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P3

  ..續本文上一頁以修行條件說,「人」有智慧、能辨利害、分別是非,是六道中最利于修行的衆生。

   * 其他如「天道」因爲充滿五妙欲的快樂,所以天人沒有「出離心」。

   * 沒有「出離心」就無法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小乘的戒律,有八個名目:

   1. 男居士戒

   2. 女居士戒

   3. 沙彌戒

   4. 沙彌尼戒

   5. 比丘戒

   6. 比丘尼戒

   7. 式叉摩尼戒--> 受比丘尼戒之前的戒律

   8. 八關齋戒

   * 「別解脫戒」是個別受戒、個別解脫的戒律。受戒的先決修件是「出離心」。所以「人」是受別解脫戒最好的條件。

   * 何況我們生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是各別因緣果報最明顯的地方,我們每個人的長相都不同、皮膚顔色各異、財富有差別、健康狀況不一樣...不像其他如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是共業形成的國土,大家一樣的長相、一樣的財富、一樣的壽命....,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生爲南瞻部洲的人尤其利于修行。

   何況我生而爲人,種姓尊貴又能明辨是非善惡、利害得失,所以只要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哪裏有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道理呢?

   (二)如何斷除 (3)斷除畏善之懈怠

   (b)發奮努力 --> 思修行苦輕微

   20.若言我怖畏 須舍手足等 是昧輕與重 愚者徒自畏

   21.無量俱只劫 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 今猶未證覺

   22.吾今修菩提 此苦有限期 如爲除腹疾 暫受療割苦

   23.醫皆以小苦 療治令病除 爲滅衆苦故 當忍修行苦

   【講解】我們聽了剛剛的說法,好像也覺得蠻有道理的。

   但是「成佛必須施舍手腳等肢體,而這是令我最害怕的,所以我不願成佛。我覺得我還是接受小乘的法比較好。」有這樣的想法那是由于你愚蠢、不知利害輕重,所以才會産生這樣的困惑與恐懼。

   你想想看:打從無量千萬劫以來,我們無數次墮入地獄中被割截、被刀刺、火燒和分解肢體等等。飽受了種種痛苦,卻未因此而證得菩提。如今,我們爲了現證無上菩提而修學佛法,這種痛苦是短暫而有限的。

   就像:病人爲了去除腹腔的腫瘤,而暫時忍受開刀的痛苦一樣,醫師治病,通常都選用比較緩和的療法。以此醫療的小苦來去除疾病的大苦,同樣,爲了消滅盡輪回際的無量痛苦,現在暫時忍受一點修行的小苦是值得的。

   以前像:密勒日巴尊者和其他高僧們,他們爲了修行真的是曆經千辛萬苦。但,現在修行並不苦!在座的居士們也只是在家裏念念佛、誦誦儀軌或者來講堂共修而已,實在算不上「辛苦」兩個字。當然,走火入魔者另當別論,在桃園我聽說有這樣的案例,他不持咒、不誦經的話,那個無形中的衆生就趕不走。所以逼得他每天不得不誦經、持咒,修行變成他沈重的負擔。除了這樣的情形以外,我們持咒、做大禮拜、讀經、參加法會...,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痛苦,忍受這些小小痛苦而能證得無上菩提的話,都是值得的!

   (b)發奮努力 --> 思漸修則不難

   24.凡常此療法 醫王不輕用 巧施緩妙方 療治衆疴疾

   25.佛初先亦行 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 漸能施己肉

   26.一旦覺自身 卑微如菜蔬 爾時舍身肉 于彼有可難

   【講解】然而,即使是這種穩當的一般療法,醫王佛陀也不用來醫治衆生的心病,他會更巧妙地使用最緩和的法藥,使人不知不覺就療除了煩惱的重病。

   治療心病是很不容易的,比起治療身體的疾病不知道要困難多少倍。

   所有的佛法都是爲醫治心病而設立的!你們不要認爲我的修行方式與他的不同就否定他,我們每個人根器不同、想法不同,有些人喜歡誦經、有些人喜歡做大禮拜、有些人則愛看書...不要去否定別人的修行方式。

   在臺灣的佛教徒們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分別心。大家都認爲自己的修行方式最好,沒有錯啦!對你來說是最好啦!但,對別人而言也不一定!這是我們主觀的執著。沒有客觀地去看待別人的想法。

   有些人認爲「現在濁世來臨,念佛是最快、最直接的法門」,對啦!念佛是很適合你,但,有些人覺得這樣做很無聊!也許他們覺得看書、思惟有趣多了,佛陀爲不同根器的衆生開辟不同的法門,但,其目的都是爲了醫治我們的心病,小乘、大乘、金剛乘、顯宗、密宗、禅宗、淨土宗...每一宗派都說自己的法門最殊勝,但,我們千萬不要去否定別人,我是從小乘開始學習的,我認爲所有的法門都很好,只要適合衆生的根器,法沒有差別。

   * 導師佛陀在剛開始修行布施的時候,也是首先惠施蔬菜等微不足道的事物。

   * 等到習慣了這種微小的布施以後,漸漸就能學習施舍自己身上的皮肉器官了。

   * 一旦菩薩證入空性,對自己的身體生起了像菜葉一般無足輕重的感覺。

   * 那時候再作身、肉、眼、耳等施舍,這對于他又有什麼困難呢?

   當我們習慣于布施的時候,那麼即使要我們布施身體也會如同布施一杯水般的容易,看過古印度高僧傳記的人就知道,有人布施他們手、腳..但到後來都恢複了。因爲他的虔誠和佛菩薩的加持力,使他們沒有障礙,不過,我們並沒有這樣的境界,不要糊裏糊塗地做傻事。如果爲了面子或一時沖動就任性行事,這是愚蠢的行爲!

   彌勒菩薩講過「對他而言,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感到害怕和恐懼的,因爲他明白空性,他進入地獄就有如進入一個樂園般地容易」。我們進入樂園是快樂而沒有恐懼的,所以佛菩薩們進入六道輪回之中就如我們進入樂園遊玩一樣。雖然他們也知道我們所受的痛苦,但,對他們而言,輪回一點都不苦,就好像一堆牛糞上開出一朵花一樣,牛糞雖然很髒,但一點也不會汙染花的聖潔。同樣,佛菩薩在輪回之中不會受輪回的痛苦影響!

   (二)如何斷除 (3)斷除畏善之懈怠

   (b)發奮努力 --> 思菩薩無苦唯樂

   27.身心受苦害 邪見罪爲因 惡斷則無苦 智巧故無憂

   28.福德引身適 智巧令心安 爲衆處生死 菩薩豈疲厭

   29.以此菩提心 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 故勝諸聲聞

   30.故應除疲厭 馭駕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 智者甯退怯

   【講解】一般凡夫由于「執著虛妄、分別身心」是「我」,又因爲「執我」而造罪,所以難免身苦而心憂。

   地上菩薩因爲已淨除了罪惡,所以身安而無苦,因爲已善達無我。所以坦蕩而無憂。再者,廣大的福德使菩薩身體健康舒適,善巧的智慧更使菩薩心曠神怡,爲了利益衆生而住留生死隨緣度化,大智大悲的菩薩怎麼會厭棄苦難的世間呢?

   * 「地上菩薩」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

   * 「地上菩薩」因爲明白空性,所以世上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們感到擔心害怕的。

   * 廣大的福德使他們身體舒泰,善巧的智慧令他們不起任何煩惱。

   * 對這樣的菩薩而言「世間無苦唯樂」。

   * 我們常常聽到「我下輩子再也不想當人了」「我再也不想回到輪回了」....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是我們對佛法了解不夠透徹。

   * 達賴喇嘛也說過「我們所說的輪回,它完全不是一個方向或者是一個空間,而是一個相對的心態,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心態所造的惡業,有二元對立或者相對性的法存在的地方就是輪回,超越二元對立及相對性的法就成爲絕對性,也就是出輪回」。

   我們常常說「心淨則國土淨」,心怎麼清淨呢?

   * 我們先要了解清淨是什麼?

   * 有清淨就有相對的不清淨,有相對性就有分別心。

   * 看者和被看者、感受和被感受者...

   * 這些到最後都要合而爲一,所謂「空」「有」合一才可以了脫生死、解脫輪回。

   我們常常聽到「菩薩隨緣度化衆生」,隨緣是什麼呢?隨緣就是沒有「貪心」和「執著」。

   * 假如我今天來新加坡講課。

   * 我就認爲「我要度盡新加坡所有的衆生」。

   * 我希望所有的新加坡人都認同我。

   * 假如我真的有這樣的想法的話,那麼我就必須拚事業啦!

   * 我就有擔心和煩惱了。

   * 在心態上我只說「有緣的我就度啦!沒有遇到有緣人的話,就順其自然!」

   * 這樣就不會爲自己製造壓力,世間法和佛法只有一線之差而已。

   * 只在一個念頭的差別,對菩薩而言,世間並不苦,所以大慈大悲的菩薩們完全不會厭棄痛苦的輪回。

   「地上菩薩」憑著這種勝義菩提心的道力,就能盡除從前的罪業,也能彙成如大海一般深廣的福德,所以大乘經說:「菩薩乘勝過聲聞乘」。因此應該設法消除菩提道上的倦怠感,欣然騎上菩提心的千裏良駒,從安樂馳向更殊勝的無上安樂,有智慧的人怎會退怯而舍棄菩薩行呢?

   「勝義菩提心」爲何能盡除從前所造的業力呢?「勝義菩提心」就是「理解空性」,理解空性之後當然就沒有所謂的罪業。就好像我們沒有提供一個地方讓灰塵附著,灰塵要附在那裏呢?

   我們在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提到「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意思就是說我們雖然犯罪,但如果事後忏悔並依止菩提心的話,就不需要恐懼叁惡趣了。

   另外「覺心如劫火,刹那毀諸罪」,菩提心就好像可以燒毀叁千大千世界的劫末猛火一樣,它能在刹那間燒毀各種罪業,所以理解空性之後罪業自然消除。

   以上是對治「輕淩懶惰」的方法,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希望看了以後對自己有信心。

   修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們從去年就開始講解《入菩薩行》了。所以我在今年春節跟各位說「希望我們騎著菩提心的駿馬,邁向究竟安樂的方向」,希望我們今年在佛法的領域裏能更上一層樓。

   去年我一整年都在全省各地弘法,我是本著一個學習的心態而做的,到今年就有人跟我說我的國語進步很多,所以不管付出多少,最有收獲的還是自己,真是因果不虛。如果我們在這個因緣裏面對《入菩薩行》有比較了解的話,那麼你對大乘佛法就有概廓性的了解了,因爲它包含了大乘佛法的精華,以後我們講到八、九品時會有一點困難。

   但我希望諸位不要放棄它,我們要接受挑戰,我們要有信心。這樣我們才能對佛法的了解多少有些幫助,現在我們大家都在說空性、空性。其實對空性一點也不了解。我們一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的空性就不見了,成爲「有」煩惱。連空的邊邊都沒有沾上,這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訓練、沒有了解它、沒有研究它,我們今年就會探討這部份較深入的佛法。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我們下堂課回向時,要加上《菩提心祈請文》:

   無上珍貴的菩提心、願在未生起者心中生起、

   願已生起者永不退轉、願菩提心持續不斷增長

   這四句就包含《入菩薩行》的全部含義,所以我們要念誦這個祈請文。

   我們都知道:「若我們想要成佛、想要走解脫的道路的話,精進是必須的!如果不精進就無法成佛。」

   我們不要光期待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會來迎接我們,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他們永遠也無法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所以佛經裏面經常說:「少求一點、多學一些」

   不要光求佛拜菩薩,我們要多學、多修行。然後再配合發願才有辦法去極樂世界。

   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只是一味貪心的求,那麼就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可能是民俗信仰的關系。有時候,我們到一些佛、道混合的廟宇修法時,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善男信女在那裏努力地祈求神明給他們消災降福。這和我們西藏很不一樣,我們西藏人只是偶爾爲了學習或叁拜莊嚴的佛像才到廟裏去。他們不會爲了世俗的欲求而到廟裏面燒香。可是,我們臺灣有些人只要遇到事情不順、傷心或者旁徨的時候,就會到廟裏求神問蔔。這使我感到他們實在很可憐。他們的心靈是如此地脆弱!

   本來我們到廟裏可以快快樂樂、很清淨、很自在地學習佛法。可是這些擁擠在熱鬧廟會中的人,都是一些可憐蟲,雖然他們的外表沒有什麼異樣,但我知道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擔心和欲求。所以他們只有燒香許願祈求自己能夠事事如意。

   偶爾, 嘎瑪仁波切會說:「燒了叁支香,卻貪求很多,求這求那的..」。假如我們沒有累積福報的話,這是求不到的!這只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精神而已。你們看,臺灣現在都在迷「樂透」,以前「六合彩」風狂過後所遺忘的廟宇現在又香火鼎盛起來了。新加坡這裏,在四馬路觀音廟裏求財的也很多啊!這是我們強烈貪欲的心所造成的現象。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不好好累積福報的話,光求是沒有用的!

   所以 釋迦牟尼佛從來也沒說過:「你們要求我!」這樣子的話。佛只是希望我們好好學習佛法,將來可以達到和佛一樣的境界。不光是修行佛法要精進!我們一般的世間法也要努力才行!生存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稍一松懈就落在別人的後頭。我們要生存就得努力,所以我覺得現代人實在很可憐!一般人僅僅爲了糊囗就得拚得你死我活了,何況我們正在學習佛法想要脫離輪回。不精進怎麼達到永恒快樂的境界呢?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我們「爲何要精進」「精進的本體」和「精進的障礙」,也說明了「破除精進障礙」的方法。

   「精進的障礙」有叁種:

   1.同惡懶惰 2.劣事懶惰 3.輕淩懶惰

   * 我們不用擔心:我們無法如菩薩一樣的修行。

   * 我們不用害怕:我們修行成佛要多少時間。

   * 我們更不用害怕:成佛必須先要行「身布施」,行「身布施」並不是馬上就要你施舍身體。

   * 凡事要按步就班,慢慢來,所以行菩薩道是不會辛苦的。

   它不會令你産生煩惱。我們只要騎上菩提心的駿馬,就可以由安樂馳向究竟安樂的境界!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因爲行菩薩道要進入輪回,而産生煩惱的,菩薩進入輪回就好像我們一般人進入遊樂園遊玩那樣心情愉快。沒有任何苦惱可以影響他們,所以行菩薩道的菩薩們永遠是快樂的!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行菩薩道不會辛苦,但我們還是擔心我們沒有能力利益衆生。我們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煩惱,我們拿什麼利益衆生呢?沒問題!這裏有很多修行的方式。我們之前也說過「如果一個國王想要和敵國做戰的話,他必須要事先准備充足的糧草、強壯的軍隊、精良的武器和完善的作戰計劃...才可以向敵國宣戰」。

   同理,我們行菩薩道也有預先准備的方式。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