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思忍利益
70.譬如屋著火 燃及他屋時 理當速移棄 助火蔓延草
71.如是心所貪 能助嗔火蔓 慮火燒德屋 應疾厭棄彼
72.如彼待殺者 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 離獄豈非善
【講解】假如我們正在行船渡海,船上滿是客商和金銀珠寶;如果這時我們遇到船難,必須緊急處理,否則船就要沈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然我們會先抛棄那些金銀財寶以保全船上人員的性命。同樣的道理,「貪愛親友」和「事物」是助長嗔恨的原因,我們也要遠離這些事物,我們看看電視上的連續劇就知道,男女之間的感情,你越喜歡他、你對他用情越深。假如有一天被他抛棄了,你的恨意也就越深,爲什麼?
* 有能力讓你恨的人就是你愛的人。如果是一個你很不喜歡的人,有一天他不理你了,你會恨他嗎?
* 愛有多深,將來被遺棄時,恨也就有多深。
* 事物也一樣。假如我們心愛的寶貝被偷了,我們會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著。
* 但是,被偷的東西如果換成一支筆,或是其他一些你不是很在乎的東西。
* 你會心情不好嗎?
我們對它的貪欲有多重,它就有能力傷害我們有多深!所以!我們應當即早舍棄這一切令我們執著的人、事、物。
譬如:
* 一棟房屋正在起火燃燒,並已開始燒向旁邊其它的屋子。
* 這時,照理應當迅速移開「能助長火勢蔓延」的草木等雜物。
* 同樣,內心所貪戀執著的任何親友與事物,都能夠助長嗔火的蔓延。
* 如果我們擔心嗔火會燒壞我們的功德屋,就應該立刻厭棄所貪戀執著的一切事物。
例如:一個人的手被綁起來,等待被殺的惡運。這時,如果「把被綁起來的手」砍掉,就可以逃命;那不是明智之舉嗎?不是很值得嗎?同樣,如果借著「忍受遠離親愛的人」等修行的小苦,而脫離地獄等大苦,不是更明智嗎?
世間有八苦
四大苦是:生、老、病、死苦。
四小苦是:
1.怨憎會苦-->即是:擔心怨敵而對財産日夜守護,或爲養家糊囗,終日庸庸碌碌...結果卻無濟于事。白天強盜、夜間竊賊...種種損害,防不勝防!一切財産受用,最後也會被怨敵享用。
2.愛別離苦-->世間輪回的一切衆生都是貪愛自方(自身)、嗔恨他方(自己以外的衆生)、偏袒親戚、朋友及眷屬一方,爲他們而感受諸多痛苦。但親戚朋友也是暫時聚合,雖不想要離開,他們卻必須離開,都是「別離的本性」。
3.求不得苦-->世間人無不希望幸福快樂,但幾乎誰都不能如願以償。有人爲了幸福造屋,卻被房子壓死。有人爲了財利經營事業卻導致破産...總是不能如願。
4.不欲臨苦-->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感受痛苦,但不願意也要感受。諸如:因往昔的業力而成爲他人的部屬,雖是小小犯錯也會受到嚴厲責罵等等,雖不情願感受痛苦,但是沒辦法,也只好接受。
離開親人是八苦之一。
我從小就出家,到處流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偶爾回到故鄉。要再離開的時候,父母親總是很難舍的掉眼淚。尤其是母親,我當然能夠感受到來自于母親的疼愛和痛苦。這是我們人的執著。但是,假如我一直留在她身邊,又有什麼好處呢?
一點也沒有。不會利益到自己,也不會利益到別人。反而我這樣到處遊曆,到塔公、到青海、到印度、到臺灣...可以幫助很多人,可以將自己所明白的佛法和大家分享。可以從許多優秀上師那兒得到很多的寶藏,這樣不是很好嗎?
假如我難忍別親的痛苦而留在家裏的話,住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還好啦,如果一直住下去的話,那麼,她就開始管你了。到最後也難免囗角磨擦或互相抱怨,人就是這樣子。
* 只看當下,而不願意多看遠一些些。
* 但是,我這樣子離開,並不是表示我不愛我的母親。
* 每當我修法的時候,我都會想起自己「母親的偉大」。
* 同時,我也感受到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和我的母親一樣的偉大。
* 她們像我母親一樣地疼愛自己的子女。
* 所以我認爲,子女們應當要孝敬母親,孝敬母親並不是將母親的話全盤接受。有時候母親做出無明的要求時,我們必須知道明辨和取舍。
* 我們應當舍棄短暫的快樂,而求取更長遠的幸福。我雖然沒有留在母親旁邊,但我無時無刻都感恩母親。
「愛」是沒有距離的,我們那個時代的母親只要喂飽小孩就可以了。現在這個社會的母親,不只要喂飽小孩,還要擔心他的功課、安全...
現在的母親要承受很多壓力,可是現在的小孩呢?有些小孩是沒有感恩之心的。他們認爲教養小孩是父母應盡的天職。有些反而用盡各種巧取惡奪的手段來榨取父母僅馀的棺材本。有些則天天用怨毒的語言咒罵父母早點去死...像這樣的兒女雖然近在咫尺,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爲了修行忍受辭愛割親的痛苦,是值得的!
修行當然要忍受一點苦。你們不要認爲善知識很容易找,不要認爲光頭的出家衆就是法師,並不是這樣。優秀的善知識是很稀有的,能不能遇到一個優秀的上師。還必須看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報。
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以甯瑪巴來說,爲什麼學法要去噶陀、多竹千、白玉...這些地方呢?因爲這些地方都是傳承的來源,那裏有很優秀的修行者,到那裏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我們光想以虔誠心念佛的話,那麼留在家鄉就好啦!
但我們想要再進一步的話,就必須到博學多聞的修行者處去挖寶。不要在乎修行者的身份和地位!好的修行者就好像芬芳的花朵,自然會引來群蜂聚集。就好像我們的老上師,他是一位老堪布,他不是轉世的活佛、不是法王、不是仁波切、佛爺...他只是隱居偏野的修士。但各個地方的出家衆都來向他學習。不管是甯瑪、薩迦或者是噶舉...都來挖寶。
還有,目前的喇榮佛學院,以前的晉美彭措法王也是一位在荒原上放牧的堪布。起先一個、兩個人來向他學習,現在常駐的修行者就有七、八千人!可惜我們海外人士都不知向那裏尋寶、如何尋寶。以致于空瓶子當街響叮當,就好像這面鼓,裏面是空的,打起來卻咚咚作響。
* 我們順著法師的名聲聚集,有名的法師辦起法會來很熱鬧、很過瘾。可以舒解我們郁悶的情緒.
* 但,有什麼實質的利益嗎?
* 學到一些觀念啦!佛法真正的內涵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
所以真正優秀的修行者
「因爲很難被發現」而正在消失當中。
對我們來講,修行當然是苦的。我們必須長途跋涉到遙遠的地方尋求善知識。但在這裏修行並不苦!你們到講堂來共修、聽聞佛法有什麼苦呢?盤腿腳酸、坐久了腰挺不直還有事情沒做完放不下、家人不同意你來這邊聞法...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苦?你們只要坐著就好,聽會了就很好,不會也沒關系,又不用考試,這樣子學習多輕松、多快樂!爲了長遠的快樂,我們接受這一點點的小苦是應該的。
73.于今些微苦 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 地獄衆苦因
74.爲欲曾千返 墮獄受燒烤 然于自他利 今猶未成辦
75.安忍苦不劇 複能成大利 爲除衆生害 欣然受此苦
【講解】我們的生命是永恒的。從無始以來就存在,所以我們曾經做過男人、也做過女人、曾經到過天堂、也下過地獄、當過國王、也做過奴隸、豬、牛、蚊、螢...種種雜類,嘗盡輪回痛苦。
但,我們從來未曾利益過自己,更別說是他人了。不信的話,你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就知道,我們從小努力讀書,長大以後努力做事。到了四、五十歲應該要退休了,得到什麼呢?很多人得到「債務纏身」哪!身陷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努力一生沒有利益到自己。也沒利益到家人及衆生,這是他們起初要努力的目標嗎?當然不是!可是現實就是如此。
如果現在不能「忍受修行的小苦」,未來如何能忍受地獄等大苦呢?
如果我們在未來會受不了地獄之苦,爲什麼現在不滅除「嗔恨」-->這使人墮入地獄受苦的業因呢?
因爲「貪欲受挫而嗔害他人」的我,已經曆經千百次火燒地獄的痛苦了。但是,盡管如此倍嘗艱辛,對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卻毫無增進。現在這點「耐怨害之忍」,既不那麼痛苦又能成就許多大的利益。
因此,爲了消除衆生更深重的苦難,我應該欣然忍受這點較輕微的困苦。
(c)消除因敵獲善而生之嗔
(c1)應喜敵受贊
76.人贊敵有德 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 令汝自歡喜
(c2)應喜敵獲樂
77.如是所生樂 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 複是攝他法
【講解】倘若有人稱贊你的敵人有功德,因而獲得了贊歎隨喜的快樂;
那麼,意識啊!你爲什麼不同樣贊歎他,而讓自己也一起快樂呢?
「贊歎隨喜」所得到的歡樂,不但是今生和來世「不雜性罪」的歡樂泉源,連諸佛菩薩等聖賢也都認可、稱贊。而且如此隨喜更是攝受他人的最隹方法!
什麼是「不雜性罪」?就是純淨的意思。
假如我們今天到講堂來「共修」「聽聞佛法」是爲了讓別人贊歎「自己是一位修行者」的話,那麼,在觀念上就參雜了世間法的煩惱。不是純正的佛法。
而我們隨喜敵人的快樂,是純淨快樂的泉源。
菩薩攝受衆生的四攝法是:「布施」「利行」「同事」「愛語」。
我們隨喜贊歎敵人的功德就是「愛語攝」。
78.謂他獲樂故 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 此壞現後樂
79.他贊吾德時 吾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 何故我不樂
80.初欲有情樂 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