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獲樂 何故反嗔彼

   【講解】我可以接受別人贊歎我的敵人,但是,如果這些贊歎成爲敵人快樂的因,那麼我就無法接受,這是不合理的!

   * 我們在發菩提心時,我們就發願要使天下有情衆生皆獲得快樂。

   * 但,如今有人不用你來幫忙就獲得快樂,我們爲什麼不快樂呢?我們有什麼理由能夠讓自己不快樂呢?

   * 就好像:扶養父母子女等眷屬,是我們的責任。現在有人來接濟他們了,有人代勞!使我們不必那麼操心。我們應該感到非常的欣慰才對啊!對吧?

   如果我們的敵人獲得快樂,會使我們懊惱的話,那麼,我們當初「發菩提心」就是假的!

   如果說:「贊歎」將使敵人獲得快樂。而你卻不希望別人得到快樂。那麼你也不該指使你的仆人快樂。但是這麼做,今生和來世的安樂都將失去。

   * 當別人稱贊我有功德的時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贊歎隨喜的快樂。

   * 然而,當別人稱贊我的仇敵有功德時,爲什麼我卻快樂不起來呢?

   * 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獲得快樂,因而發起「欲成佛利衆生」的

   菩提心,

   * 現在有情自己獲得了安樂,爲何我反而要嗔恨他們呢?

   這麼樣的「嗔恨」是不是和我們的學佛發心「自相矛盾」?這點,我們必須仔細思維。

   我們一般的課程會爲了考試不得不複習先前的功課。但,學習佛法必須要自動自發,沒有人會強迫你要怎樣怎樣。

   * 當我們對佛法還未熟悉時,我們必須自己去熟悉它。

   * 當我們對佛法比較熟悉與了解以後,那麼文字就不是必定需要的了。

   * 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將懂得的佛法融入在生活中。

   * 先要了解佛法、熟悉佛法,我們才會知道如何把它運用在生活上面。

   * 如果我們不熟悉、不了解佛法,如何將它融入生活呢?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們剛開始學習時要用功一點,要不斷地強迫自己去複習《入行論》,這樣我們就會進步。

   《入行論》是一千二百多年前 寂天菩薩所宣說的,因爲時間相隔已經很久了,所以感覺《入行論》好像有很多地方和我們目前現實狀況有些矛盾。因此就有「入行論越來越不適合現代佛教徒學習」這樣的說法。

   我個人感覺「老一輩的修行者」和我們現在「自稱是修行人的人」很不一樣,尤其是在一些行爲和做法上面。當然我們看不到他們的發心。也許他們的發心也是利他的心態也說不定。但不管別人怎麼批評《入行論》是否適合這個時代,我們還是要繼續研讀 寂天菩薩「入行論」中所傳達的概念和想法。

   假如修行者的一些概念和作爲與《入行論》不能相配合,那麼就表示他的修持有問題。並不是《入行論》這本書有問題。因爲這本書是修行越好的人(尤其是非常注重發菩提心的高僧們)就越贊歎的一本書。

   《入行論》歸納所有大乘佛法的精華,如果修行者的行持和「入行論」相背,這就表示修行者的行持不是那麼正確。

   如何用現代的觀點來解釋《入行論》呢?

   * 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是在修行,可是他們爲什麼永遠解決不了現實的痛苦呢?原因在那裏?

   * 那是因爲沒有真正地學到和做到修行的重點。

   * 《入行論》赤裸裸地、很實際地教我們如何修行。

   《入行論》分成十品,我們講到第六品「安忍」。「安忍」有叁個次第:1去除嗔恨 2修行安忍 3尊敬衆生

   爲何要去除「嗔恚」呢?

   * 因爲「嗔恚」有很大的罪過。

   *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所以我們要去除嗔恨。

   修行安忍的對境有二十四個,我們前面都已經講過。

   如何修行安忍呢?有四種:

   1.讓我遭受痛苦的,對它要修安忍。

   2.對令我受譏毀之苦的,對它要修安忍。

   3.令我的親朋好友不快樂的,對它要修安忍。

   4.令敵人獲善的,對它要修安忍。

   如何在「讓我受痛苦」的情況下修安忍呢?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等等忍辱的方法。

   今晚要講「安忍敵獲善」

   -->當敵人(或是我們所討厭、憎恨的人)獲得善報時,我們要如何修安忍的方法。當我們的競爭對手獲得利益時,常常因爲我們的嫉妒心讓自己的心情很不好,所以我們要學習當敵人獲得利益時,我們要如何隨喜的方法。

   (c2)應喜敵獲利 --> 思敵獲利乃己初衷

   81.初欲令有情 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 何故生嫉惱

   82.所應恩養親 當由汝供給 他親既養護 不喜豈反嗔

   83.不願人獲利 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 甯有菩提心

   【講解】我最初發心,想令「一切有情都成佛」而普受叁界衆生的廣大供養,而現在看到別人僅僅獲得一點點微薄的利敬,爲什麼卻反而妒忌苦惱起來了呢?

   「思惟敵人受益」乃是我們「初發菩提心的根本」,爲什麼呢?

   我們每天做功課、講解佛法或共修的時候都會念皈依文:

   佛陀妙法衆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願我所作諸功德 爲利衆生而成佛

   藏語念:

   桑吉秋當措吉秋南拉 獎秋巴度達裏佳蘇奇

   達給任索吉比所南及 卓拉潘其桑吉朱巴修

   你們星期天的大悲咒共修,開始的時候,堪布都會帶領大家念這四句。對吧?大家念得朗朗上口,不要「只是念念而已」,希望大家也能把這四句的含意放到自己的心中,然後融入到自己每天的生活當中,這樣才能真實受益。

  

   這四句文中包含了「皈依」和「發心」-->「發菩提心」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並受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衆生的廣大供養。

   爲什麼說佛受叁界衆生的廣大供養呢?

   * 一般的世間神祗,因爲他們的能力超越我們人類,所以受我們人類的供養、贊歎和尊敬。

   * 但,色界、無色界的衆生們的能力超越世間神祗,所以色界和無色界的天神不會供養、贊歎我們的世間神。

   * 而佛陀有無上的智慧是叁界衆生的導師,所以叁界的衆生都供養、贊歎佛陀。

   可是現在爲什麼當別人獲得利益時,我們卻心裏不舒服呢?那是因爲我們「嫉妒」的原故。

   就現實來說,我們華人「嫉妒心」是比較強的,嫉妒心強,所以內部就不能和睦相處。雖然說每個衆生都是這樣子,但,我們看看本國的曆史,我們華人有很多內戰,所以才會引起外國的侵略。看看現在,一般公司內也是一樣,當老板對某某人比較好時,我們就對他嫉妒。我們會認爲「他也不怎樣,爲什麼老板對他比較好?」「是不是有什麼特殊關系

  」

   「嫉妒心」就像「小偷」一樣,很難察覺以後,你們要自我仔細的觀察。

   * 當別人沒有損害到你、當別人都在贊歎他人的時候,你自己會不舒服,這就是嫉妒心作祟。

   * 有嫉妒心的人完全得不到安甯的心,沒有安甯的心就完全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只能看到別人的缺點。

   別人不需要我們的幫助,就得到很多衆生的恭敬和贊歎,我們當然要隨喜。我們要爲他得到快樂而隨喜贊歎。不應該嫉妒他們。

   如果:

   不希望衆生得到一點點恭敬和贊歎的小利益,

   怎麼可能希望他們得到無上的菩提呢?

   明明是在說謊話,

   我們發心時說「願一切衆生具足樂及樂因、遠離苦及苦因...」。

   假如他人得到一點小利益就會讓你不舒服,這是心量狹窄的人,

   * 我們世間法也說:「宰相肚裏好撐船」,心胸狹窄的小人是沒辦法

   帶領部屬的,領導者眼界要大一些、心胸要寬一些才能帶好下面的人。

   * 修行者不只要這樣子,而且心胸還要比一般人更廣闊,不但在自己的親朋好友獲利時要隨喜,敵人獲利時也一樣要隨喜!

   * 不然的話怎麼會有菩提心呢?

   堪布索達吉解釋《入行論》時這樣說過:「嫉妒不但存在于世間凡夫之中,它也存在于被美譽爲「佛爺」的佛爺們之間,以及誦經者與誦經者之間。」

   我們都知道嫉妒心普遍存在于世間法,如老板與老板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即使乞丐與乞丐之間也會爲所受布施的多少而和同行爭吵、打架。但,它也存在于修行者的行列之內,一些名譽高于實際修行的高僧、活佛、仁波切之間也有競爭。

   諸如在臺灣,法師之間會比誰的寺廟比較大?誰的信徒比較多?山頭分立....等等。在我們西藏不是比寺廟大小,大家比較在乎誰的喇嘛比較多。但,「要喇嘛多」就要有具足智慧的高僧駐錫演說佛法啊。

   若「專誦經書」不能讓人深解其意,如何能留得住喇嘛們呢?像我們的老上師和晉美彭措法王,他們都只是偏遠地區的修行者而已。起初並沒有大而莊嚴的寺院,但聞風而來學習的人卻非常多,學習的人一多自然就會産生優秀傑出的出家衆。這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們只在意誰的寺廟大、誰的信徒多,這是「世間法」!大家要知道。

   * 我們對「與我們能力或地位相同或類似者」才會彼此産生嫉妒心。

   * 我們不會和地位、能力不一樣的人競爭。

   * 你們不會對喇嘛産生嫉妒心。

   * 但,師兄、師姐之間會産生嫉妒心。例如:上師如果對那位師兄、師姐比較器重一點,大家就會對他閑話一堆了。我們要常常自我觀照這顆心,發覺有嫉妒心時,就要改進。

   例如:父母和妻兒是你應該負責養育的,應該由你親自供給他們的生活。現在他們已獲得其他親友的養育和照顧,難道你不但不高興還要生氣嗎?如果不希望衆生獲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們證得無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別人富裕尊貴的小人,怎麼會有菩提心呢?對不對?

   (c2)應喜敵獲利 --> 思敵獲利不關己事

   84.若已從他得 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 施否何相幹--> 思惟己過

   85.何故棄福善 信心與己德 不守已得財 何不自嗔責

   86.于昔所爲惡 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 曾培福德者

   【講解】不管施主將財物供養另外一位修行者,或放在家裏,未作供養,對我們來講,又有什麼差別呢?

   * 不論這位居士怎麼做,我們都同樣得不到那些財物。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快樂呢?

   * 可是,我們一般人不會這麼想。

   * 我們會希望「我得不到的,希望別人也別得到」。

   * 這樣大家都沒有心裏好過些。

   * 在感情方面也是這樣,有些男生(女生)非常喜歡某個女生(男生)。但不得對方的青睐時,就會使出毀滅性的手段。這是非常可怕的心態。嗔恨是最不好的。電視裏,就常常聽到這樣的對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是嗎?這樣的嫉妒心,太嚴重!不但傷害別人也使自己墮落。它讓我們千劫所累積的福德善根一下子就冰消瓦解。

   當別人得到利益,我們卻得不到時

   我們應該這樣子想:「別人得到利益是別人的福報,如果我們想和別人競爭的話,就應該去爭取「獲得福報的因」,而不是去爭「那個福報的果」。我們應該更精進地聞思修法讓自己成爲智者,成爲智者之後供養利益就會自然而然地湧現。」

   當然,以這樣的心態聞思修習佛法,也是錯誤的!但,以這樣的心態學習佛法,比起只會「嫉妒別人而讓自己活在嗔恨之中」要好很多。因爲我們競爭的持戒聞修,那麼這樣的競爭心態到未來也會消失。以世間法來說「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我們聞思佛法也是一樣,競爭會讓進步比較快。

   除非你有天生的智慧,不用競爭自自然然就會精進。不然,當我們看到別人看書時,我們自然也會去看書。看到他人念經,我們自然會跟著念。看到他人持咒,我們也會跟著持咒...到最後自自然然就融入在佛法裏面。

   當你了悟佛法時,你就用不著擔心你的嫉妒心會增長。就好像有些西方人對藏傳佛教是由好奇心開始的。可是當他們經過仔細地研究以後,慢慢地就會發現它的優點而成爲他們的信仰,到最後成爲非常虔誠的修行者。我們學習佛法也一樣。

   * 不管仇敵是不是已經從別人那兒獲得了利養,或者那些利養仍然留在施主家中...既然一點兒都沒你的份。你悶悶不樂地嫉妒又有什麼用呢?

   * 爲何要抛棄自己的福善、信心與功德不顧?反而去嗔害別人而造作罪業呢?

   * 已經到手的功德財,自己不好好守護,爲什麼不深深地嗔恨、責怪你自己呢?

   * 對于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惡,你不但不憂慮愧疚、改過自新,難道還想繼續嫉妒、嗔恨,並和其他有福德的人競爭嗎?

   (4.3)遮除己欲受挫之嗔 --> 嗔敵徒自害

   87.縱令敵不喜 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 不成損他因

   88.汝願縱得償 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 招禍豈過此

   89.若爲嗔漁夫 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地獄 定受獄卒煎

   【講解】當敵人受到損害時,對他要修安忍,因爲嗔恨只會增長我們自己的罪過。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

   敵人受到痛苦是他自己的因緣造成的。

   並非你願力的成就!

   如果你認爲敵人受苦,是滿你所願。

   那麼,你就被嗔恨的漁鈎給鈎住了,

   它將成爲你墮落的因!

   即使:你的仇敵因爲受害而苦惱,又有什麼值得你高興的呢?

   僅僅希望你的敵人遇害受苦,並不能成爲損害他的原因!即使你的仇敵因爲受害而苦惱,又有什麼值得你高興的呢?如果說這樣才能消除我心頭之恨。但是,哪裏有比這「更易使人墮落受報」的心態呢?

   嗔恨的煩惱就像「精明的漁夫」所抛下的利鈎,如果一不小心被它鈎住了,那麼我一定會墮落在有情地獄裏,被無情的獄卒放在油鍋煎炸!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