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 精進
現在我們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于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提心爲主。前些時候我們到香港去拜見老上師時,老上師也是爲第一批到的人講授菩提心的戒律。
我們想要走解脫的道路,「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老上師一再強調缺乏菩提心的修行是無法成佛的。「菩提心」的範圍廣大無邊,所以整部《入菩薩行》都在講授菩提心。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 這叁品的教授重點是「如何産生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護正知
第六品 安忍
--> 最主要在講解「菩提心已經産生之後,如何讓菩提心穩定堅固」,「不放逸」和「護正知」講的都是菩薩的戒律、正知、正念以及如何預防貪、嗔、癡的煩惱。
第六品 安忍是教導我們「如何將心安定下來不受外境影響」
第七品 精進
第八品 靜慮
第九品 智慧
--> 是教我們「如何增長菩提心」
所以整部《入菩薩行》都是在講解菩提心,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講解第七品「精進」,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爲什麼要精進呢?
第七品 精進
一、勸勉精進
1.忍已需精進 精進證菩提 無風燈不動 無勤福不生
二、精進之定義
2.1 進即勇于善
叁、如何精進 (一)斷除不精進
(1)認識不精進
2.2 下說其違品 懈怠耽劣事 自輕而退怯
【講解】如上面:修習安忍以後,就應該開始「精進」了。唯有努力「精進」才能速證無上菩提。就像:沒有風,燈焰就不會晃動一樣。如果我們缺乏精進的話,就很難「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佛有二身-->「法身」及「色身」。二身是依「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形成的。缺乏福慧資糧的話,是不可能達到佛的境界的。不要說我們修行要精進,以一般世間法來說好了,如果缺少努力的話,那麼不論你從事任何行業也難有所成。只有努力地付出才賺得到錢,同樣的道理,修行也是要不斷努力才有進境。
以前在佛學院時,我們有些同學非常地聰明,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們一聽就會。好像很少事情可以難得倒他們似的。但也有一些同學資質較平凡,可是他們非常努力用功。經過五、六年甚至十幾年下來,學有所成的都是這些努力的人。而非那些自恃聰明,而不努力的同學。
我們看看西藏或中國高僧的傳記就知道。他們都是用畢生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的。不像我們還要爲日常瑣事而忙碌。能夠用于修行的時間非常少。當然,有些人有很多空閑的時間。但因爲懶惰,所以相對地投入修行的時間就減少。
據我所知,有兩位修行者,他們是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的。一位是我們的老上師,另一位是印度色拉寺的一位大堪布。
* 在我們小時候,老上師大概清晨五點左右起床。
* 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做大禮拜,一直要拜到七點半左右才停止。
* 吃完早餐,九點起開始整天的佛學教授。
* 沒有上課時,除了會見來訪的客人之外,他就是看書和持咒。
* 吃過晚飯,他就打坐。
* 不管到任何地方他都是這樣子。
* 現在老上師身體比較不好了,沒辦法講課和長時間做大禮拜。
* 所以打坐成爲主要的修行。
* 不只我們老上師!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子全力投入的。
我們一般人只看到成就者的「光環」,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
我們沒有努力付出當然就不會有所成就。
「六度」之中,不論任何一個修行都需要精進。
不論是「布施」「持戒」「安忍」「禅定」
或者「般若」都需要精進。
沒有「精進」的話,任何一度的修行都不會成功。
所以精進非常、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六度」的本質。
* 「布施」不在錢財數目的多寡。它的本體是「發心」,去除我們對錢財的執愛及吝惜之心。
* 「持戒」的本體是「保護」,保護我們不爲「貪嗔癡」等因素的困擾而傷害自己或別人。
* 「安忍」的本體是「不混亂」,避免我們的心受外境一切「人事物」所錯亂。
那麼「精進」的本體是什麼呢?
我們一般認爲「精進」是努力地做,精進是這樣嗎?不完全是這樣子!精進就是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信樂的心態。爲什麼這樣說呢?
比如說:一個人喜好殺生,對殺生非常投入。我們可以說他很「精進」嗎?當然不可以,「對惡法充滿歡喜心」不叫做「精進」。
「精進」只是心態而已嗎?難道我們的身、囗努力的爲善,不叫「精進」嗎?當然「身」「囗」努力爲善,也是精進。
* 但這有「因」和「果」的差別。
* 我們首先要有「爲善」的心理,然後身、囗才會去做。
* 所以真正的精進是「對善法歡喜的心態」。
* 我們有這個心態,自然就會樂行善事。
* 假如你很不喜歡誦經,可是你又不得不跟著大夥兒一起去念,那麼你怎麼能夠樂在「誦經」當中呢?
* 這是不會永久的!
就好像:我們上班一天要工作八個小時,但這個不算精進啊!因爲我們不喜歡工作,我們只是看在「錢」的份上,不得不每天按時上班。下了班比誰都還高興。這也不叫「精進」。
譬如:你很喜歡看書,那麼你自然一空下來就會看書。這才是「精進」,因爲你對看書充滿歡喜心。它會讓你無意中不斷地進步。
所以,我們先前所認知的「精進」和佛法中所說的「精進」,看法上有些差異。
* 「禅定」的本體是「不動」,智慧呢?
* 它的本體是「離戲」,這部份第八品和第九品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爲何要精進、也明白精進的意思了。那麼,我們要如何精進呢?以下將先說明「精進的障礙」:
1.貪圖安樂
-->有些書翻譯爲「同惡懶惰」
-->它的意思是指:身、囗、意不修善,苟且偷安,得過且過。
-->也就是「過得了一天是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愁來明天愁」-->但是「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什麼事情都等到「明天」,貪戀世俗的「吃」「睡」。
2.愛著凡俗卑劣的事物
-->有些書翻譯爲「劣事懶惰」
-->它的意思是指:修善時,懶惰。但對「世俗六塵的追求」卻很勤勞。
-->譬如:我們的身體可以爲「偷竊」或「搶劫」而整晚不睡覺。或者:嘴巴熱衷绮語(說甜言蜜語)、兩舌(搬弄是非、”八卦”)..可以囗說個不停。
--> 心態上貪心、嗔恚、嫉妒..不斷的産生。
3.「看輕自己、畏怯不敢修習善法」
--> 有些書翻譯爲「輕淩懶惰」
--> 它意思是指:對自己沒有信心。自認爲「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有能力學習佛法呢?」「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佛呢?」
--> 把自己看得非常地卑微而不修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精進的障礙」了,但我們要如何「斷除這些障礙」呢?
(二)如何斷除 (1)斷除好逸之懈怠
(a)觀察懈怠之因
3.貪圖懶樂味 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 頻生強懈怠
【講解】如果一個人老是貪圖「懶洋洋」的舒適感受,喜歡賴床、躺臥在舒服的沙發上,和柔軟的棉被糾纏在一起,不願意活動;愛好睡眠而且絲毫不厭倦輪回的痛苦,那麼就會經常産生「強而有力的懈怠」。
這是同惡懶惰,它的起因是「對生死、無常的不夠了解」。一個人如果對無常生死有充份的理解,那麼他自自然然就不會再懶惰了。
(b)如何斷除 (b1)思惟死苦
4.雲何猶不知 身陷惑網者 必入生死獄 終至死神囗
5.有生必有死 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 如牛見屠夫
6.通道遍封已 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 貪食複耽眠
7.死亡速臨故 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 遲矣有何用
【講解】對治同惡懶惰的方法是思惟生死無常:
爲什麼到今天我還不能醒悟「爲煩惱巨網所纏縛的人,一定會被迫進入六道輪回的牢獄中,最後再被送進死神的囗裏呢?」
* 你們看!這世間無論是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或者是練氣修真的高士,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從死神的手中逃脫的!
* 我們的親戚朋友一個一個地走了,最後我們也不得不離開這個世間!
* 死神不斷奪走人類的生命,難道我們都沒有看見嗎?
* 但是那些貪睡的人們竟然視若無睹!
* 就像「水牛」看見「同類被屠夫牽去宰殺」一樣一點兒也不在乎!
* 它們從來也不會警覺到下一個可能就是我了。
* 同樣,當我們去醫院看訪那些垂死的親友時,我們同樣一點兒也不清楚自己就快要成爲死神下一個目標了。
* 我們不會這樣想:「說不定明天就輪到我了」「也許下個月就要跟親人們說bye bye了」。
* 我們常常對擺在面前的危機有警覺性。
* 但對于「不是一定馬上會發生的事情」就大膽疏忽、掉以輕心。
就如同:所有的通道都已完全被封死了,
而死神正在物色下一批死者,
這時,我們怎能安心地享受美食呢?
同樣,我們又怎能安心地貪圖睡眠呢?
我們都認爲修行是爲了成佛,可是目前這個速食時代「佛法變成了工具」。
* 在西方,人們將佛法當成心理治療的療方。
* 他們利用佛法來減低環境快速變遷的壓力。
* 當然!在心理治療上「佛法」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 但,佛…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