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

  第七品 精进

   现在我们用「正知」「正念」将我们散置于外境的心抓回到学习佛法上面来。《入菩萨行》以讲授菩提心为主。前些时候我们到香港去拜见老上师时,老上师也是为第一批到的人讲授菩提心的戒律。

   我们想要走解脱的道路,「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老上师一再强调缺乏菩提心的修行是无法成佛的。「菩提心」的范围广大无边,所以整部《入菩萨行》都在讲授菩提心。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 这三品的教授重点是「如何产生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护正知

   第六品 安忍

   --> 最主要在讲解「菩提心已经产生之后,如何让菩提心稳定坚固」,「不放逸」和「护正知」讲的都是菩萨的戒律、正知、正念以及如何预防贪、嗔、痴的烦恼。

   第六品 安忍是教导我们「如何将心安定下来不受外境影响」

   第七品 精进

   第八品 静虑

   第九品 智慧

   --> 是教我们「如何增长菩提心」

   所以整部《入菩萨行》都是在讲解菩提心,大家要知道!现在我们讲解第七品「精进」,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精进呢?

   第七品 精进

   一、劝勉精进

   1.忍已需精进 精进证菩提 无风灯不动 无勤福不生

   二、精进之定义

   2.1 进即勇于善

   三、如何精进 (一)断除不精进

   (1)认识不精进

   2.2 下说其违品 懈怠耽劣事 自轻而退怯

   【讲解】如上面:修习安忍以后,就应该开始「精进」了。唯有努力「精进」才能速证无上菩提。就像:没有风,灯焰就不会晃动一样。如果我们缺乏精进的话,就很难「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佛有二身-->「法身」及「色身」。二身是依「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形成的。缺乏福慧资粮的话,是不可能达到佛的境界的。不要说我们修行要精进,以一般世间法来说好了,如果缺少努力的话,那么不论你从事任何行业也难有所成。只有努力地付出才赚得到钱,同样的道理,修行也是要不断努力才有进境。

   以前在佛学院时,我们有些同学非常地聪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一听就会。好像很少事情可以难得倒他们似的。但也有一些同学资质较平凡,可是他们非常努力用功。经过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下来,学有所成的都是这些努力的人。而非那些自恃聪明,而不努力的同学。

   我们看看西藏或中国高僧的传记就知道。他们都是用毕生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的。不像我们还要为日常琐事而忙碌。能够用于修行的时间非常少。当然,有些人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但因为懒惰,所以相对地投入修行的时间就减少。

   据我所知,有两位修行者,他们是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的。一位是我们的老上师,另一位是印度色拉寺的一位大堪布。

   * 在我们小时候,老上师大概清晨五点左右起床。

   *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做大礼拜,一直要拜到七点半左右才停止。

   * 吃完早餐,九点起开始整天的佛学教授。

   * 没有上课时,除了会见来访的客人之外,他就是看书和持咒。

   * 吃过晚饭,他就打坐。

   * 不管到任何地方他都是这样子。

   * 现在老上师身体比较不好了,没办法讲课和长时间做大礼拜。

   * 所以打坐成为主要的修行。

   * 不只我们老上师!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这样子全力投入的。

   我们一般人只看到成就者的「光环」,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努力」。

   我们没有努力付出当然就不会有所成就。

   「六度」之中,不论任何一个修行都需要精进。

   不论是「布施」「持戒」「安忍」「禅定」

   或者「般若」都需要精进。

   没有「精进」的话,任何一度的修行都不会成功。

   所以精进非常、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六度」的本质。

   * 「布施」不在钱财数目的多寡。它的本体是「发心」,去除我们对钱财的执爱及吝惜之心。

   * 「持戒」的本体是「保护」,保护我们不为「贪嗔痴」等因素的困扰而伤害自己或别人。

   * 「安忍」的本体是「不混乱」,避免我们的心受外境一切「人事物」所错乱。

   那么「精进」的本体是什么呢?

   我们一般认为「精进」是努力地做,精进是这样吗?不完全是这样子!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信乐的心态。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说:一个人喜好杀生,对杀生非常投入。我们可以说他很「精进」吗?当然不可以,「对恶法充满欢喜心」不叫做「精进」。

   「精进」只是心态而已吗?难道我们的身、囗努力的为善,不叫「精进」吗?当然「身」「囗」努力为善,也是精进。

   * 但这有「因」和「果」的差别。

   * 我们首先要有「为善」的心理,然后身、囗才会去做。

   * 所以真正的精进是「对善法欢喜的心态」。

   * 我们有这个心态,自然就会乐行善事。

   * 假如你很不喜欢诵经,可是你又不得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去念,那么你怎么能够乐在「诵经」当中呢?

   * 这是不会永久的!

   就好像:我们上班一天要工作八个小时,但这个不算精进啊!因为我们不喜欢工作,我们只是看在「钱」的份上,不得不每天按时上班。下了班比谁都还高兴。这也不叫「精进」。

   譬如:你很喜欢看书,那么你自然一空下来就会看书。这才是「精进」,因为你对看书充满欢喜心。它会让你无意中不断地进步。

   所以,我们先前所认知的「精进」和佛法中所说的「精进」,看法上有些差异。

   * 「禅定」的本体是「不动」,智慧呢?

   * 它的本体是「离戏」,这部份第八品和第九品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为何要精进、也明白精进的意思了。那么,我们要如何精进呢?以下将先说明「精进的障碍」:

   1.贪图安乐

   -->有些书翻译为「同恶懒惰」

   -->它的意思是指:身、囗、意不修善,苟且偷安,得过且过。

   -->也就是「过得了一天是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愁来明天愁」-->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什么事情都等到「明天」,贪恋世俗的「吃」「睡」。

   2.爱著凡俗卑劣的事物

   -->有些书翻译为「劣事懒惰」

   -->它的意思是指:修善时,懒惰。但对「世俗六尘的追求」却很勤劳。

   -->譬如:我们的身体可以为「偷窃」或「抢劫」而整晚不睡觉。或者:嘴巴热衷绮语(说甜言蜜语)、两舌(搬弄是非、”八卦”)..可以囗说个不停。

   --> 心态上贪心、嗔恚、嫉妒..不断的产生。

   3.「看轻自己、畏怯不敢修习善法」

   --> 有些书翻译为「轻凌懒惰」

   --> 它意思是指:对自己没有信心。自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有能力学习佛法呢?」「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佛呢?」

   --> 把自己看得非常地卑微而不修行。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精进的障碍」了,但我们要如何「断除这些障碍」呢?

   (二)如何断除 (1)断除好逸之懈怠

   (a)观察懈怠之因

   3.贪图懒乐味 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 频生强懈怠

   【讲解】如果一个人老是贪图「懒洋洋」的舒适感受,喜欢赖床、躺卧在舒服的沙发上,和柔软的棉被纠缠在一起,不愿意活动;爱好睡眠而且丝毫不厌倦轮回的痛苦,那么就会经常产生「强而有力的懈怠」。

   这是同恶懒惰,它的起因是「对生死、无常的不够了解」。一个人如果对无常生死有充份的理解,那么他自自然然就不会再懒惰了。

   (b)如何断除 (b1)思惟死苦

   4.云何犹不知 身陷惑网者 必入生死狱 终至死神囗

   5.有生必有死 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 如牛见屠夫

   6.通道遍封已 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 贪食复耽眠

   7.死亡速临故 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 迟矣有何用

   【讲解】对治同恶懒惰的方法是思惟生死无常:

   为什么到今天我还不能醒悟「为烦恼巨网所缠缚的人,一定会被迫进入六道轮回的牢狱中,最后再被送进死神的囗里呢?」

   * 你们看!这世间无论是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或者是练气修真的高士,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从死神的手中逃脱的!

   * 我们的亲戚朋友一个一个地走了,最后我们也不得不离开这个世间!

   * 死神不断夺走人类的生命,难道我们都没有看见吗?

   * 但是那些贪睡的人们竟然视若无睹!

   * 就像「水牛」看见「同类被屠夫牵去宰杀」一样一点儿也不在乎!

   * 它们从来也不会警觉到下一个可能就是我了。

   * 同样,当我们去医院看访那些垂死的亲友时,我们同样一点儿也不清楚自己就快要成为死神下一个目标了。

   * 我们不会这样想:「说不定明天就轮到我了」「也许下个月就要跟亲人们说bye bye了」。

   * 我们常常对摆在面前的危机有警觉性。

   * 但对于「不是一定马上会发生的事情」就大胆疏忽、掉以轻心。

   就如同:所有的通道都已完全被封死了,

   而死神正在物色下一批死者,

   这时,我们怎能安心地享受美食呢?

   同样,我们又怎能安心地贪图睡眠呢?

   我们都认为修行是为了成佛,可是目前这个速食时代「佛法变成了工具」。

   * 在西方,人们将佛法当成心理治疗的疗方。

   * 他们利用佛法来减低环境快速变迁的压力。

   * 当然!在心理治疗上「佛法」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 但,佛…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