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思忍利益
70.譬如屋着火 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 助火蔓延草
71.如是心所贪 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 应疾厌弃彼
72.如彼待杀者 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 离狱岂非善
【讲解】假如我们正在行船渡海,船上满是客商和金银珠宝;如果这时我们遇到船难,必须紧急处理,否则船就要沈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然我们会先抛弃那些金银财宝以保全船上人员的性命。同样的道理,「贪爱亲友」和「事物」是助长嗔恨的原因,我们也要远离这些事物,我们看看电视上的连续剧就知道,男女之间的感情,你越喜欢他、你对他用情越深。假如有一天被他抛弃了,你的恨意也就越深,为什么?
* 有能力让你恨的人就是你爱的人。如果是一个你很不喜欢的人,有一天他不理你了,你会恨他吗?
* 爱有多深,将来被遗弃时,恨也就有多深。
* 事物也一样。假如我们心爱的宝贝被偷了,我们会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
* 但是,被偷的东西如果换成一支笔,或是其他一些你不是很在乎的东西。
* 你会心情不好吗?
我们对它的贪欲有多重,它就有能力伤害我们有多深!所以!我们应当即早舍弃这一切令我们执著的人、事、物。
譬如:
* 一栋房屋正在起火燃烧,并已开始烧向旁边其它的屋子。
* 这时,照理应当迅速移开「能助长火势蔓延」的草木等杂物。
* 同样,内心所贪恋执著的任何亲友与事物,都能够助长嗔火的蔓延。
* 如果我们担心嗔火会烧坏我们的功德屋,就应该立刻厌弃所贪恋执著的一切事物。
例如:一个人的手被绑起来,等待被杀的恶运。这时,如果「把被绑起来的手」砍掉,就可以逃命;那不是明智之举吗?不是很值得吗?同样,如果借着「忍受远离亲爱的人」等修行的小苦,而脱离地狱等大苦,不是更明智吗?
世间有八苦
四大苦是:生、老、病、死苦。
四小苦是:
1.怨憎会苦-->即是:担心怨敌而对财产日夜守护,或为养家糊囗,终日庸庸碌碌...结果却无济于事。白天强盗、夜间窃贼...种种损害,防不胜防!一切财产受用,最后也会被怨敌享用。
2.爱别离苦-->世间轮回的一切众生都是贪爱自方(自身)、嗔恨他方(自己以外的众生)、偏袒亲戚、朋友及眷属一方,为他们而感受诸多痛苦。但亲戚朋友也是暂时聚合,虽不想要离开,他们却必须离开,都是「别离的本性」。
3.求不得苦-->世间人无不希望幸福快乐,但几乎谁都不能如愿以偿。有人为了幸福造屋,却被房子压死。有人为了财利经营事业却导致破产...总是不能如愿。
4.不欲临苦-->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感受痛苦,但不愿意也要感受。诸如:因往昔的业力而成为他人的部属,虽是小小犯错也会受到严厉责骂等等,虽不情愿感受痛苦,但是没办法,也只好接受。
离开亲人是八苦之一。
我从小就出家,到处流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偶尔回到故乡。要再离开的时候,父母亲总是很难舍的掉眼泪。尤其是母亲,我当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疼爱和痛苦。这是我们人的执著。但是,假如我一直留在她身边,又有什么好处呢?
一点也没有。不会利益到自己,也不会利益到别人。反而我这样到处游历,到塔公、到青海、到印度、到台湾...可以帮助很多人,可以将自己所明白的佛法和大家分享。可以从许多优秀上师那儿得到很多的宝藏,这样不是很好吗?
假如我难忍别亲的痛苦而留在家里的话,住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还好啦,如果一直住下去的话,那么,她就开始管你了。到最后也难免囗角磨擦或互相抱怨,人就是这样子。
* 只看当下,而不愿意多看远一些些。
* 但是,我这样子离开,并不是表示我不爱我的母亲。
* 每当我修法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母亲的伟大」。
* 同时,我也感受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的伟大。
* 她们像我母亲一样地疼爱自己的子女。
* 所以我认为,子女们应当要孝敬母亲,孝敬母亲并不是将母亲的话全盘接受。有时候母亲做出无明的要求时,我们必须知道明辨和取舍。
* 我们应当舍弃短暂的快乐,而求取更长远的幸福。我虽然没有留在母亲旁边,但我无时无刻都感恩母亲。
「爱」是没有距离的,我们那个时代的母亲只要喂饱小孩就可以了。现在这个社会的母亲,不只要喂饱小孩,还要担心他的功课、安全...
现在的母亲要承受很多压力,可是现在的小孩呢?有些小孩是没有感恩之心的。他们认为教养小孩是父母应尽的天职。有些反而用尽各种巧取恶夺的手段来榨取父母仅馀的棺材本。有些则天天用怨毒的语言咒骂父母早点去死...像这样的儿女虽然近在咫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了修行忍受辞爱割亲的痛苦,是值得的!
修行当然要忍受一点苦。你们不要认为善知识很容易找,不要认为光头的出家众就是法师,并不是这样。优秀的善知识是很稀有的,能不能遇到一个优秀的上师。还必须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福报。
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以宁玛巴来说,为什么学法要去噶陀、多竹千、白玉...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传承的来源,那里有很优秀的修行者,到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光想以虔诚心念佛的话,那么留在家乡就好啦!
但我们想要再进一步的话,就必须到博学多闻的修行者处去挖宝。不要在乎修行者的身份和地位!好的修行者就好像芬芳的花朵,自然会引来群蜂聚集。就好像我们的老上师,他是一位老堪布,他不是转世的活佛、不是法王、不是仁波切、佛爷...他只是隐居偏野的修士。但各个地方的出家众都来向他学习。不管是宁玛、萨迦或者是噶举...都来挖宝。
还有,目前的喇荣佛学院,以前的晋美彭措法王也是一位在荒原上放牧的堪布。起先一个、两个人来向他学习,现在常驻的修行者就有七、八千人!可惜我们海外人士都不知向那里寻宝、如何寻宝。以致于空瓶子当街响叮当,就好像这面鼓,里面是空的,打起来却咚咚作响。
* 我们顺着法师的名声聚集,有名的法师办起法会来很热闹、很过瘾。可以舒解我们郁闷的情绪.
* 但,有什么实质的利益吗?
* 学到一些观念啦!佛法真正的内涵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
所以真正优秀的修行者
「因为很难被发现」而正在消失当中。
对我们来讲,修行当然是苦的。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地方寻求善知识。但在这里修行并不苦!你们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有什么苦呢?盘腿脚酸、坐久了腰挺不直还有事情没做完放不下、家人不同意你来这边闻法...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苦?你们只要坐着就好,听会了就很好,不会也没关系,又不用考试,这样子学习多轻松、多快乐!为了长远的快乐,我们接受这一点点的小苦是应该的。
73.于今些微苦 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 地狱众苦因
74.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 今犹未成办
75.安忍苦不剧 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 欣然受此苦
【讲解】我们的生命是永恒的。从无始以来就存在,所以我们曾经做过男人、也做过女人、曾经到过天堂、也下过地狱、当过国王、也做过奴隶、猪、牛、蚊、萤...种种杂类,尝尽轮回痛苦。
但,我们从来未曾利益过自己,更别说是他人了。不信的话,你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就知道,我们从小努力读书,长大以后努力做事。到了四、五十岁应该要退休了,得到什么呢?很多人得到「债务缠身」哪!身陷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努力一生没有利益到自己。也没利益到家人及众生,这是他们起初要努力的目标吗?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就是如此。
如果现在不能「忍受修行的小苦」,未来如何能忍受地狱等大苦呢?
如果我们在未来会受不了地狱之苦,为什么现在不灭除「嗔恨」-->这使人堕入地狱受苦的业因呢?
因为「贪欲受挫而嗔害他人」的我,已经历经千百次火烧地狱的痛苦了。但是,尽管如此倍尝艰辛,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却毫无增进。现在这点「耐怨害之忍」,既不那么痛苦又能成就许多大的利益。
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更深重的苦难,我应该欣然忍受这点较轻微的困苦。
(c)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嗔
(c1)应喜敌受赞
76.人赞敌有德 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 令汝自欢喜
(c2)应喜敌获乐
77.如是所生乐 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 复是摄他法
【讲解】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
那么,意识啊!你为什么不同样赞叹他,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欢乐,不但是今生和来世「不杂性罪」的欢乐泉源,连诸佛菩萨等圣贤也都认可、称赞。而且如此随喜更是摄受他人的最隹方法!
什么是「不杂性罪」?就是纯净的意思。
假如我们今天到讲堂来「共修」「听闻佛法」是为了让别人赞叹「自己是一位修行者」的话,那么,在观念上就参杂了世间法的烦恼。不是纯正的佛法。
而我们随喜敌人的快乐,是纯净快乐的泉源。
菩萨摄受众生的四摄法是:「布施」「利行」「同事」「爱语」。
我们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就是「爱语摄」。
78.谓他获乐故 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 此坏现后乐
79.他赞吾德时 吾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 何故我不乐
80.初欲有情乐 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