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获乐 何故反嗔彼
【讲解】我可以接受别人赞叹我的敌人,但是,如果这些赞叹成为敌人快乐的因,那么我就无法接受,这是不合理的!
*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我们就发愿要使天下有情众生皆获得快乐。
* 但,如今有人不用你来帮忙就获得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让自己不快乐呢?
* 就好像:扶养父母子女等眷属,是我们的责任。现在有人来接济他们了,有人代劳!使我们不必那么操心。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欣慰才对啊!对吧?
如果我们的敌人获得快乐,会使我们懊恼的话,那么,我们当初「发菩提心」就是假的!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人获得快乐。而你却不希望别人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指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么做,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 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
* 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 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快乐,因而发起「欲成佛利众生」的
菩提心,
* 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我反而要嗔恨他们呢?
这么样的「嗔恨」是不是和我们的学佛发心「自相矛盾」?这点,我们必须仔细思维。
我们一般的课程会为了考试不得不复习先前的功课。但,学习佛法必须要自动自发,没有人会强迫你要怎样怎样。
* 当我们对佛法还未熟悉时,我们必须自己去熟悉它。
* 当我们对佛法比较熟悉与了解以后,那么文字就不是必定需要的了。
* 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将懂得的佛法融入在生活中。
* 先要了解佛法、熟悉佛法,我们才会知道如何把它运用在生活上面。
* 如果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佛法,如何将它融入生活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们刚开始学习时要用功一点,要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复习《入行论》,这样我们就会进步。
《入行论》是一千二百多年前 寂天菩萨所宣说的,因为时间相隔已经很久了,所以感觉《入行论》好像有很多地方和我们目前现实状况有些矛盾。因此就有「入行论越来越不适合现代佛教徒学习」这样的说法。
我个人感觉「老一辈的修行者」和我们现在「自称是修行人的人」很不一样,尤其是在一些行为和做法上面。当然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发心。也许他们的发心也是利他的心态也说不定。但不管别人怎么批评《入行论》是否适合这个时代,我们还是要继续研读 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传达的概念和想法。
假如修行者的一些概念和作为与《入行论》不能相配合,那么就表示他的修持有问题。并不是《入行论》这本书有问题。因为这本书是修行越好的人(尤其是非常注重发菩提心的高僧们)就越赞叹的一本书。
《入行论》归纳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如果修行者的行持和「入行论」相背,这就表示修行者的行持不是那么正确。
如何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入行论》呢?
*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可是他们为什么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的痛苦呢?原因在那里?
* 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学到和做到修行的重点。
* 《入行论》赤裸裸地、很实际地教我们如何修行。
《入行论》分成十品,我们讲到第六品「安忍」。「安忍」有三个次第:1去除嗔恨 2修行安忍 3尊敬众生
为何要去除「嗔恚」呢?
* 因为「嗔恚」有很大的罪过。
*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所以我们要去除嗔恨。
修行安忍的对境有二十四个,我们前面都已经讲过。
如何修行安忍呢?有四种:
1.让我遭受痛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2.对令我受讥毁之苦的,对它要修安忍。
3.令我的亲朋好友不快乐的,对它要修安忍。
4.令敌人获善的,对它要修安忍。
如何在「让我受痛苦」的情况下修安忍呢?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等等忍辱的方法。
今晚要讲「安忍敌获善」
-->当敌人(或是我们所讨厌、憎恨的人)获得善报时,我们要如何修安忍的方法。当我们的竞争对手获得利益时,常常因为我们的嫉妒心让自己的心情很不好,所以我们要学习当敌人获得利益时,我们要如何随喜的方法。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乃己初衷
81.初欲令有情 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 何故生嫉恼
82.所应恩养亲 当由汝供给 他亲既养护 不喜岂反嗔
83.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 宁有菩提心
【讲解】我最初发心,想令「一切有情都成佛」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而现在看到别人仅仅获得一点点微薄的利敬,为什么却反而妒忌苦恼起来了呢?
「思惟敌人受益」乃是我们「初发菩提心的根本」,为什么呢?
我们每天做功课、讲解佛法或共修的时候都会念皈依文:
佛陀妙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愿我所作诸功德 为利众生而成佛
藏语念:
桑吉秋当措吉秋南拉 奖秋巴度达里佳苏奇
达给任索吉比所南及 卓拉潘其桑吉朱巴修
你们星期天的大悲咒共修,开始的时候,堪布都会带领大家念这四句。对吧?大家念得朗朗上口,不要「只是念念而已」,希望大家也能把这四句的含意放到自己的心中,然后融入到自己每天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真实受益。
这四句文中包含了「皈依」和「发心」-->「发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并受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的广大供养。
为什么说佛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呢?
* 一般的世间神祗,因为他们的能力超越我们人类,所以受我们人类的供养、赞叹和尊敬。
* 但,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们的能力超越世间神祗,所以色界和无色界的天神不会供养、赞叹我们的世间神。
* 而佛陀有无上的智慧是三界众生的导师,所以三界的众生都供养、赞叹佛陀。
可是现在为什么当别人获得利益时,我们却心里不舒服呢?那是因为我们「嫉妒」的原故。
就现实来说,我们华人「嫉妒心」是比较强的,嫉妒心强,所以内部就不能和睦相处。虽然说每个众生都是这样子,但,我们看看本国的历史,我们华人有很多内战,所以才会引起外国的侵略。看看现在,一般公司内也是一样,当老板对某某人比较好时,我们就对他嫉妒。我们会认为「他也不怎样,为什么老板对他比较好?」「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关系
」
「嫉妒心」就像「小偷」一样,很难察觉以后,你们要自我仔细的观察。
* 当别人没有损害到你、当别人都在赞叹他人的时候,你自己会不舒服,这就是嫉妒心作祟。
* 有嫉妒心的人完全得不到安宁的心,没有安宁的心就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
别人不需要我们的帮助,就得到很多众生的恭敬和赞叹,我们当然要随喜。我们要为他得到快乐而随喜赞叹。不应该嫉妒他们。
如果:
不希望众生得到一点点恭敬和赞叹的小利益,
怎么可能希望他们得到无上的菩提呢?
明明是在说谎话,
我们发心时说「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远离苦及苦因...」。
假如他人得到一点小利益就会让你不舒服,这是心量狭窄的人,
* 我们世间法也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心胸狭窄的小人是没办法
带领部属的,领导者眼界要大一些、心胸要宽一些才能带好下面的人。
* 修行者不只要这样子,而且心胸还要比一般人更广阔,不但在自己的亲朋好友获利时要随喜,敌人获利时也一样要随喜!
* 不然的话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堪布索达吉解释《入行论》时这样说过:「嫉妒不但存在于世间凡夫之中,它也存在于被美誉为「佛爷」的佛爷们之间,以及诵经者与诵经者之间。」
我们都知道嫉妒心普遍存在于世间法,如老板与老板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即使乞丐与乞丐之间也会为所受布施的多少而和同行争吵、打架。但,它也存在于修行者的行列之内,一些名誉高于实际修行的高僧、活佛、仁波切之间也有竞争。
诸如在台湾,法师之间会比谁的寺庙比较大?谁的信徒比较多?山头分立....等等。在我们西藏不是比寺庙大小,大家比较在乎谁的喇嘛比较多。但,「要喇嘛多」就要有具足智慧的高僧驻锡演说佛法啊。
若「专诵经书」不能让人深解其意,如何能留得住喇嘛们呢?像我们的老上师和晋美彭措法王,他们都只是偏远地区的修行者而已。起初并没有大而庄严的寺院,但闻风而来学习的人却非常多,学习的人一多自然就会产生优秀杰出的出家众。这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们只在意谁的寺庙大、谁的信徒多,这是「世间法」!大家要知道。
* 我们对「与我们能力或地位相同或类似者」才会彼此产生嫉妒心。
* 我们不会和地位、能力不一样的人竞争。
* 你们不会对喇嘛产生嫉妒心。
* 但,师兄、师姐之间会产生嫉妒心。例如:上师如果对那位师兄、师姐比较器重一点,大家就会对他闲话一堆了。我们要常常自我观照这颗心,发觉有嫉妒心时,就要改进。
例如:父母和妻儿是你应该负责养育的,应该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的生活。现在他们已获得其他亲友的养育和照顾,难道你不但不高兴还要生气吗?如果不希望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小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对不对?
(c2)应喜敌获利 --> 思敌获利不关己事
84.若已从他得 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 施否何相干--> 思惟己过
85.何故弃福善 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 何不自嗔责
86.于昔所为恶 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 曾培福德者
【讲解】不管施主将财物供养另外一位修行者,或放在家里,未作供养,对我们来讲,又有什么差别呢?
* 不论这位居士怎么做,我们都同样得不到那些财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
* 可是,我们一般人不会这么想。
* 我们会希望「我得不到的,希望别人也别得到」。
* 这样大家都没有心里好过些。
* 在感情方面也是这样,有些男生(女生)非常喜欢某个女生(男生)。但不得对方的青睐时,就会使出毁灭性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怕的心态。嗔恨是最不好的。电视里,就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是吗?这样的嫉妒心,太严重!不但伤害别人也使自己堕落。它让我们千劫所累积的福德善根一下子就冰消瓦解。
当别人得到利益,我们却得不到时
我们应该这样子想:「别人得到利益是别人的福报,如果我们想和别人竞争的话,就应该去争取「获得福报的因」,而不是去争「那个福报的果」。我们应该更精进地闻思修法让自己成为智者,成为智者之后供养利益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
当然,以这样的心态闻思修习佛法,也是错误的!但,以这样的心态学习佛法,比起只会「嫉妒别人而让自己活在嗔恨之中」要好很多。因为我们竞争的持戒闻修,那么这样的竞争心态到未来也会消失。以世间法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我们闻思佛法也是一样,竞争会让进步比较快。
除非你有天生的智慧,不用竞争自自然然就会精进。不然,当我们看到别人看书时,我们自然也会去看书。看到他人念经,我们自然会跟着念。看到他人持咒,我们也会跟着持咒...到最后自自然然就融入在佛法里面。
当你了悟佛法时,你就用不着担心你的嫉妒心会增长。就好像有些西方人对藏传佛教是由好奇心开始的。可是当他们经过仔细地研究以后,慢慢地就会发现它的优点而成为他们的信仰,到最后成为非常虔诚的修行者。我们学习佛法也一样。
* 不管仇敌是不是已经从别人那儿获得了利养,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既然一点儿都没你的份。你闷闷不乐地嫉妒又有什么用呢?
* 为何要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不顾?反而去嗔害别人而造作罪业呢?
* 已经到手的功德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什么不深深地嗔恨、责怪你自己呢?
* 对于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过自新,难道还想继续嫉妒、嗔恨,并和其他有福德的人竞争吗?
(4.3)遮除己欲受挫之嗔 --> 嗔敌徒自害
87.纵令敌不喜 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 不成损他因
88.汝愿纵得偿 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 招祸岂过此
89.若为嗔渔夫 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地狱 定受狱卒煎
【讲解】当敌人受到损害时,对他要修安忍,因为嗔恨只会增长我们自己的罪过。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敌人受到痛苦是他自己的因缘造成的。
并非你愿力的成就!
如果你认为敌人受苦,是满你所愿。
那么,你就被嗔恨的渔钩给钩住了,
它将成为你堕落的因!
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
仅仅希望你的敌人遇害受苦,并不能成为损害他的原因!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才能消除我心头之恨。但是,哪里有比这「更易使人堕落受报」的心态呢?
嗔恨的烦恼就像「精明的渔夫」所抛下的利钩,如果一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么我一定会堕落在有情地狱里,被无情的狱卒放在油锅煎炸!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