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二)▪P3

  ..續本文上一頁受呢?

  * 假如受到譏毀時,我們嗔恨對方的理由是「因爲想製止造謠者造惡業」。那麼,當別的上師受譏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同樣嗔恨那個對別的上師造謠的人呢?

  * 因爲這些造謠的人同樣在造業!所以,當別人受譏毀時,我們不生氣。那麼,我們自己受譏毀時生氣,是不合理的!

  * 如果說,當別的上師受譏毀的時候,我們認爲「這個上師是具有功德的人,他受到譏毀是因爲信徒業力的關系。所以他看到這位上師的顯現就是不好的,這是因爲信徒的煩惱所産生的,和我無關,所以我不用去理會」。

  * 那麼,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們爲什麼會嗔恨呢?因爲這些譏毀也是造謠者的煩惱所産生的!這些譏毀也一樣和你沒有關系,你爲什麼就不能忍受呢?

  * 基于這個理由,我們必須對「譏毀」修安忍才對啊!

  以上所說的都是以「我」爲中心所修安忍的方法,我遭受到痛苦、別人的輕視、粗話、中傷等等如何地來修忍辱,接下來講「我的親友」遭受痛苦如何修安忍的方法。

  B.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A)谛察法忍

  64.于佛塔像法 誹诋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 因佛遠諸害

  65.于害上師尊 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 知已應止嗔

  66.情與無情二 俱害諸有情 雲何唯嗔人 故我應忍害

  【講解】有些人對于自己遭受到別人的傷害時,可以忍耐。但如果事情發生在父母、師長或子女等親友眷屬身上時,就無法克製嗔恨心。寂天菩薩不認同這樣的行爲。

  因此,對于故意前來诋毀,甚至破壞佛像、

  舍利塔和經典正法的外道,

  我也不應該生氣嗔恨,

  因爲叁寶本性空寂不會遭受傷害。

  * 假如有人以身、囗、意來诋毀、破壞我們所執愛的叁寶形象,我們也不應該對此人産生嗔恨心,爲什麼呢?因爲叁寶的本性是「空」「寂靜」的,他們不會因此遭受到任何傷害。

  * 「佛像」是佛的象征而已。真正的佛不是佛像。我們所見銅雕、木刻的佛像是佛的象征物。

  * 真正的佛是充滿智慧、遍知一切的。

  如果佛像是佛那麼,中國、印度、西藏、泰國的佛像都不一樣,是不是各國的佛都不一樣了?不是這樣!雖然有的雕得壯一點、有的雕得纖細一點,金塑、泥捏的佛像一樣都是「無上智慧的象征」。

  * 所以燒掉佛像,並不會燒掉無上的智慧。

  * 佛陀自己也講過:「你們現在看到我這個肉體,並不是真正的看到釋迦牟尼佛,當你們有無上智慧的時候,才能看到真正的釋迦牟尼佛」。

  * 所以真正的佛是無法消滅的。佛不會遭受到任何傷害,我們一點也不用爲佛擔心什麼。

  * 有些人說:「上師!請你委屈一點..」,如果上師是位修行人的話,那麼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受委屈呢?除了衣、食會爲修行者帶來一些肉體上的折磨外,如密勒日巴尊者在修行時,因爲缺衣少食難免挨餓受凍,但,其他惡意的語言是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傷害的。

  「法」也是一樣!燒掉佛經並不能毀掉佛法,「法」是什麼呢?大家皈依叁寶這麼久了應該都清楚。皈依法!

  「法」分爲「證法」和「教法」。

  「教法」分經、律、論。

  「證法」是戒、定、慧。

  「證法」又可爲「道谛」和「滅谛」。

  最究竟的法是「滅谛」,理解空性無我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法,無我的智慧是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嗔恨這個「傷害叁寶的衆生」。

  同樣對于傷害上師和親朋好友的惡人,

  我應該這樣去思惟:

  這些傷害都是從前往昔的業緣而生起的,

  然後藉此思惟努力消除內心的嗔恨。

  * 一般人,當別人拿一點我們的財産,我們就會非常的不高興。

  * 我們對自己的上師非常的尊敬。但,當別人不能同我們一樣的尊敬我們的上師時,我們也會很不高興,這是不對的!

  * 別人並不認識你的上師,他看不到你上師的優點。

  * 所以他不尊敬你的上師,你爲什麼要嗔恨呢?這就是貪心!

  * 這和一般的黨派有何分別呢?別人不認同我的黨派,我就對這個人有嗔恨心,一樣的!只是你的對象是你的上師而已。名詞不同想法都一樣。這些微細的部份我們一樣要很清楚!

  我在印度曾經看過一個某派的在家居士這樣說:「他爲了他的上師可以去打人,甚至可以爲他去殺人」,爲什麼呢?因爲他非常地嗔恨那些不能認同他的上師是仁波切轉世的人。他自認「是爲了他的上師」,我很不以爲然。這是他自以爲是而已,我認爲他的上師不會如此地教育他。他的上師不會教他「爲了護衛自己的上師要去打人或殺人」。如果他的上師果真如此地教育他,那麼這位上師就不值得他尊敬了。

  上師一點都不需要你保護!

  上師是保護我們的,假如上師需要你來保護的話,那麼我們要上師做什麼?很脆弱!只有叁、四歲的稚童才需要別人的保護!假如我們請來的保镖,反而需要我們保護他。你會去聘雇這樣的人嗎?

  假如上師需要你來保護,那麼是不是表示你比上師還厲害呢?

  * 有智慧的上師不怕任何事情的攻擊和折磨。

  *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煩惱。

  * 凡事順其自然不會強求。

  * 真正的修行者即使天就要塌下來了,也無法讓他産生煩惱。

  * 爲什麼我要這樣說呢?大家要清楚,不要爲了自己的傳承、不要爲了自己的信仰,造一些傷害衆生的惡業。這樣子做是很不值得的!爲什麼呢?

  因爲衆生就是佛!衆生的心本質上就是佛。

  * 另外,假如我們要做法會。

  * 可是佛堂上有幾只老鼠或蟑螂跑來跑去的。

  * 莊嚴的法會就要開始了。

  * 爲了修法道場的莊嚴,所以我們就趕快把這幾只老鼠或蟑螂打死。

  * 趕快把它們清理掉。

  * 那麼你修的這場法會一點意義也沒有。

  * 因爲你傷害了衆生!

  * 你産生了這樣的嗔恨心!

  不要說這場法會,你曆劫以來所參加法會的功德,因爲你這一刹那的嗔恨心都被燒掉了,值得嗎?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一點都不值得!我們主觀地認爲,別人看到這些動物很不莊嚴,害怕別人因此而失卻信心。

  其實,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不會在乎這些外相的,他只專注于內在的因果。這個觀念要知道!

  不要自以爲是在修善,其實是正在造惡,卻一點也不清楚。

  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嗔恨的對象,就會明白嗔恨這些對象也是不合理的。

  -->「有情識的人」和「無情識的事物」兩者同樣都會傷害有情。

  爲什麼我們偏偏只嗔恨「有情識的人」呢?所以,我應該忍受別人的傷害。

  「有情的衆生」可以用木棍打你、用言語诋毀你。所以我們嗔恨他。但無情的事物如:地震、火災、冰雹、幹旱和洪水也一樣傷害我們衆生,我們是不是也一樣要嗔恨這些無情的事物呢?

  下雨天,打雷閃電也常常擊中一些路人。這些也算是天災。

  * 但是雷電不是故意擊中路人的。

  * 我們都用「倒黴」或是「剛巧」來形容路人被雷電擊中死亡的情況。

  * 當然,個中有其因果。

  * 可是僅僅只是用科學來分析,雷電擊中路人,其實自有其因緣。

  * 我們卻沒去罵或嗔恨雷電。

  * 即使是「被雷電擊斃的人」的死者家屬也不會嗔恨雷電。以後再有「雷電交加」的時候,他們就算因此而勾起那段悲慘的回憶,也不會生起恨意,朝天空大罵!

  當然,我們會說:「有情識的衆生是有意這樣做的,所以我們嗔恨他,而無情的天災是因緣形成的,我們去嗔恨誰呢?」不是這樣!

  不管是有情衆生,或是無情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以後,才會産生的。

  * 有雨水、風流才能形成臺風,才能傷害衆生。

  * 而「有情衆生」要傷害你,也一定要有一個「你」存在啊!對不對?

  * 如果沒有「你」和他內心中的「嗔恨」、嘴巴、手、武器,他如何傷害你呢?

  * 同樣,衆生對你的傷害也是因緣具足之後才産生的。並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他」來傷害你!所以我們一樣不可以對它産生嗔恨。

  67.或由愚損人 或因癡還嗔 此中孰無過 孰爲有過者

  68.因何昔造業 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 憑何嗔于彼

  69.如是體解已 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 勤行諸福善

  【講解】有些人出于愚癡而傷害別人,另有些人則因爲愚癡而嗔恨他的人。這兩種人之中,哪一個沒有過錯?既然都有過錯,那麼誰該特別受人嗔怪呢?

  傷害別人的發心有兩種:

  1.用貪欲的心傷害別人-->譬如:強暴、搶劫、偷竊...是由貪心所引起的。

  2.用嗔恨心傷害別人-->無緣無故地想要殺人、打人、罵人。

  以上這兩者都是「無明」引生的。

  * 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凶手傷害很多人,我們馬上就對這個凶手起了強烈的嗔恨心。

  * 那麼我們和那個凶手同樣犯了「嗔恨他人」的過錯。

  * 所以我們遇到這樣的凶手,應當慈悲他、憐愍他。

  * 憐愍他什麼呢?

  * 憐愍他前世的惡業促使他生爲這樣器量狹窄的人。而今生的惡業又不知道會讓他産生怎樣長久的惡報。

  我們應用慈悲的態度與言詞阻擋他繼續造惡,不應該嗔恨他。

  爲什麼從前要造下嗔害衆生的罪業-->以致于今生遭受報應而被人傷害呢?--> 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業力,我憑什麼嗔恨害我的人呢?

  凡事盡力就好,至于結果要順其自然,各人有各人的業力。你如何使勁的幫忙他也是幫不了的。我們一直在幫小孩繳補習費、讓他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老師..可是孩子有他自己的福報和因緣。如果他沒有福報的話,我們如何費力幫忙也是沒有用的。即使他考上最好的大學、留學,充其量也只是造就一個沒什麼能力的書呆子而已。假如他真的有福報的話,那麼即使書讀得不好,也不會影響他的前途。

  你們看看。很多政商名流並沒有很高的學曆,小學、國中畢業都有,可是他們一樣在社會上很活躍,一樣聚集很多的財富。所以我們要知道各人有各人的業力並且接受這個事實,不要老是抱怨「我這麼盡力幫他了,爲何他還是這樣的不成材」。沒有什麼爲什麼!

  要接受事實,要是他沒有福報的話,你如何幫他也是沒有用的。應該要確信因果,同樣,有人傷害你的親友或上師時,不要因此就産生嗔恨心。要知道這是因緣的關系,所以我們衆生彼此要慈悲好好的相處,努力行善。

  認清這個道理以後就應該確信因果,所有的人都應該以慈心互相對待,因此我也應該安忍一切外來的怨害,一心一意去做各種利生的福善事業。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