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当别人对我们轻视、说粗话以及使用难听的字眼等等,这些粗鄙的言行对身体既然没有伤害,心!你为何要那么生气呢?

  * 为什么当一个你所执爱的人遭受到唾骂、伤害或赞美时,那个情境会影响到你?

  *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发生在陌生人身上时,你就无动于衷?

  * 为什么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些灾难、悲剧的报导不会难过?

  * 为什么我们的亲友发生不幸时,我们会伤心欲绝?

  * 一样的生命,为什么感受有如此天渊之别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执著」与「不执著」的关系,因此所产生的感受就不同!当听到别人说我们的坏话时,我们为何很生气?「坏话」只是音波而已,它不像刀、棍加在我们的身上会产生皮肉的痛苦,它对我们的身体毫无损伤。既然它不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就更不会伤害到我们的心!

  * 但我们固执地认为「它让我伤心!」有一句说:「语言虽然不是利刃,却能撕裂别人的心」,用世间法来看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

  * 可是我们仔细去观察、仔细想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 是从人囗里的气传出来的;

  * 而人囗里的声音是从那里来的呢?

  * 它是从身体里面的器官透过气传达到囗中的;

  * 而推动体内脉轮运行的心脏,并不是我们的「心」。

  * 它只是有机能的一块肉而已。

  那么我们的「心」在哪里呢?

  * 我们看不到,没办法明确地指出「这个」或者「那个」是我的心。

  * 我们无法描绘它,「心」,没有一个东西能说明它。

  那么「它」如何被撕裂呢?

  * 我们认为别人的言词可以让我们的心受伤,那是我们没有去研究它,才会主观地这样子认为。

  * 我们研究以后就会知道,其实没有一个实质可以被伤害的东西它叫做「心」。

  54.谓他不喜我 然彼于现后 不能毁损我 何故厌讥毁

  55.谓碍利养故 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 诸罪则久留

  56.宁今速死殁 不愿邪命活 钆安纵久住 终必遭死苦

  【讲解】如果说他人会因这些讥毁而不喜欢我,但事实上,无论在今生或来世,别人对我如何讨厌都不足以毁坏我。那么我为何要厌弃别人的讥毁呢?

  以世间法来说,别人的讥毁当然会引起他人的厌弃,而致使我遭受到伤害。譬如:选举时常常因为一些讥毁而导致某些候选人落选。但我们并不是在学追逐名利的世间人,我们学佛法、不求名和利,当你不求名、利时,别人如何损伤到你呢?这些讥毁对修行者来说,只有帮助,而不会产生伤害。

  * 真正有智慧的修行者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使他感到恐惧。

  * 他一点也不怕谣言,因为他心中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 他根本无需任何人来保护,没有事情可以伤害他。

  为什么世间人这样害怕那些谣言、诽闻...呢?为什么世间人层层护卫尚且不周,无论如何保护都会遭受到伤害呢?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做会伤害到佛法」,其实佛法如何被伤害呢?不用担心!佛法一点都不会受到伤害,我们下面会说明。

  如果说:这些讥毁将会障碍我获得利养;然而,即使我讨厌遭受讥毁和名利受损。临命终时。我仍须舍弃财富和名誉。而憎害他人的罪业却会长久留存心中。所以我宁愿现在就失去名利而早点死去,也不愿意嗔害他人而邪命久活人间。邪命苟且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寿些,但终究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 我们知道因为别人的讥毁,而导致其他人对我不喜欢。

  * 所以我们厌弃、嗔恨它是不合理的!

  * 同样,因为别人的讥毁而导致阻碍我获得利养,所以我们厌弃、嗔恨它,一样不合理!

  * 因为,即使是权势如日中天的政客,在他死亡时也带不走任何一位眷属、一点生前累积的财物或名誉。不管是如何声誉崇隆的法师,临终时一样带不走一个他心爱的弟子。

  既然临终时,这些名闻和利养都带不走的话,那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为了要得到世间的财货,我们去攻击、谄害别人。虽然我们在世时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在我们临终时一丁点儿也无法带走。

  而为了要得到这些财货所制造的恶业,却会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中。

  以前释尊对一位国王说:「国王!死亡的时间越来越近,当死亡来临时,你完全带不走任何眷属或财物,但是,你为了谋取王位所制造的恶业,却长久地留在你的心中如影随形、片刻不离」。

  所以我们对这些阻碍利养的讥毁产生嗔恨是不值得的。

  什么是「邪命」?「邪命」就是用邪恶、不正当的方法来得到财利、名闻或维持自己的生命。

  邪命有五种,以前我们藏传佛教比较注重实修,对推广佛法比较不在意,所以藏传佛教一千多年来只在西藏内地流行。现在藏传佛教在世界各地慢慢的兴盛起来了,但它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很难说!

  要看传法者的心态,现在很多人都是利用这五种邪命来维持生命的。

  哪五种邪命呢?

  1.诈显威仪 -->「伪装尊严」的仪容和举止。也就是:没有内在的修行证量,却在行为举动上装扮成非常庄严的样子,希望赢得人们的赞叹、尊敬和信心。

  2.谄媚奉承 -->用「逢迎趋奉」的态度取得别人的欢喜。也就是:「说好听的话」「做人们喜欢的事」,没有以佛法为中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博取人心。

  3.旁敲侧击 -->从旁比喻或暗示,而避去正面的直言。

  4.巧取讹诈 -->用诡诈的方法,或假借某种理由去谋取他人的财物。

  5.赠微搏厚 -->赠人点滴,却想要获得泉涌以报。也就是:帮助人们一点点,就希望对方大量回报。

  以上「五种邪命」是我们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众们所不应该做的。

  我们一般小老百姓每天工作多少,就取得多少分薪水或报酬,正正当当的过日子。这不是邪命,邪命大多发生在上流社会,他们以很简单的方式取得很丰厚的财产。我常说:「老百姓是最单纯、最自在的,越是上流社会越是不自在,可是聪明的人多是这些人,又是聪明又是善良的人实在非常少。」

  57.梦受百年乐 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 梦已此人觉

  58.觉已此二人 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 临终唯如是

  59.设得多利养 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 赤裸空手还

  【讲解】我们以为: 「钱财」可以让我们安逸长寿。所以,就对阻碍我们获得钱财的人产生嗔恨,接下来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长寿」也没什么意义。

  假使有人在睡梦中享受了百年的快乐以后,才醒过来;而另外一个人在睡梦中只享受短暂的欢乐就醒了过来。这两个人醒来以后,无论如何都追不回梦中的快乐。

  同样,人生的欢乐岁月虽然有长有短,但死时依然带不去生前的任何享乐。所以,就算我能得到很丰厚的利养,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是会像遭强盗洗劫过一样,赤裸裸地空随着业力漂泊而去。

  我们在座的都是中年人。

  *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曾经享受过很多的快乐,也承受过很多的痛苦。

  * 但在目前的当下,我们以前所经历的,不管是痛苦或快乐都只是回忆而已。

  * 完全没办法回复到先前承受的状况。

  * 人生也一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一生的经历都无复可得。

  * 既然死时无法带走我们曾经拥有的快乐。

  * 那么生命的长短有何差别呢?我们出生的时候是赤裸裸的来,走时也是双手空空而去。

  虽然我们放不下我们的亲友、眷属、名闻、财货;可是这些世间法都是后来才建立的!怎么来就该怎么去。我们一点儿也带不走,如果为了取得这些短暂世间法而制造恶业的话,那么更长久的痛苦就会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我们去承受,所以为保命而造恶业是非常不值得的。

  60.谓利能活命 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 福尽恶当生

  61.若为尘俗活 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 钆活义安在

  62.谓谤令他疑 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 诽谤他人者

  63.谓此唯关他 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 烦恼所生谤

  【讲解】接下来,是破除「有些人认为利养有些好处」的想法。

  如果说「利养」能维持我的生活,使我有空闲「净除罪恶」「积聚福德」。但是,如果我为了利养而憎恨别人,岂不是会产生罪恶而断送福德吗?如果我为了追求某些世俗的事物而活着,并因此使我的德行衰退堕落,像这样只做恶事而使来生堕落受苦,就算能长命百岁,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认为获得钱财,可以使得我们长寿而有空余的时间,可以闻思及修法,多余的钱财也可以使我们有能力广行布施、行善利人。我们可以建塔、修庙、盖医院或学校...

  寂天菩萨认为这个观念不正确,我们前面曾讲过「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如果我们在取得这些世间财的过程中,产生嗔恨心的话,那么我们千劫以来所累积的诸多功德将付于流水,非常不值得。

  * 我们一生能够行多少善事呢?

  * 我们能盖多少寺庙或医院呢?

  * 如果为了今生有限的功德,而致使千劫的功德毁损是值得的吗?就好像拥有亿万家产的富家子弟,不好好守护家业而为了一个月三万元的薪水出外上班一样,如果此时窃贼乘着没人当家的时候,侵占他的产业,岂不得不偿失!

  * 为了短暂的世俗财物,致使道德堕落而沈沦恶业之中,是不明智的!

  * 如果说因为讥毁会使别人对我失去信心,所以我要嗔恨诽谤我的人,那么当别人被诽谤时,你为何不同样憎恨呢?

  * 难道别人赢得的信任,就不会因谤而丧失吗?

  如果说因为失信的对象只与别人有关,

  所以我能够忍受别人遭受诽谤。

  那么怨敌出于「烦恼」,

  而对你所做的诽谤只与「烦恼」有关,

  你又为什么不能忍…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