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爲自己是在渡衆生的話,那麼你有時候會認爲「自己一直爲衆生付出,而衆生爲什麼卻是這樣子回報我的?」一樣的行善,兩種心態不同,優秀的修行者永遠心懷若谷,行善永無疲累。

  應當經常積極地去修學善法!

  我們修習善法並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業,

  我們必須恒常不間斷的修習善法

  一直到成佛爲止!

  所以我常說:

  修行的時候不要過度的精進,

  因爲過度的精進是不會永久的。

  精進是非常好,但過度的精進一個月、二個月...

  一年、二年就無法持續下去反而不好,

  所以最好的精進是永恒的、經常的去修習善法。

  我們要以對「叁寶的虔誠心」及「對衆生的慈悲心」這樣的心態去行善業;或用對治的方法奮力調伏內心的煩惱。譬如:布施,我們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供養或布施出去,這就是對治我們的吝啬。布施的重點在于對治我們的貪心、吝啬心,而不是布施數目的大小。

  所以最舍不得的東西,更要舍去。

  我們貪愛的事物,不可以去做。

  這就是「調伏自己」。

  爲什麼殺、盜、淫、妄是根本罪呢?

  因爲這是一般人在沒有規範下最想做的事,我們要禁止自己去做這些事才能對治我們的貪欲。

  如果能布施叁寶福田、父母、師長等恩田,和苦難衆生的悲田,將成就廣大的福善。

  累積福德的方式從叁個方面說:

  1.前行 --> 累積福德的心態

  2.供施品的差別

  3.對境 -->以供養來說,供養的對境是叁寶的話,是種很好的福田。

  * 但假若你供養的是一個不如法的假上師:他並沒有將你的供養如法的使用在正法上。而是去從事自己貪欲的事情,這樣對你來說當然還是有功德。因爲你以一顆虔誠心去供養,供養功德當然是存在的。

  * 但是,如果你將同樣的供養去供養一位如法的上師,他將你的供養如法使用在需要幫助的地方,或用在推廣佛法上面。那麼,這兩個供養所種的福田是有差別的。

  所以種福田最好的地方是叁寶及上師。

  恩田是什麼呢?

  「恩田」是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和教育我們的師長。虔誠供養我們的恩人有很大的功德。

  「悲田」能夠以慈悲心來累積福報的地方是在苦難中的衆生。

  譬如:給久臥病榻的患者心靈安慰、爲流浪客域的旅客指引、讓災變中的衆生暫時得到依靠、使孤寡者離開恐懼....等等。

  如何分別功德的大小呢?

  大乘佛教是以「對衆生幫助的多與少」來分別「所得福報的多少」的。

  當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心以後,就應當經常修習善法利益自他。這一切善法都是我自己應該修學的,絕不「無故依賴」任何一位師友。

  我們修習一切善法不要有「我在幫助別人的心態」,修行是爲自己修的。本來就是爲自己累積福報並不是幫別人做的。我們如果有辦法幫別人累積福報的話,那麼那些達官貴人是不是可以命令他的部屬去幫他累積福報呢?累積福報是要自己親自去做的。

  以前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自己做擦擦泥佛,他的侍者們祈求說:「上師你不要做這些粗活啦!這樣子讓別人看到,我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什麼?我自己想要累積善業,難道你們不肯讓我累積福報嗎?」

  如果他叫徒弟們去做,那麼所有的功德都是徒弟們的了,所以他自己想要累積福報是這樣子做的。

  * 我們的老上師也是每天爲佛菩薩更換供水和清潔供杯的,並不是只叫我們做而已,「累積福報」要自己親自去做。

  * 如果「累積福報」可以請人代勞,那麼是不是別人也可以代我們承受各種果報呢?

  * 如果都可以代替的話,那麼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早就替我們累積福報及承擔各項惡業的苦報了。

  所以一切善法都需要自己修學的,絕不能依賴任何人。

  布施、淨戒等六度波羅蜜多的修習,應該要循序漸進。就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下學而上達」才好。

  在一般的狀況下,爲什麼「六度」的順序第一個是「布施」。然後才是「持戒」呢?

  爲什麼六度的第一個不是「忍辱」或「禅定」呢?

  因爲,一般而言「六度」的順序是按照「功德大小次序前後」排列的,「持戒」的功德大于「布施」的功德,所以排在布施之後。「般若」的功德最大,所以它安置在六度的最後面,但特殊的情況下又另當別論。

  譬如:我現在修持「閉關禁語」。

  * 但有一位信衆從非常遙遠的地方來求法。

  * 當時我如果堅持「閉關禁語」(也就是閉關期間,不能開口說話)的戒條的話,對這位信衆的損失來說是非常大的。因爲他是遠道而來求法的。

  * 以大乘佛法而言,我爲他演說佛法,破了禁語戒律是沒關系的,放棄「持戒」而選擇「法布施」是有功德的。因爲在這個情況下,布施對這位信衆有利。所以我們不要拘泥區區德行,而損失較大的法益,應該在更究竟的層面上考慮「如何利益衆生」。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