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污秽肮脏,不值得依恋」,是不是相冲突了呢?
* 前面所讲的类似小乘的修法--> 不要过度爱欲自己的身体。
* 而这里是大乘的修法--> 我们要利用身体来修练悟道。
我们既然要利用它,当然要好好的维护它!
譬如:我是一个计程车司机,我每天利用这部计程车做为生财的器具。我当然要好好地保养我的车子,否则半途抛锚了我就没有谋生的资具了。我是为了福利我自己而疼惜这部车子的,并不是毫无来由的爱欲。同样,我们为了要使心修成清净佛身,而要利用这个肉身去做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善养它。
(2)应善巧修善
(2.1)举止应安祥
71.自主己身心 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 善成众生友
72.移座勿随意 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 温文悦人心
73.水鸥猫盗贼 无声行悄捷 故成所欲事 佛谕如是行
【讲解】因此我要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平息烦恼的
怒纹与皱眉,学作众生的亲友,诚恳待人。
移动桌椅时,不要轻率随便,以至于发出吵杂刺耳的声音。开门时也不要太粗鲁,以免打扰别人用功。举止应当温文儒雅,而使众人心生欢喜,水鸥、猫和盗贼他们的行动,都是谨慎敏捷而且静悄悄的。因此都能达成他们所求的目的,佛陀告诫菩萨应当恒常如此寂静的行事。
(2.2)随喜他人善
74.宜善劝勉人 恭敬且顶戴 不请饶益语 恒为众人徒
75.一切妙隽语 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 欢喜生赞叹
76.暗称他人功 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 应忖自有无
【讲解】与朋友相处,应该善于勉人改过迁善。对于益友,不请直谏(我们没有征询对方意见,而他们主动给我们的劝告)的逆耳忠言也应该恭恭敬敬地。低头接受不要与人冲突。
最好能经常学习众生的优点。
以前 巴祝仁波切是讲解《普贤上师言教》非常有名的高僧,有一次要到噶陀传法的半路上,遇到一位嘉荣来的喇嘛。两人一起走在往噶陀的路上相谈甚欢,嘉荣的喇嘛告诉 巴祝仁波切说:「你真是有大福报!听说高僧 巴祝仁波切要到噶陀来讲授”大圆满前行”,你有没有听过大圆满前行?如果你没有听过的话,我可以先讲一遍给你听」。
巴祝仁波切说:「好!好!好!」于是 巴祝仁波切每天都来上嘉荣喇嘛的课,大圆满前行是 巴祝仁波切的著作。但他一直很诚恳的上嘉荣喇嘛的课,直到升座演讲时,嘉荣喇嘛才发现原来每天来上他课的是巴祝仁波切而吓得说不出话来。
可是巴祝仁波切非常恭敬这位喇嘛,称他是「教他大圆满前行的老师」,所以当众生说我们不对时,不要生气、不要和他人冲突,只要说「喔!喔!」就好,对不对我们自己要思考。即使乞丐也有优点,我们观看任何人的优缺点,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并避免其缺点。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该由衷称赞:「说得好!」如果看见别人行善积福,就由衷随喜并加以赞叹,不要嫉妒、不要去抓他人的毛病。这样子做会让自己累积恶业。在西藏很少有人会当面赞叹别人,而我们台湾不一样,我们都是当面夸耀别人的。我们总是当着本人的面说:你最近变漂亮了、你瘦了耶、你看起来好年轻喔、你的气色真好...
可是他离开以后,我们就开始编排他的是非了。这个人怎样怎样...相处的时候很亲热,分开后就不是那一回事。都是假相。我们应该为了避免谄嫌而暗中赞颂别人的功德,并随顺别人一起称说他人的功德。如果听到有人赞美我的功德,我们应当注意是不是他人虚伪的谬赞。切莫骄矜自满,应该认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我们嘉荣有一位喇嘛很老实,他和「弹乒堪布」辩经,有时候堪布会说这一次你赢了。他跟人家说:「我和大堪布辩经,有时候大堪布赢我,但偶尔我也会赢,致于怎么赢的我也不知道」。所以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自己要冷静的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个功德」。
77.一切行为喜 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 安享随喜乐
78.如是今无损 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 后世苦更增
【讲解】我们一切善行,都是为了使自他获得欢喜。所以如果拍马屁真能让人高兴的话,也可以稍为做一些啦!而这种欢喜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我应该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这样去随喜,今生没有任何损失。来世还会获得很大的快乐,否则内心将因为嫉妒而郁郁寡欢,来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要切记!
有嫉妒心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有傲慢心的人永远得不到功德和智慧
在台湾有很多像「慈济」那样热心行善的人,我们应当随喜他们的功德。这样子做今生没有任何的损失,来世更会因此累积的善因而得到他人欢喜和帮助的福报!
上回,我们讲到「护正知」。「护正知」是教导我们如何进入持戒的方式。菩萨戒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今天要讲授「摄善法戒」的部份。
「摄善法戒」分二方面来说:
1 断「不学戒之因」的贪身-->
我们学习佛法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身体的执著。不论我们如何的爱护我们的身体,可是当它被死神夺走成为鹫鸟和野狗的食物时,我们的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主的。
所以不要过度贪恋这个躯体,它跟「宿舍」没什么两样。
2 要如何善巧的来修善呢?-->
我们的举止应安祥、应时常面带笑容、行为应该温柔有礼、随喜他人的功德,今天要讲授学习行善。
(2.3)应巧学众善
79.出言当称意 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 柔和调适中
80.眼见有情时 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 乃能成佛道
81.热衷恒修善 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 谁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罗密 层层渐升进 因小勿失大 大处思利他
【讲解】
* 说话时,应该契合人心意,而且前后相关。
* 词义清晰而令人喜悦,心中远离贪爱和嗔恨。
* 声调柔和,而且快慢适中,不要太快,也避免太慢。
* 并且当我们看见有情众生的时候,心里应该立刻联想到:
* 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道。因此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 我们和别人交谈或聊天时,要说些有意义的事情。
* 应该随顺他人的心意,讲些他喜欢听的话。
* 不要专挑一些他人不喜欢听的话题讲。
* 在「十不善」之中绮语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对方非常喜欢听这些话,为了满足他人短暂的欲望。我们偶尔也可以话一些家常故事啦。但不要语带偏私。且必须远离贪欲及嗔恨的题材。
* 语调不要高亢急迫或拖拖拉拉,避免不切听者心意。
* 不要忽略讲话的重要性。
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讲话的机缘形成的,很多好的事情由语言促成。但,许多不好的事情也是由于讲错话而产生。诸如:个人的感情问题、家庭的纠纷...往往是由说话引起的。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可能从小小的语言误解起始,演变到最后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
团体之中也是如此,有人说错话而导致派系对立等等。这一切都是语言产生的。所以我们说话要紧系「正知」和「正念」且要婉转善巧的表达心意。
达赖喇嘛是非常有智慧的,他总是将事情交待得很清楚,但却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心。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和众生讨论大问题或平常聊天时,我们自己的信仰要稳固。但对别人要婉转的表达清楚,有些人一向直话直说,我们也知道他是对的。但在他说话的当时总是令人难以接受,因为不论是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
所以我们学习菩萨道更应当说话要善巧切人心意。
* 当法师的人,不要见到「有钱的功德主」就语言亲切。见到「没钱的小施主」就高傲冷淡。
* 在家众也不可以见到「德行高远的法师」就必恭必敬,见到「一般出家众」就轻慢怠忽。
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平等合宜」的尊敬。
常常有些人因为贪欲,而过度对某人「超越常轨」的尊敬和优遇,当贪欲的因素不见时,这样子的优遇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应该不论遇到下阶层的贫民或高贵的达官贵人,都要平等的生起-->
「我必须依靠他们才能修成佛道」的想法而平等的尊敬他们,不是吗?
譬如:说「布施」,行布施的时候,如果没有众生,你如何累积福报呢?在放生的时候,如果没有眼前动物众生的苦难,我们要怎样修「慈悲心」?没有动物,我们要怎样「放生」来消减自己无边的罪业、障碍呢?功德从哪里做起?没有众生,这些都不可能。
或者你要修安忍时,假如没有众生做为让你生气的对境,你如何修安忍呢?
阿底峡尊者是从印度来的高僧。他来到藏地时,藏人对他必恭必敬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思。后来尊者养了一只猴子,猴子不认识尊者,当然嘛,所以常常捣乱作怪。侍者们对尊者建议「不要养这只猴子」。尊者说:「猴子是我修安忍的对境」。
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因为每个人都恭敬他,使他没有修忍辱的机会所以他养了猴子。在佛法上,我们必须依靠众生才能累积福报。
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我们要向谁发菩提心呢?
在世间法上,如果没有众生、没有亲友是不是很孤单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赚钱!所以不论是佛法、世间法都是需要依靠众生来成就我们。因此我们要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 很多人都认为「我在渡众生」、「我在利益众生」。
* 其实不是。
* 对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来说,他不会认为「我在渡众生」或「我在利益众生」。
* 他会认为每一个众生都在渡他、帮助他。有这样的心态,才不会觉得自己很辛苦而产生抱怨的行为。
如果你认…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