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體汙穢肮髒,不值得依戀」,是不是相沖突了呢?

  * 前面所講的類似小乘的修法--> 不要過度愛欲自己的身體。

  * 而這裏是大乘的修法--> 我們要利用身體來修練悟道。

  我們既然要利用它,當然要好好的維護它!

  譬如:我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我每天利用這部計程車做爲生財的器具。我當然要好好地保養我的車子,否則半途抛錨了我就沒有謀生的資具了。我是爲了福利我自己而疼惜這部車子的,並不是毫無來由的愛欲。同樣,我們爲了要使心修成清淨佛身,而要利用這個肉身去做功德,所以我們必須要善養它。

  (2)應善巧修善

  (2.1)舉止應安祥

  71.自主己身心 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 善成衆生友

  72.移座勿隨意 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 溫文悅人心

  73.水鷗貓盜賊 無聲行悄捷 故成所欲事 佛谕如是行

  【講解】因此我要努力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經常面帶笑容,平息煩惱的

  怒紋與皺眉,學作衆生的親友,誠懇待人。

  移動桌椅時,不要輕率隨便,以至于發出吵雜刺耳的聲音。開門時也不要太粗魯,以免打擾別人用功。舉止應當溫文儒雅,而使衆人心生歡喜,水鷗、貓和盜賊他們的行動,都是謹慎敏捷而且靜悄悄的。因此都能達成他們所求的目的,佛陀告誡菩薩應當恒常如此寂靜的行事。

  (2.2)隨喜他人善

  74.宜善勸勉人 恭敬且頂戴 不請饒益語 恒爲衆人徒

  75.一切妙隽語 皆贊爲善說 見人行福善 歡喜生贊歎

  76.暗稱他人功 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 應忖自有無

  【講解】與朋友相處,應該善于勉人改過遷善。對于益友,不請直谏(我們沒有征詢對方意見,而他們主動給我們的勸告)的逆耳忠言也應該恭恭敬敬地。低頭接受不要與人沖突。

  最好能經常學習衆生的優點。

  以前 巴祝仁波切是講解《普賢上師言教》非常有名的高僧,有一次要到噶陀傳法的半路上,遇到一位嘉榮來的喇嘛。兩人一起走在往噶陀的路上相談甚歡,嘉榮的喇嘛告訴 巴祝仁波切說:「你真是有大福報!聽說高僧 巴祝仁波切要到噶陀來講授”大圓滿前行”,你有沒有聽過大圓滿前行?如果你沒有聽過的話,我可以先講一遍給你聽」。

  巴祝仁波切說:「好!好!好!」于是 巴祝仁波切每天都來上嘉榮喇嘛的課,大圓滿前行是 巴祝仁波切的著作。但他一直很誠懇的上嘉榮喇嘛的課,直到升座演講時,嘉榮喇嘛才發現原來每天來上他課的是巴祝仁波切而嚇得說不出話來。

  可是巴祝仁波切非常恭敬這位喇嘛,稱他是「教他大圓滿前行的老師」,所以當衆生說我們不對時,不要生氣、不要和他人沖突,只要說「喔!喔!」就好,對不對我們自己要思考。即使乞丐也有優點,我們觀看任何人的優缺點,我們要學習他人的優點並避免其缺點。

  對于他人所說的一切至理名言,都應該由衷稱贊:「說得好!」如果看見別人行善積福,就由衷隨喜並加以贊歎,不要嫉妒、不要去抓他人的毛病。這樣子做會讓自己累積惡業。在西藏很少有人會當面贊歎別人,而我們臺灣不一樣,我們都是當面誇耀別人的。我們總是當著本人的面說:你最近變漂亮了、你瘦了耶、你看起來好年輕喔、你的氣色真好...

  可是他離開以後,我們就開始編排他的是非了。這個人怎樣怎樣...相處的時候很親熱,分開後就不是那一回事。都是假相。我們應該爲了避免谄嫌而暗中贊頌別人的功德,並隨順別人一起稱說他人的功德。如果聽到有人贊美我的功德,我們應當注意是不是他人虛僞的謬贊。切莫驕矜自滿,應該認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我們嘉榮有一位喇嘛很老實,他和「彈乒堪布」辯經,有時候堪布會說這一次你贏了。他跟人家說:「我和大堪布辯經,有時候大堪布贏我,但偶爾我也會贏,致于怎麼贏的我也不知道」。所以當別人贊美你的時候,自己要冷靜的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這個功德」。

  77.一切行爲喜 此喜價難沽 故當依他德 安享隨喜樂

  78.如是今無損 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嫉苦 後世苦更增

  【講解】我們一切善行,都是爲了使自他獲得歡喜。所以如果拍馬屁真能讓人高興的話,也可以稍爲做一些啦!而這種歡喜即使有錢也很難買到,我應該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隨喜的快樂。這樣去隨喜,今生沒有任何損失。來世還會獲得很大的快樂,否則內心將因爲嫉妒而郁郁寡歡,來世還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要切記!

  有嫉妒心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

  有傲慢心的人永遠得不到功德和智慧

  在臺灣有很多像「慈濟」那樣熱心行善的人,我們應當隨喜他們的功德。這樣子做今生沒有任何的損失,來世更會因此累積的善因而得到他人歡喜和幫助的福報!

  上回,我們講到「護正知」。「護正知」是教導我們如何進入持戒的方式。菩薩戒分爲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今天要講授「攝善法戒」的部份。

  「攝善法戒」分二方面來說:

  1 斷「不學戒之因」的貪身-->

  我們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是對自己身體的執著。不論我們如何的愛護我們的身體,可是當它被死神奪走成爲鹫鳥和野狗的食物時,我們的心是無論如何也做不了主的。

  所以不要過度貪戀這個軀體,它跟「宿舍」沒什麼兩樣。

  2 要如何善巧的來修善呢?-->

  我們的舉止應安祥、應時常面帶笑容、行爲應該溫柔有禮、隨喜他人的功德,今天要講授學習行善。

  (2.3)應巧學衆善

  79.出言當稱意 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 柔和調適中

  80.眼見有情時 誠慈而視之 念我依于彼 乃能成佛道

  81.熱衷恒修善 或依對治興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即當常修善 衆善己應爲 誰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羅密 層層漸升進 因小勿失大 大處思利他

  【講解】

  * 說話時,應該契合人心意,而且前後相關。

  * 詞義清晰而令人喜悅,心中遠離貪愛和嗔恨。

  * 聲調柔和,而且快慢適中,不要太快,也避免太慢。

  * 並且當我們看見有情衆生的時候,心裏應該立刻聯想到:

  * 我必須依靠他們作助緣才能修成佛道。因此用誠懇慈愛的眼光看待他們。

  * 我們和別人交談或聊天時,要說些有意義的事情。

  * 應該隨順他人的心意,講些他喜歡聽的話。

  * 不要專挑一些他人不喜歡聽的話題講。

  * 在「十不善」之中绮語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對方非常喜歡聽這些話,爲了滿足他人短暫的欲望。我們偶爾也可以話一些家常故事啦。但不要語帶偏私。且必須遠離貪欲及嗔恨的題材。

  * 語調不要高亢急迫或拖拖拉拉,避免不切聽者心意。

  * 不要忽略講話的重要性。

  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講話的機緣形成的,很多好的事情由語言促成。但,許多不好的事情也是由于講錯話而産生。諸如:個人的感情問題、家庭的糾紛...往往是由說話引起的。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可能從小小的語言誤解起始,演變到最後成爲不可收拾的局面。

  團體之中也是如此,有人說錯話而導致派系對立等等。這一切都是語言産生的。所以我們說話要緊系「正知」和「正念」且要婉轉善巧的表達心意。

  達賴喇嘛是非常有智慧的,他總是將事情交待得很清楚,但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心。我們應當向他學習。我們和衆生討論大問題或平常聊天時,我們自己的信仰要穩固。但對別人要婉轉的表達清楚,有些人一向直話直說,我們也知道他是對的。但在他說話的當時總是令人難以接受,因爲不論是誰都喜歡聽好聽的話。

  所以我們學習菩薩道更應當說話要善巧切人心意。

  * 當法師的人,不要見到「有錢的功德主」就語言親切。見到「沒錢的小施主」就高傲冷淡。

  * 在家衆也不可以見到「德行高遠的法師」就必恭必敬,見到「一般出家衆」就輕慢怠忽。

  我們對待任何人都應該「平等合宜」的尊敬。

  常常有些人因爲貪欲,而過度對某人「超越常軌」的尊敬和優遇,當貪欲的因素不見時,這樣子的優遇是不會長久的。

  我們應該不論遇到下階層的貧民或高貴的達官貴人,都要平等的生起-->

  「我必須依靠他們才能修成佛道」的想法而平等的尊敬他們,不是嗎?

  譬如:說「布施」,行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衆生,你如何累積福報呢?在放生的時候,如果沒有眼前動物衆生的苦難,我們要怎樣修「慈悲心」?沒有動物,我們要怎樣「放生」來消減自己無邊的罪業、障礙呢?功德從哪裏做起?沒有衆生,這些都不可能。

  或者你要修安忍時,假如沒有衆生做爲讓你生氣的對境,你如何修安忍呢?

  阿底峽尊者是從印度來的高僧。他來到藏地時,藏人對他必恭必敬沒有人會違背他的意思。後來尊者養了一只猴子,猴子不認識尊者,當然嘛,所以常常搗亂作怪。侍者們對尊者建議「不要養這只猴子」。尊者說:「猴子是我修安忍的對境」。

  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因爲每個人都恭敬他,使他沒有修忍辱的機會所以他養了猴子。在佛法上,我們必須依靠衆生才能累積福報。

  如果沒有衆生的話,我們要向誰發菩提心呢?

  在世間法上,如果沒有衆生、沒有親友是不是很孤單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賺錢!所以不論是佛法、世間法都是需要依靠衆生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用誠懇慈愛的眼光看待他們。

  * 很多人都認爲「我在渡衆生」、「我在利益衆生」。

  * 其實不是。

  * 對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來說,他不會認爲「我在渡衆生」或「我在利益衆生」。

  * 他會認爲每一個衆生都在渡他、幫助他。有這樣的心態,才不會覺得自己很辛苦而産生抱怨的行爲。

  如果你認…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