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一)

  (叁)應勤護心

  (1)略說

  18.故吾當善持 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 何勞戒其馀

  【講解】心是這樣重要,所以我應當好好地觀照、好好地守護住我這顆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護內心以外,其他那許多繁瑣的禁戒要來做什麼呢?

  所有的戒律都是爲了保護心的,如果沒有「正知」與「正念」的話,守那麼多戒律做什麼呢?

  就像我們出家衆穿僧服、披袈裟一樣,這也是爲了保護我們的心!當我們穿著這身僧服的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旁人的注目。我們起心動念如果有不好的意圖,自然自己就會收斂。它幫助我們守戒,如果我們的穿著和大衆沒有分別,那麼大衆所做的事情,我們可能因爲警惕心不夠,而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氣。

  所以「正知」和「正念」是保護我們最好的利器。

  (2)廣說 (2.1)護心方式

  19.如處亂衆中 心皆慎護瘡 置身惡人群 常護此心傷

  

  (2.2)護心原因

  20.若懼小瘡痛 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 何不護心傷

   【講解】我們要如何保護心呢?

  

  好比:處在擁擠混亂的群衆裏,因爲害怕傷囗被碰觸,而引發傷囗更加疼痛;所以受傷的人都會謹慎照顧自己的傷囗。同樣,身陷五濁惡世的我們,也該經常謹慎保護自心煩惱的傷囗。

  「五濁惡世」是1時間的濁世 2壽命的濁世 3煩惱的濁世 4見地的濁世 5衆生的濁世

  處在五濁惡世的我們,心都非常的雜亂。貪、嗔、癡都很嚴重。有時候因遇到一點小挫折,連自己寶貴的性命都要毀滅,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護。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保護自己的力量很微小。

  就好像:溫室裏的花朵,一點點事就好像天塌下來一樣,連生命都不要。像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來臨,我們更加要保護我們的心,爲什麼呢?如果一個人害怕傷囗的輕微疼痛,尚且需要小心照顧自己的傷囗;那麼害怕被「衆合地獄」山壁夾爛的人,爲什麼不小心保護自心煩惱的瘡傷呢?

  「衆合地獄」

  --> 八熱地獄的第叁個地獄。以前你傷害過什麼樣的衆生,就以那個衆生的形狀變成「山的形狀」來夾住你,造成非常劇烈難忍的折磨。

  21.行持若如斯 縱住惡人群 抑處美人窩 勤律終不退

  (2.3)護心至上

  22.吾甯失利養 資身衆活計 亦甯失馀善 終不損此心

  【講解】如果平時修行能這樣小心謹慎,那麼縱然住在惱人的惡棍堆裏,或是處在誘人的美人窩中,都會不受影響的精進持戒,始終都不退轉。

  「保護心」能讓我們更上一層樓

  * 我甯願喪失財富、名譽、地位、身體以及各種維生之計,也情願減少其他無關解脫的善行。

  * 但是決不毀損「正知正念」的道心。

  * 因爲沒有「正知」和「正念」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萎靡散漫。那麼煩惱痛苦就會跟著來臨。

  * 我們的心就好像一大塊黃金一樣,如果不好好的放在保險櫃裏鎖好,請守衛看好它,那麼小偷一定是會來偷的嘛!

  * 如果被偷走就很難再找得回來。

  * 黃金是我們的心。

  * 保險櫃是「正念」。

  * 門囗的守衛是「正知」。

  * 有「正知」和「正念」守護我們的心,煩惱賊就不會來。

  * 「正知」和「正念」是如此的重要,任何事情都要用「正知」和「正念」來保護。

  問答篇

  【請問堪布】再爲我們詳細說明一下「五濁惡世」!

  【答】五濁惡世:第一個是「時間的濁世」

  --> 它的含義是我們財物的沒落,財物怎麼會沒落呢?現在我們越來越富有喔!以前我們只有幾百塊錢、幾千塊錢而已,現在我們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塊錢...

  這樣是財物的沒落嗎?不是這樣講,財物本身沒那個能力,以前一百塊錢就能讓我們滿足,現在即使幾萬塊錢也沒辦法讓我們滿足。以前只有一道菜、兩道菜就能讓我們滿足,現在即使有五、六道菜也沒辦法讓我們內心滿足,看財物的能力而不是數量的多寡。

  以這方面想,財物的能力正在沒落,因爲它越來越沒辦法滿足人心!

  第二個「壽命的濁世」

  --> 就是說:壽命減短。佛經上說:古時候的人都有一百多歲。在地球最早的人類,他們的壽命都有好幾百萬歲。慢慢的我們的壽命越來越減短,然後每一百年會減短一年的壽命。算起來,現在約在六十歲左右的壽命,這就是壽命的濁世。

  有人做研究「我們現在的人比幾十年前的人壽命要長」。如果以這個統計學的角度來講的話,那麼就和佛經上說的沖突喔!但,以另一個角度說,現在意外死亡的比率多以前很多。現在科學發達一方面給我們帶來生活上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災難。以前沒有多樣化的藥物來延年益壽,現在醫學進步醫藥發達可以把我們壽命拉長。但吃喝都是化學造成的,所以容易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因此平均壽命比較短。

  第叁個「煩惱的濁世」

  --> 講的是:痛苦的來源,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痛苦的因。

  以前的人對貪、嗔、癡、嫉妒、傲慢沒有現在這麼嚴重,因爲貪欲越來越嚴重,所以現在地球上沒有一塊地方是沒有主人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主人,國家與國家之間會爲小小的一片土地起爭端甚至戰爭。我們貪欲越來越大,小小的一件事情就嗔恨,煩惱比以前多。

  所以叫「煩惱濁」。

  第四個「見地的濁世」

  --> 關于宗教方面的,現在各教派間門戶之見分得很清楚。

  以前只有各宗教的分別,什麼教、什麼教...現在連佛教本身都分什麼教派、什麼教派...藏傳佛教在我們的老上師那個時代,黃教也到甯瑪巴來學法,甯瑪巴也到格魯、到薩迦學習、參加法會。不管任何教派只要你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大家都會來學習。我小時候也一樣,黃教在做法會的時候,整個附近地區的白教、紅教、花教的喇嘛都會去參加。去那邊沒當主法也沒關系呀!

  現在我到你的法會,你當主法。下次你來我的法會,我當主法。是這樣子分的。現在不會了,在印度就不會了。在臺灣更加的不會這樣做。我去你那邊的話誰當老大呢?假如我去你那邊你當老大的話,那麼很多信衆就都跑到你那邊去了,我就沒有信徒了。有些還爲了宗教利益而競爭,我們佛教還好啦!

  你們看以前回教、基督教...爲了宗教而引發戰爭,相互殘殺。本來見的濁世是對出家衆說的,出家衆是維持佛法的人。教派見地應該由出家衆來爭哪!「煩惱濁」是貪、嗔、癡...方面,應該在家衆比較多,現在正好顛倒!現在教派都是由在家衆在爭!你的師父、我的師父、你的傳承、我的傳承、你的教派、我的教派....很多,但是在家衆所爭的不是教派對佛法見地的差、別、高、下,而是我是那個法師門第、傳承派別。

  反倒大部份的出家衆認爲無所謂,都一樣!考慮的重點不是「法」的見地,而是如何吸引信衆,你看外教對佛教徒並沒有排斥喔!不論你屬于任何宗教的人都很歡迎,想盡辦法把你吸引過來,我們佛教也一樣。對任何教徒都很歡迎,教理方面不會爭。倒是貪欲比較多,貪欲什麼?我的寺廟、我的信徒...要更大、更多...競爭呐!看那個人多地位就比較高,出家衆爭的是徒衆人數,徒衆多的門第就高。

  第五個「衆生的濁世」

  --> 是講:身體的沒落。

  我們認爲現代人比以前的人漂亮,頭發燙得卷卷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們來看一個事實。你看臺灣人和西藏人比較起來,哪邊的人體力比較好?顯然臺灣這邊的人體力比較不好,臺灣人吃那麼好的東西卻缺乏運動,所以體力不好,這表示身體沒落了。

  我看到有些女生,她們連個小包包都擡不動。很累的樣子。在西藏那邊,我們要背四、五十公斤的東西走叁、四個小時的山路都沒問題。我們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體力很好。現代人的身體正在逐漸沒落當中 。另一方面,我們皮膚要保養、要擦化妝品,噴香水...,以前古時候沒有這些,但是一樣有美女嘛!一樣有俊男!現在需要擦囗紅...有一天沒化妝臉色就顯得很難看,這也是身體正在沒落的表徵,身體需要很多東西來保養和幫助,沒有真正自己的能力。

  現在各位用「正知、正念」將我們飄散在外面的心拉回課業上,我們繼續上課。

  《入菩薩行》分爲十品,我們講到持戒的部份。第五品護正知,爲什麼「護正知、正念」這麼重要呢?

  * 因爲正知、正念是保護我們的心的。

  * 一般稱佛教徒是「內省的人」。

  * 但大部份的佛教徒都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呢?

  * 因爲我們都非常注重外在的形象,外相大家都聽得到、看得到,所以容易執著在外相上。

  當我們執著在外相上就會産生種種煩惱。

  * 我們錯誤的認爲:「快樂」和「痛苦」都是來自外在的給予,因此得不到永恒的快樂。

  * 外境時時刻刻在改變,差異只是改變的大小而已。

  * 從小的教育教導我們如何改造環境,所以我們非常的執著在這上面。

  * 我們無法放下外境的一切現象。

  * 不管你有沒有學問、有沒有信仰都一樣有痛苦,即使是有信仰的人也只是精神上多一層依靠而已。

  只有往內學習,內在清淨才能免除痛苦!

  * 現在我們外在汙染非常多,而對自己的內心則只是「模糊知道」而已。

  * 一個人修行好不好、是否是高僧並非取決于他外在的名聲。而是他本人對自心的認識有多深。爲何高僧們不會因任何事故而産生擔心呢?因爲他們很清楚的知道「一切外境如夢如幻」,外境本來就是假相。既是假相,哪裏可以影響我們呢?

  * 「真如本性」是我們肉眼無法得見的,很多人都想改變環境,高僧們不會想要去改變環境,而是直接改變心境。

  轉換心境 和 轉換環境是有差別的,想要完…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