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P4

  ..續本文上一頁中,沒有車子開,我可以用走路的!不走路可以坐火車、騎摩托車...等等,一樣可以達到目的。

  心散亂,修行再多也是沒有用的。

  說個故事,我在印度佛學院的時候,曾經和兩個喇嘛去蓮花湖,也就是蓮花生大士出生的地方朝聖。需要叁天的時間,去到那裏我們就住了下來。第二天我們爬山去看蓮花生大士閉關過的山洞,在那附近幾百公尺內有很多阿尼(尼姑)在那邊閉關。她們的生活蠻艱苦的,對我們很親切,我們中午剛到那裏,有人就給我們一些吃的東西。正在吃東西的時候,外面傳來吵雜的聲音,仔細聽才知道,原來是兩個阿尼爲了一件東西在吵架。

  住在上面山洞的人說:「你上次向我借的東西到現在還不還我!」

  住在下面山洞的人回答說:「我早就還你了!你現在還要向我要,真是不要臉!到我家門囗來要東要西的。」

  哎呀!怎麼會這樣子呢?雖然在這麼好的地方進行苦修。但是沒有調伏內心的話,真是可悲!沒有用的!就好像動物一樣,動物它們一直都住在偏僻的地方。但一直沒有能力調伏它們的內心。我們內心調伏好,住在都市、住在很吵雜的地方都沒關系。就好像蓮花生長在很汙濁的地方,但一點也不會損害它的潔淨一樣,我們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2)六度依心 (2.6)智慧依心

  17.若不知此心 奧秘法中尊 求樂或避苦 無義終漂泊

  【講解】如果不能認識佛法最主要的關鍵,「心」的奧秘或空性勝義谛的話,那麼縱然努力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仍免不了要在叁界中毫無意義地漂泊。

  我們要抓住佛法的關鍵,佛法法門衆多。比方說:藏傳佛教有非常多的唐卡、佛像、本尊...如果都要一一去了解、研究這個代表什麼,那個代表什麼,我的頭都痛了。沒辦法記得那麼多,我本來對佛像的認識並不太多。

  我們在佛學院並沒有研究佛像,只是研究佛經的含義。反而到臺灣以後這方面進步太多了,因爲很多人在問,那我就必須去看書、去研究、去問。那個佛像有多少手臂是象征什麼、這個佛像有多少個頭是象征什麼...

  因爲本尊的數量很多,如果我們要各個都去認識他們的臉孔是非常困難的。對一個凡夫及初學者來說這些並不是很重要。

  阿底峽尊者是西藏後盛時期非常有貢獻的一位大師,他問他的學生就敦巴:「你如何把握佛法的重點呢?」

  就敦巴回答:「這部經裏面怎麼講的,就按照這部經所講的方式去修,這部律裏面怎麼講的,就按照這部律所講的方式去修。這部論裏面怎麼講的,就按照這部論所講的方式去修。」

  阿底峽尊者聽了以後說:「我還是要到西藏一趟!」

  這表示那樣的方式是不對的!不管經裏面講的、律裏講面的、論裏面講的、小乘講的、大乘講的通通都要歸納在一起,重點要抓住!我們短短的人生如果每一部經、每部論都要聽、都要學的話是學不完的!就好像各行各業一樣有些當老師、有些當醫生、有些做生意、有些當科學家...如果我們每一門學問都要學的話,怎麼學得完呢?

  即使我們的壽命有幾千年也沒辦法學那麼多,你看我們這邊大藏經就有那麼多本,如果每本都要去看、去研究的話,那是做不到的!西藏有那麼多教派、那麼多高僧寫的書,學不完的!

  * 不用這樣子做,抓到重點以後都是一樣的。

  * 就好像我們研究水,真正了解水的本質以後,臺灣的水、西藏的水、自來水管裏的水、馬桶裏面的水、杯子裏面的水...清清楚楚的。

  * 都是水,一樣的!

  * 清淨的水、汙濁的水都是水,不要分別這個水不透明。那個水太髒。

  * 不要這樣子,所有的都是水!

  * 不管它怎麼變都一樣,本質上都是水!

  * 不管那一部佛經說的重點都要抓住關鍵在那裏?

  關鍵是心的奧秘-->「空性的勝義谛」,這是奧秘嗎?當然是!

  * 你看,我們看不到我們的心呐!

  * 我在這邊可以看到你們每一個人的面孔,每一個人的身體。

  * 但是看不到你們的心,心髒是不是你們的心呢?不是啦!

  * 心髒只是有機能的一塊肉。現在心髒可以交換,人工心髒也可以做出來,如果心髒是心的話,現在某甲的心髒換成人工做的,那他就變成不是某甲羅!

  * 所以心髒不是心哪!

  「心」看不到、摸不到但可以感覺。你們不像石頭,我講話你們可以聽得懂、有表情。這是心的力量産生的。「心」說”沒有又有”清楚的一面,就是沒有辦法說明白它的樣子。

  * 例如:心的顔色、心的形狀...等等。

  * 這是心的奧秘,心是非常奧妙的。

  * 所以我們要了解它,認識它。

  * 如果我們沒有了解它的話,就避免不了要在叁界裏面漂泊不定。

  * 就像空中的羽毛,隨風吹到哪裏、它就飛到哪裏。

  * 沒有定向。沒有停止的時候。

  * 我們被業風吹送在六道中輪回漂泊不定。

  * 業風把我們吹到人間我們就要到人間。

  * 業風把我們吹到富裕人家我們就暫時住在富裕人家...

  所以要斷絕輪回的「根」,我們必須了解心的本質-「空性」,心是非常重要的。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