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者几年也许还是会遇到这个人。为了害怕色欲诱惑,远离现在这个美色,到别的地方还是有别的美色存在!
因缘就是这样子。我们遇到各种诱惑是免不了的。遇到诱惑并不是避开它,而是要知道如何不被诱惑。小乘的戒律是远离它,远离它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它、研究它,了解它之后它就没有能力伤害我们。
藏传佛教从小乘到大乘、金刚乘都有圆满的教育,我们没有说哪个好或者哪个不好。有些瑜珈士有老婆、有子女,可是他们能够给很多穿着袈裟的出家众灌顶或者教学,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我们西藏人不在乎外表上有没有太太,虽然他是个在家居士,但不是在家居士就表示是下根器的,而出家众就是高高在上,不是这样子!
* 身份上,出家众代表是释迦牟尼佛的后代没错。因为这层原故,我们尊敬他。但对在家居士并不是崇拜他的外表,而是尊敬他内心所拥有的佛法智慧。我学不到的、没有的东西,我们想学的东西他已经修到了,我们因为需要而向他学习,学习好的方面!
* 如果是为了「外表上穿着漂亮的袈裟仪态庄严」而礼拜,现在我坐在这里像个佛像很庄严,你们向我礼拜。那么,再过二三十年我变老了,满脸都是皱纹,站都站不直,一点都不庄严了,那时你们拜是不拜?如果你们是因为「外在的庄严」而礼拜,我想再过几十年你们就没有兴趣拜了,因为不庄严啦!
* 这个重点要拿捏得很清楚。我们对出家众尊敬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三宝里面僧宝的象征(证悟的初地菩萨以上,才是真正的僧宝,四个以上的比丘是僧宝的象征)。所以我们对僧众非常地尊敬,尤其在我们彰化在家居士对所有的出家众都是一样的尊敬,认为出家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后代,是维持佛法的象征。不管他有没有学问,对佛法有没有理解,都平等的叫师父。而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则会说「喔,是喇嘛啦!」认为「仁波切」、「堪布」才可以叫师父,喇嘛没什么了不得。
不要怀疑在家居士怎么可以为人灌顶或教学?
* 虽然是个在家居士,但他对佛法有充分的理解、为人谦虚不傲慢就值得尊敬。
* 像我们宁玛巴的敦珠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
* 他们对佛法非常的精通又是个修行者,为人都非常的谦虚,谦虚到一个乞丐也一样平等的看待。
* 他们虽然是在家的瑜珈士没错,但他们非常值得人们钦佩。
* 如果有人自认为自己有太太、有儿女、对佛教理论又非常了解而很骄傲的话,那就不值得尊敬了。
* 因为他没有往内调伏心!比一般人还差啦。
* 他会的在场的人都会,娶妻!喝酒!满街的人都会,他的贪、嗔、痴、傲慢心比我们一般人还重,值得尊敬吗?
* 不管他的招牌有多大,某某大法王.........的称呼,这是假的,什么法王他一点都不值得尊敬。
持戒的重点是什么?
不管是小乘、大乘、金刚乘都一样,持戒是「不可以做伤害众生和伤害自己的事情」就叫持戒了。这是戒波罗蜜多。我们以为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双方都认为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都是出于自愿的。但是后来造成不好的结果时,两个人都痛苦,彼此都被伤害到,这是无明呐!刚刚所讲「持戒是不造任何伤害众生的因跟果」,这样才是持戒,持戒是以心为主。
(2)六度依心 (2.3)安忍依心
12.顽者如虚空 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 则同灭众敌
13.何需足量革 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 即同覆大地
14.如是吾不克 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 何劳制其馀
【讲解】这里说安忍是靠心!
这世上,顽劣的有情众生多得像虚空一样,怎么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
* 虚空是没有边的,哪里有虚空,哪里就有众生。
* 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烦恼。
* 哪里有烦恼,哪里就有顽劣的众生。
烦恼就是「贪嗔痴」、嫉妒、傲慢。有贪欲心的人、有嗔恨心的人、有嫉妒心的人存在时,跟他们相处起来一点也不舒服,我们要如何完全调伏这些众生呢?
* 整个台湾不好的人都消灭了,别的国家还有很多不好的人;
* 整个地球不好的人都消灭了,其他星球还很多。
* 所以要完全调伏这些众生是做不到的!
* 所以,如果能止息内在所有的嗔心,不就等于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敌人吗?
的确如此!
譬如说:我们为了不要伤害我们的脚,何必要那么麻烦去找足够的皮革来覆盖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呢?这是不可能的!找不到一块那么大的皮革!为了不伤害我们的脚,买很多牛皮覆盖在全台湾的土地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里不说塑胶呢?
古时候没有这些啦!我们小时候所穿的鞋子都是皮革制成的,我想寂天菩萨的时代也应该是这样子的。所以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垫在鞋底走路,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同样地,我也不可能完全制服外界的一切仇敌,我只要努力调伏内心的嗔恨就够了。何必费神去克制其他外在的敌害呢?
的确如此!
* 我们内心快乐,去美国也是快乐的,去英国也是快乐的,去任何地方都是快乐的。
* 把内心调伏好,自然所有的敌人就都会消失不见。
* 找不到敌人的时候,当然也找不到痛苦。
* 我们一直想要快乐,但是一直找不到。
* 当我们调伏好内心的时候,我们想要去寻找痛苦一样也找不到。
* 就好像去一个黄金做成的世界里,找不到一块石头,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忍辱是靠心呐!
内心调伏好外在的敌人自然而然就被驯服了。
(2)六度依心 (2.4)精进依心
15.生一明定心 亦得梵天果 身囗善纵勤 心弱难成就
【讲解】如果勤修三摩地(禅定)而生起一种明朗的定心,就能获得生梵天等色、无色界的果报。如果精神散漫,那么即使「身囗勤行善业」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从前有一对母女都快要被水淹死了,这时,母亲升起这样的念头「我死没关系,希望我的女儿平安就好了」。女儿也在这个时候升起「我死没关系,希望我的母亲平安就好了」。
她们的心定在这个善念之中,两个人都往生了,因为她们有这样一个明亮的定心,所以她们两个都往生大梵天。我们做大礼拜也好,念诵佛经也好,短短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心能够定的话,那个果报就可以让我们生在色、无色界了。
* 但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所以还不能解脱。
*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定心,即使我们拼命做大礼拜,从早拜到晚,一天拜二、三千拜,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两年...拜了好几十万、好几百万拜。如果我们礼拜的心态是注重数目的累积,持咒也是一样,以一个「累积咒数」的心态在念诵,心不定,身体却很勤劳。
* 囗诵没完,那么它的功德是非常有限的。
精进以心为主,「心」精进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念诵、礼拜都是为了转化我们的心,布施也好、盖庙也好、建佛塔也好...等等,都是为了累积善业。
为什么要累积善业呢?
因为我们需要福报,有福报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快乐,所以我们的「心」精进最重要。
大圆满前行说:「念咒的发音标准与不标准有百遍的差别,心定与不定则有千万遍的差距」。
(2)六度依心 (2.5)静虑依心
16.虽久习念诵 及馀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 佛说彼无益
【讲解】静虑靠心。
如果一个行者长久地修习念诵和其他的一切苦行,但是内心却老是向外缘流散,洞彻真理的佛陀说:那是无益的。
闭关住在偏僻的山区,吃、住都很粗简不讲求。粗食、野菜、山洞、树下,随便吃、随便住。每天都在念佛、持咒、修仪轨、作大礼拜,身体闭关苦行,心却向色、声、香、味、触五妙欲方面想,功德是很小的。
因为没有抓到修行的重点。
我的老上师 突丹丘吉札巴仁波切 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没有调伏我们的心,闭关修行是没用的,在一个「野山上」盖一个「野房子」住一个「野身体」,里面有一颗「野的心」,是没有意义的!
* 所以光是住在很偏僻的森林里面是没有用的。
* 动物一直都住在那里,动物很厉害吗?动物一点也不厉害,很笨!
* 所以我们要去山林闭关之前,闻、思是非常重要的。
* 学到之后才去那边修。所谓「修」是说「闻、思了解之后,维持那个你所明白的状况才是修」。
不然去那边干什么?
我现在先把门关起来,不让人看到我,这样就是高僧吗?不可能的喔!你们不要认为「闭关几十年」就是「高僧」,是不是「高僧」先要看他的心灵,他的心里有没有变得贪、嗔、痴比较少?是怎样子的?
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吉美林巴大师说:你有没有闻、思呢?看你非常温和的话就表示你对闻、思做得很多啦,表示闻、思往内发展而没有往外挥洒,把它当做镜子而没把它当做眼镜,有没有修呢?看你的贪、嗔、痴、傲慢有没有减少,如果没有减少的话,表示你一点都没有修啦!
* 「闻、思」当镜子是看自己。
* 「当眼镜」就是看别人。
* 佛法是调伏自己、看自己缺点的。
* 「闻思」很多的话,我们会变得非常的客气。
* 贪、嗔、痴没有减少的话,不管「闭关」或「闻思佛法」都没有意义。
如果为了修行而不享用既有的条件,那真的是浪费,要修行并不需要不吃不喝。我们是可以利用它的,我们可以吃的很饱,吃饱了才有好体力,有体力才可以更精进的学习。
我们并不是有好吃的东西,还要去找更好吃的东西,并不是为追逐食物的美味而忙碌,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颂说:「富裕有富裕修行的方式,贫穷有贫穷修行的方式」,各个情况都可以利用就是善巧。
学菩萨道一点都不辛苦,它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而修行,重点在心态上面。如果我们要去台…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