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幾年也許還是會遇到這個人。爲了害怕色欲誘惑,遠離現在這個美色,到別的地方還是有別的美色存在!
因緣就是這樣子。我們遇到各種誘惑是免不了的。遇到誘惑並不是避開它,而是要知道如何不被誘惑。小乘的戒律是遠離它,遠離它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它、研究它,了解它之後它就沒有能力傷害我們。
藏傳佛教從小乘到大乘、金剛乘都有圓滿的教育,我們沒有說哪個好或者哪個不好。有些瑜珈士有老婆、有子女,可是他們能夠給很多穿著袈裟的出家衆灌頂或者教學,怎麼可以這樣子呢?
我們西藏人不在乎外表上有沒有太太,雖然他是個在家居士,但不是在家居士就表示是下根器的,而出家衆就是高高在上,不是這樣子!
* 身份上,出家衆代表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沒錯。因爲這層原故,我們尊敬他。但對在家居士並不是崇拜他的外表,而是尊敬他內心所擁有的佛法智慧。我學不到的、沒有的東西,我們想學的東西他已經修到了,我們因爲需要而向他學習,學習好的方面!
* 如果是爲了「外表上穿著漂亮的袈裟儀態莊嚴」而禮拜,現在我坐在這裏像個佛像很莊嚴,你們向我禮拜。那麼,再過二叁十年我變老了,滿臉都是皺紋,站都站不直,一點都不莊嚴了,那時你們拜是不拜?如果你們是因爲「外在的莊嚴」而禮拜,我想再過幾十年你們就沒有興趣拜了,因爲不莊嚴啦!
* 這個重點要拿捏得很清楚。我們對出家衆尊敬的原因是,因爲他是叁寶裏面僧寶的象征(證悟的初地菩薩以上,才是真正的僧寶,四個以上的比丘是僧寶的象征)。所以我們對僧衆非常地尊敬,尤其在我們彰化在家居士對所有的出家衆都是一樣的尊敬,認爲出家衆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後代,是維持佛法的象征。不管他有沒有學問,對佛法有沒有理解,都平等的叫師父。而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則會說「喔,是喇嘛啦!」認爲「仁波切」、「堪布」才可以叫師父,喇嘛沒什麼了不得。
不要懷疑在家居士怎麼可以爲人灌頂或教學?
* 雖然是個在家居士,但他對佛法有充分的理解、爲人謙虛不傲慢就值得尊敬。
* 像我們甯瑪巴的敦珠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 他們對佛法非常的精通又是個修行者,爲人都非常的謙虛,謙虛到一個乞丐也一樣平等的看待。
* 他們雖然是在家的瑜珈士沒錯,但他們非常值得人們欽佩。
* 如果有人自認爲自己有太太、有兒女、對佛教理論又非常了解而很驕傲的話,那就不值得尊敬了。
* 因爲他沒有往內調伏心!比一般人還差啦。
* 他會的在場的人都會,娶妻!喝酒!滿街的人都會,他的貪、嗔、癡、傲慢心比我們一般人還重,值得尊敬嗎?
* 不管他的招牌有多大,某某大法王.........的稱呼,這是假的,什麼法王他一點都不值得尊敬。
持戒的重點是什麼?
不管是小乘、大乘、金剛乘都一樣,持戒是「不可以做傷害衆生和傷害自己的事情」就叫持戒了。這是戒波羅蜜多。我們以爲男、女談戀愛的時候,雙方都認爲不會做出傷害對方的事情,都是出于自願的。但是後來造成不好的結果時,兩個人都痛苦,彼此都被傷害到,這是無明呐!剛剛所講「持戒是不造任何傷害衆生的因跟果」,這樣才是持戒,持戒是以心爲主。
(2)六度依心 (2.3)安忍依心
12.頑者如虛空 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 則同滅衆敵
13.何需足量革 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 即同覆大地
14.如是吾不克 盡製諸外敵 唯應伏此心 何勞製其馀
【講解】這裏說安忍是靠心!
這世上,頑劣的有情衆生多得像虛空一樣,怎麼可能全部製服他們呢?
* 虛空是沒有邊的,哪裏有虛空,哪裏就有衆生。
* 哪裏有衆生,哪裏就有煩惱。
* 哪裏有煩惱,哪裏就有頑劣的衆生。
煩惱就是「貪嗔癡」、嫉妒、傲慢。有貪欲心的人、有嗔恨心的人、有嫉妒心的人存在時,跟他們相處起來一點也不舒服,我們要如何完全調伏這些衆生呢?
* 整個臺灣不好的人都消滅了,別的國家還有很多不好的人;
* 整個地球不好的人都消滅了,其他星球還很多。
* 所以要完全調伏這些衆生是做不到的!
* 所以,如果能止息內在所有的嗔心,不就等于消滅了外在的一切敵人嗎?
的確如此!
譬如說:我們爲了不要傷害我們的腳,何必要那麼麻煩去找足夠的皮革來覆蓋大地、然後才出門行走呢?這是不可能的!找不到一塊那麼大的皮革!爲了不傷害我們的腳,買很多牛皮覆蓋在全臺灣的土地上是不可能的,爲什麼這裏不說塑膠呢?
古時候沒有這些啦!我們小時候所穿的鞋子都是皮革製成的,我想寂天菩薩的時代也應該是這樣子的。所以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墊在鞋底走路,不就等于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嗎?同樣地,我也不可能完全製服外界的一切仇敵,我只要努力調伏內心的嗔恨就夠了。何必費神去克製其他外在的敵害呢?
的確如此!
* 我們內心快樂,去美國也是快樂的,去英國也是快樂的,去任何地方都是快樂的。
* 把內心調伏好,自然所有的敵人就都會消失不見。
* 找不到敵人的時候,當然也找不到痛苦。
* 我們一直想要快樂,但是一直找不到。
* 當我們調伏好內心的時候,我們想要去尋找痛苦一樣也找不到。
* 就好像去一個黃金做成的世界裏,找不到一塊石頭,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忍辱是靠心呐!
內心調伏好外在的敵人自然而然就被馴服了。
(2)六度依心 (2.4)精進依心
15.生一明定心 亦得梵天果 身囗善縱勤 心弱難成就
【講解】如果勤修叁摩地(禅定)而生起一種明朗的定心,就能獲得生梵天等色、無色界的果報。如果精神散漫,那麼即使「身囗勤行善業」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從前有一對母女都快要被水淹死了,這時,母親升起這樣的念頭「我死沒關系,希望我的女兒平安就好了」。女兒也在這個時候升起「我死沒關系,希望我的母親平安就好了」。
她們的心定在這個善念之中,兩個人都往生了,因爲她們有這樣一個明亮的定心,所以她們兩個都往生大梵天。我們做大禮拜也好,念誦佛經也好,短短幾分鍾或幾十分鍾心能夠定的話,那個果報就可以讓我們生在色、無色界了。
* 但因爲沒有證悟空性,所以還不能解脫。
* 假如我們沒有這樣的定心,即使我們拼命做大禮拜,從早拜到晚,一天拜二、叁千拜,一個月二個月..一年兩年...拜了好幾十萬、好幾百萬拜。如果我們禮拜的心態是注重數目的累積,持咒也是一樣,以一個「累積咒數」的心態在念誦,心不定,身體卻很勤勞。
* 囗誦沒完,那麼它的功德是非常有限的。
精進以心爲主,「心」精進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念誦、禮拜都是爲了轉化我們的心,布施也好、蓋廟也好、建佛塔也好...等等,都是爲了累積善業。
爲什麼要累積善業呢?
因爲我們需要福報,有福報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快樂,所以我們的「心」精進最重要。
大圓滿前行說:「念咒的發音標准與不標准有百遍的差別,心定與不定則有千萬遍的差距」。
(2)六度依心 (2.5)靜慮依心
16.雖久習念誦 及馀衆苦行 然心散它處 佛說彼無益
【講解】靜慮靠心。
如果一個行者長久地修習念誦和其他的一切苦行,但是內心卻老是向外緣流散,洞徹真理的佛陀說:那是無益的。
閉關住在偏僻的山區,吃、住都很粗簡不講求。粗食、野菜、山洞、樹下,隨便吃、隨便住。每天都在念佛、持咒、修儀軌、作大禮拜,身體閉關苦行,心卻向色、聲、香、味、觸五妙欲方面想,功德是很小的。
因爲沒有抓到修行的重點。
我的老上師 突丹丘吉劄巴仁波切 曾經這樣說過:如果沒有調伏我們的心,閉關修行是沒用的,在一個「野山上」蓋一個「野房子」住一個「野身體」,裏面有一顆「野的心」,是沒有意義的!
* 所以光是住在很偏僻的森林裏面是沒有用的。
* 動物一直都住在那裏,動物很厲害嗎?動物一點也不厲害,很笨!
* 所以我們要去山林閉關之前,聞、思是非常重要的。
* 學到之後才去那邊修。所謂「修」是說「聞、思了解之後,維持那個你所明白的狀況才是修」。
不然去那邊幹什麼?
我現在先把門關起來,不讓人看到我,這樣就是高僧嗎?不可能的喔!你們不要認爲「閉關幾十年」就是「高僧」,是不是「高僧」先要看他的心靈,他的心裏有沒有變得貪、嗔、癡比較少?是怎樣子的?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吉美林巴大師說:你有沒有聞、思呢?看你非常溫和的話就表示你對聞、思做得很多啦,表示聞、思往內發展而沒有往外揮灑,把它當做鏡子而沒把它當做眼鏡,有沒有修呢?看你的貪、嗔、癡、傲慢有沒有減少,如果沒有減少的話,表示你一點都沒有修啦!
* 「聞、思」當鏡子是看自己。
* 「當眼鏡」就是看別人。
* 佛法是調伏自己、看自己缺點的。
* 「聞思」很多的話,我們會變得非常的客氣。
* 貪、嗔、癡沒有減少的話,不管「閉關」或「聞思佛法」都沒有意義。
如果爲了修行而不享用既有的條件,那真的是浪費,要修行並不需要不吃不喝。我們是可以利用它的,我們可以吃的很飽,吃飽了才有好體力,有體力才可以更精進的學習。
我們並不是有好吃的東西,還要去找更好吃的東西,並不是爲追逐食物的美味而忙碌,所以佛子行叁十七頌說:「富裕有富裕修行的方式,貧窮有貧窮修行的方式」,各個情況都可以利用就是善巧。
學菩薩道一點都不辛苦,它可以依自己的情況而修行,重點在心態上面。如果我們要去臺…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五品 護正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