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菩提心才會産生。
累積福報的方式有八種:1.供養 2.頂禮 3.皈依 4.忏悔 5.隨喜贊歎 6.請轉*輪 7.請佛住世 8.回向
「供養」上次已經講過了,我們有食物的時候可以供養,沒有物資時也可以用「心」供養不屬于我們的東西。
佛菩薩不會說:「這些東西不是你的,你不可以供養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所有珍貴、美麗而莊嚴的一切東西都可以用「心」
供養佛菩薩來累積福報。即使是這個地球上沒有的東西,也可以用幻觀的方式供養,我們可以幻想最豪華、最貴重、最美麗、最莊嚴的東西來供養一樣可以,接下來今晚要講解「無上供養」。
(3)供想像物 (注:用觀想供養)
(3.2)無上供養
22.猶如妙吉祥 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 如來諸佛子
【講解】就像從前的文殊、普賢等大菩薩以神通變化供養諸佛。
譬如:地藏王菩薩做供養時,
* 他在「心」中化現各種不同的「光」;
* 在每一「光」中都有地藏王菩薩的「化身」,
* 而每一化身的「地藏王菩薩心中」又化現不同的「光」。
* 在每一「光」中有無數的供養品,供養十方的佛菩薩。
--> 這是菩薩們幻化顯現神通的供養。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那個能力,但是我們有「這個供養的心」就可以了。做回向也是一樣,我們還不會回向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等菩薩的方式做回向。因此同樣,我也要隨順如此作觀想,學地藏王菩藏等方式,供養諸如來怙主和佛子聖衆。
這種以神通所做的供養比我們上堂課講的供養想像物及無主物的供養更高一層。
二、禮贊叁寶
「禮贊叁寶」也是一種供養,供養不局限于實物。
(一)囗贊叁寶
23.我以海潮音 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 飄臨彼等前
【講解】叁寶的功德就好像大海一樣。
我們以前在西藏的時候看不到海,所以很喜歡海,看到佛經裏經常比喻大海。《入行論》也是從印度過來的,也常常提到海,我們西藏人對大海一點也不了解。現在來到臺灣可以常常看到海了,真的,感覺很舒服。你看,所有高山裏面的河川都要彙流入大海,我們嘉榮是很多山很多江的。那些江裏面的水最後都流到大海裏去了,它是所有水的總集。
天空、大草原、大海、高山...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東西,以前不明白那些外國人爲什麼會喜歡大草原。我們一直住在那裏我們不太喜歡草原,總以爲住在大都市才舒服,離開西藏以後才感覺到「原來大自然才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現在,住在都市裏反而很快就膩了,人造的嘛!都是一些假的東西,自然的東西讓人感覺比較舒服!你看大海的波瀾沒有人爲操縱,它自自然然就有那麼大的能力,天空也是一樣,這表示什麼呢?它表示我們「心的本質是非常自然、沒有造作的」。
* 現在我們還沒認識到「心的本質」時,我們的心被「貪嗔癡」給蒙蔽了、給操縱了。
* 被「貪嗔癡」操縱以後,我們的心産生了「無明」「我執」,我要
這個、我憎恨那個...等等。
* 然後我們就開始有「煩惱」「擔憂」等等現象出現。
* 我們因此産生「痛苦」,我們清淨自然的心都被遮蓋住了。
密宗裏面說:「這是很嚴重的」。密宗在講解「法性中陰」時會提到死亡過程最細的部份:
* 它可以回歸到我們出生的原點,也就是我們的「生母」。
* 一般人都認爲我們是從母親那邊出生的,但是你們有沒有仔細想過。從父母那邊我們得到的只是肉體,由「白菩提」和「紅菩提」會合之後成爲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肉體只是一個物體而已。
* 讓我們聰明和靈活的是我們的心。
* 那麼我們的心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 如何形成的呢?
仔細想一想!
* 是從「空性」而來!從「法界」而來!
* 什麼是「空性」?什麼是「法界」?
* 我們要慢慢了解它,原來沒有一個東西「從那邊來」或「從那邊去」啦!
「來的地方」和「來的東西」兩個是一體的,因此,我們本來就是「無來無去」,一個最自然的東西。
我們常用「海」來比喻數量很多的意思,佛菩薩有如海那麼多的功德嗎?有啦!
* 就「身」的方面講,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 就語言的方面說,佛有六十種妙音。
* 意呢?佛是一切知,「一切知」就是無所不知的意思。
他們身、囗、意的功德就如大海一樣的難以數計,佛法和僧衆也是一樣,功德無邊。
我以如海潮音(海浪波濤的聲音)一般雄渾的贊歌,贊美功德廣大似海的叁寶,願這如雲湧一般悠美的贊歌,不斷地飄臨他們面前來供養他們。累積福報的方式中的「供養」講到這邊結束,接下來開始講解「頂禮」
(二)身禮叁寶
24.化身微塵數 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 正法最勝僧
25.禮敬佛靈塔 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 方丈阿舍黎
【講解】我們佛教徒除了頂禮叁寶之外,不像其他的宗教也頂禮鬼、神,或者牛、蛇等等動物之類。
「頂禮叁寶」就是皈依叁寶的意思。
* 皈依的本質是空性。
* 皈依的目的是想要避免恐懼、痛苦而來依賴叁寶。
* 接受叁寶的保護,沒有其他的意思。
皈依必須具備虔誠心,如果沒虔誠心,我們怎麼可能皈依呢?沒有虔誠心我們怎會去依賴它呢?就好像我們知道某一個人有能力幫助我們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投靠他嘛!如果不清楚他有沒有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我們怎可能去依靠他呢?我們要依賴他人幫忙時當然要具備虔誠心。
我們密宗的皈依對象是叁寶佛、法、僧及上師。我們不需要一再重複皈依,但要接受居士戒、別解脫戒、菩薩戒..等等戒律之前一定要皈依,否則我們就沒辦法得到戒體。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定要先打好地基一樣,沒有地基的房子是非常不可靠的。但一再重複地皈依是沒有必要的,大部份人接受不同的上師時,都要皈依稱贊。
我們在接受菩薩戒灌頂的時候就已經皈依過了,佛經上說:如果沒有皈依佛教就完全得不到金剛乘的戒律,也就是菩薩戒。但是不需要遇到不同的上師就皈依一次。
而是遇到不同的上師...就去學習他的「智慧」和「慈悲」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皈依是要皈依叁寶。
頓巴拉美桑傑 仁波切:「佛」是一切知,佛陀是我們無上的導師。
就巴拉美旦秋 仁波切:無上保護是「法寶」,皈依是想要避免痛苦。而直接保護我們的是「法」。
昨天有一位居士問我:「佛是不是保護我們的?」
如果沒有佛就沒有法,佛陀教導我們,所以佛是間接保護我們的。佛陀自己曾經說過:「解脫的道路我指引給你,”解不解脫”要看你們自己。」
又說自己像個醫生一樣。
* 他會治療衆生的病苦。但是藥必須要你們自己吃下去。
* 如果不吃藥的話,即使大醫王也沒辦法幫助我們。
* 所以我們如果不願意好好學習佛法的話,佛是沒辦法保護我們的。
有些人說:「希望我往生的時候,佛陀會來接引我」,把所有的責任都丟給佛陀,全部依賴佛陀。
要知道如果我們沒有按照佛陀教導的方式好好的吃藥,佛陀想要接也接不到我們啊!所以直接保護我們的是「法」,「法」是什麼呢?
法有很多種,法分爲「經教」和「證教」。「經教」是經、律、論叁藏。「證教」是戒、定、慧叁學。
* 「經」所講的是禅定的部份。
* 「律」所說是關于持戒的方面。
* 「論」則是探討修慧的學問。
更細的方面講,「證教」分爲「道谛」和「滅谛」,「道谛」是直接對治煩惱的。就像暗室裏的燈光是直接消除黑暗的,「滅谛」則是黑暗消除以後維持那個光明。
又好像:小偷侵入。
* 我們要「趕走小偷」及「趕走小偷之後」把門關起來。
* 趕走小偷的動作是「道谛」。
* 將門關起來鎖好「不讓小偷再侵入」的行爲是「滅谛」。
* 這是「法」的部份。
任巴拉美給敦 仁波切:無上指引是「僧寶」,因爲我們迷失在六道輪回中已經很久了,所以需要指路的向導。「僧衆」就是我們行向解脫道路的向導。我們要皈依到什麼時候呢?要一直皈依到成佛解脫爲止,成佛之後就找不到痛苦,所以就不需要再皈依了。
昨天有個居士問:「法是不是究竟的皈依?還是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法」它只是讓我們成佛的工具而已,我們成佛之後已沒有恐懼,所以成佛之後也不需要皈依法及僧衆了。
光是了解叁寶是不夠的,還是要用儀軌來接受皈依。
* 皈依之後,要謹守皈依的戒律。皈依「佛」後我們就不皈依禮拜一般世間神祗,因爲他們沒辦法讓我們究竟解脫。
* 皈依法,任何身、囗、意都不可以傷害衆生,因爲「法」是保護衆生的。
* 皈依僧,我們就不要和外道一同修行。
* 皈依佛之後,所有佛像都要把它當作是無上智慧的佛陀;不要分別佛像材質的好壞,如果有分別心就是錯誤的,黃金打造和銅雕、鐵鑄、石鑿、泥塑、木刻、布縫、紙繪、壁畫...的佛像都是平等的。象征著上至高的牟尼佛以及所有的佛。
* 皈依法以後,對所有表達佛法的文字都要非常的尊敬。
* 皈依僧以後,看到代表僧衆的所有顔色都要心存恭敬。
* 普賢上師言教提到:「皈依法以後,即使是對藏文一個基本的字母都要生起恭敬心。」這是因爲以前文字在西藏都沒有用在生活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和佛法有關,而且法本也很少的原故,不像現在印刷業這麼發達,不要說一般的文字,佛經的印刷發放都已經泛濫成災。
如果當時的西藏也像我們現在一樣,衣服、褲子、鞋子...那裏都有文字、都有標簽,那麼都要禮敬的話,我們就不要生活了。這是因爲當時環境的原故才會說出這樣的話,現在我們只需要對表達佛法的字句禮敬即可。
普賢上師言教提到:「即使是看到紅、黃色一小片布料也要生起僧寶之想,恭敬供養」。這是因爲當時西藏一般人都是穿皮製衣、帽、鞋、靴,而紅、黃色的布料只有出家衆才穿,我們對各式出家衆的衣服都要尊敬,不只你們要如此,我們自己也同樣的尊敬它。
當我們穿上這身出家衆的衣服時,我們的行爲自然會檢點收斂,不敢有汙染僧衆的舉動。這是外相,究竟上來說是沒有差別的。但我們都是凡夫沒辦法看到究竟,大部份都看外在的形象。所以我們依環境來做,以一個智者來說是沒有差別的。
* 我們密宗做大禮拜時要觀想自己化成無數個身體一起做頂禮。
* 我們觀想越多所做的功德就越大。
* 所以我觀想自己化爲多如世界微塵數的身體,一一匍伏頂禮叁世一切諸佛、正法和最殊勝的僧衆。
* 我敬禮舍利寶塔、大乘叁藏及善知識..
* 這一切是引發菩提心的根本助緣。
* 我們也禮敬戒行第一的修士、傳授戒律的方丈和大堪布及教導我們的
阿舍黎。
「佛像」代表佛的「身」。
「佛經」代表佛的「語」。
「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爲什麼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呢?
* 「意」是看不到的,你們認爲舍利子是從那裏來的?它是從骨髓來的,因爲我們的「明點」跟我們的「心」最接近。
* 我們的「意」就是我們的「心」,「心」的境界是「一切知」。
* 當「心」影響到我們的「明點」時,我們的「明點」就變成「舍利子」。
* 所以「舍利子」是代表「佛的意」。
* 這裏爲什麼要特別說明大乘叁藏呢?因爲小乘也有「經」「律」「論」叁藏;能夠幫助我們內心産生菩提心的是佛塔、佛像、大乘「經」「律」「論」叁藏以及善知識,
* 所以我們要向他們頂禮;戒行第一的修士是指苦修者。接下來講
「皈依」。
叁、歸依叁寶
26.乃至菩提藏 歸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 菩薩諸聖衆
【講解】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以前,我生生世世都要歸依一切智的諸佛,也要歸依無漏的涅槃正法,和大慈大悲的菩薩聖衆。
「菩提」是梵語,罪障清淨、智慧圓滿的意思。什麼是無漏的正法?
1. 讓我們在輪回之中得到快樂的法是「有漏的法」
2. 讓我們離開輪回得到證悟的法門是「無漏的法」
《《入菩薩行》講解 第二品 忏悔罪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