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1)隨喜功德:別人做了使他自己快樂的事,我們以歡喜心跟著高興叫「隨喜」。
「隨喜」分爲 --> 1世間法的隨喜 2出世間法的隨喜
法本講授的是「出世間的隨喜」。
「世間法」應如何隨喜呢?我們應當隨喜別人善業,而不要去隨喜他人的惡業。
比如說:有人殺生或是從事低等罪惡的行業,千萬不要去隨喜他。如果我們隨喜他的行爲,我們將和他「平等獲得惡業」的果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或知道有人是以「殺豬」爲生的,我們心裏生起「開心高興」,那麼,那個屠夫造下的「殺生罪業」有多深重,我們都將會獲得同樣深重的殺業。這是非常可怕的!不是嗎?
(1.1)隨喜下士離苦得安樂
1.欣樂而隨喜 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 得樂諸福報
【講解】我滿懷著高興「隨喜」:一切衆生所做的,能止息惡趣痛苦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十善行,以及在善趣安享快樂的福報。
(1.2)隨喜中士斷惑入涅槃
2.隨喜叁學行 二乘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 實脫輪回苦
【講解】我隨喜衆生修習累積「導向解脫」的叁學等善行;增上的「戒」「定」「慧」叁學正是二乘菩提的主因。我也隨喜一切有情衆生「真正解脫輪回」的痛苦。
二乘菩提:阿羅漢乘 和 獨覺乘
* 「阿羅漢」已經調伏了「煩惱障」、明白無我的境界。脫離輪回的痛苦進入阿羅漢的涅槃。
* 「獨覺」是佛陀不出世的時候,他可以獨力修行並且明白「十二緣起」的道理;自己證悟,同時離開輪回的痛苦。
(1.3) 隨喜上士發心成正覺
3.隨喜佛菩提 佛子諸果地 亦複樂隨喜
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 及諸饒益行
【講解】
* 我隨喜諸佛「所現證的無上菩提」
* 以及菩薩聖衆所修集的「十地菩薩」果德。
* 同時我也滿懷著高興隨喜,那出生一切福善的大海--> 能令衆生獲得安樂的菩提心,和饒益有情的廣大菩薩行。
譬如:像證嚴法師她的菩薩行就做得非常好。蓋學校使窮人的小孩獲得「受教育」的機會,蓋醫院減少窮人肉體的痛苦。很多災難現場都可以看到慈濟志工的身影。她安頓痛苦衆生的心靈和肉體。我們應當隨喜贊歎她的功德,這樣做我們一樣可以得到功德,而千萬不能有「嫉妒心」。如果我們嫉妒她,那就只有累積惡業而已。
昨天臺中一位居士問我:「”隨喜”是不是隨喜供養、布施才是?」這個「隨喜」是指依自己的能力、歡喜心供養或布施。是以我們爲主的意願發心行爲,而本處所講的隨喜是對別人的善行意願和行爲跟著歡喜、贊歎、跟隨、模仿。
(2)請轉*輪
4.我于十方佛 合掌誠祈請 爲苦癡迷衆 燃亮正法燈
【講解】此外,我還要誠懇的合起雙掌,向十方諸佛作這樣的祈請:
請爲飽受痛苦困惑的有情,
點亮消除癡暗的正法明燈!
以前釋迦牟尼佛剛證悟時說:「非常深奧、殊勝、離開所有戲論的珍貴法寶我已經得到了,但是世間任何一個衆生都沒辦法接受和明白。所以我什麼都不說,我將安住在森林之中」。
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之後四十九天都沒有傳法。後來「大梵天」和「帝釋天」供養佛陀右旋法螺和*輪,請佛傳法。佛陀才開始傳法。並不是佛陀驕傲不傳法。而是非常重視而珍惜所得之法,所以必須「有人請法」才傳。
時代不同了,現在不是「請轉*輪」而是「請聽*輪」,爲什麼會這樣呢?在迦葉佛的時代,迪狄國王做過十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就是現在的狀況。
「一囗”非常清涼”的水井,一直追著一只”非常囗渴、急著要找水喝”的猴子跑!」就好像:那個水井一直在說「請喝我吧!請喝我吧!」可是猴子只是忙著找水,就是不喝那囗井的水。
和我們現在一樣,一直嚷著「我要學佛」,可是一直不肯安心修學。迦葉佛說:「未來,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比丘和他們的信徒會産生這樣的情況。」很多法師說:「我要傳法!我要傳法!」但沒有人要聽。以前西藏因爲交通、通訊都不發達,當時修行者持有妙法時並沒有特別的廣告,只是靠囗耳相傳而已。但大家都會聚集在那個地方。
譬如說:我們的老上師,他並不是六大廟的傳承。他只是在一個很遙遠的河谷裏有個小房子。我們從嘉榮到那裏要一天的車程,可是各地的人都聚集在那裏學習,吃、住都自己解決。因爲那個地方有智慧寶,現在變成很多很多人。
以前,晉美彭措法王被當局放逐在一個荒原上放羊時,起先只有一、兩個比丘來學習。慢慢的就增加到現在經常有八、九千個信衆聚集在那邊學法。還有我們噶陀是甯瑪巴的六大傳承之一,開山祖師爲旦巴德協仁波切。
當時在噶陀也是一個兩個、慢慢形成今天這麼一個龐大的團體。我們的傳承已維持了八百多年的曆史,那裏有妙法自然就會有人往那裏集中。不需要特別的廣告。
另一種是:到處去廣傳佛法的人。如果被人發現他的身份他就會離開,就像:巴祝仁波切到處傳法、遊走四方而沒有固定的道場。他沒有特別去維持一個團體,但因爲他平常很貼近民衆,所以他寫的書深得民心,而爲大衆所尊崇。如他所寫的《普賢上師言教》就爲四大教派共同接受。
渡衆方法不一樣。以前尊貴的佛法是要請的。
* 佛法如果不用「請」就可以聽聞,那就顯不出它的價值。
* 現在臺灣到處都有人在講解佛法,但大部份未涉及真正的佛法,講得很多卻抓不到重點。
* 上師很幽默、很風趣,大家都聽得很高興,方便法很適合我們生活當中使用。
但過度的方便對解脫的利益就很小。
因果本就如此。「過度方便」就失去了重點。這裏修一點,那裏也學一點。什麼都只會一點皮毛,沒有深入,結果還是難有所得。
* 就好像父母教育小孩,如果過度寬松的話,那麼對小孩的利益就非常有限。
* 同樣的道理,硬梆梆地學習,修成的機會就大很多。現在真正講解佛法的人非常少。佛法是很深奧的,它讓我們學一輩子也學不到底。所以講解佛法並不是那麼容易。
我個人對佛法的了解也是非常淺薄的,在西藏幾千個和尚當中真正對佛法非常精通的也只有一、二十個人而已。他們是從小就開始學佛,經曆二、叁十年甚至四、五十年非常精進努力,從清晨到深夜一群精通佛法的人聚在一起研究佛法才能如此。
現在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多,他們到處看些現成的資料也沒研究,拼拼湊湊可以講一大堆,沒有說到佛法的重點大家也不知道。
過度的方便是沒有利益的!
一般大衆很難去分辨:
* 哪個上師如法?
* 哪個上師不如法?
* 哪個上師是位智者?
* 哪個上師是無知者?
* 到處都有人打著「某某大法王」「某某大仁波切」「某某大法師」的名號的人大吹法螺,是不是真正的「大」呢?
我們缺少分辯的智慧。
* 我們只會從「信徒的多寡」...
--> 看看這個上師擁有多少個信徒,這樣來判斷他到底「大不大」。
* 只會用「外相的莊嚴」與否...
--> 看看這個上師的臉啦、他坐著和走路的樣子是不是很有「活佛法王」的架式,這樣的來分辯上師是不是殊勝。
* 只會用「所聽說的演講」...
--> 聽聽看是不是好很有趣味或是搞笑啦、還是上師講話的內容能不能煽動或激動自己的心啦,這樣的來決定上師是否有智慧。
佛教的重點是「心」,
內心智慧多的就是「大」,
缺乏智慧的人如何稱「大」呢?
我們要如何分辨誰是「真正如法」的上師呢?
現在,我們以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做基准(標准)。
* 和《入行論》所講一樣的就是「正確」。
* 無法和《入行論》融合的、和佛經所講有偏差的就是「不如法」。
我們不用費心去分別這個法師說這樣、那個法師又說那樣,到底哪一個才對?只要他們所說的、做的都和《入行論》所講一樣的就對了。
現在我們正在建立分辨真理與僞法的智慧,真正的*輪能讓我們的內心産生智慧。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現在稱爲”大”法師的人都是提供精神上娛樂層面的人。」。
* 也就是說他們的囗才很好。
* 他們會隨順衆生的喜好,說些「大家愛聽」的話。
* 而「不是講大家需要聽」的話。
* 大家聽了都很高興,但聽了這些話以後,「可以受用的卻很少」。
* 只是在聽講的當時,聽得很高興而已。
* 真正讓我們受用的佛法,才是消除黑暗的明燈!
(3)請佛住世
5.知佛欲涅槃 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 莫遺世間迷
【講解】當我得知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立刻虔誠地合掌向佛祈請:「請您長久住世教化衆生,莫入涅槃,不要讓世人沈淪在愚迷和苦惱之中!」
從前釋迦牟尼佛將入涅槃時,也是由「珍達優婆塞」請求佛陀不要入涅槃。于是佛陀多住世(留在這個世界繼續生活)叁個月。當然,十方諸佛都已超越了生、死輪回,無所謂涅槃和生、死。但當他們某一個願力已經圓滿時,就會進入涅槃消失。所以在他們要入涅槃時,我們請他們住世,慈悲的他們當然可以應我們的要求,多待一段時間。
因爲他們可以自由的決定生、死或涅槃。
我們也祈求優秀的上師們長久住世,不要入涅槃,如果我們常常這樣發願的話,他們的壽命一樣也會長久一些。
比較了解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包含了顯宗的淨土、禅宗的法門。因爲理論和實修並重的原故。所以到現在,大圓滿的傳承還保存得很好。除非,我們天生有非常好的福報,否則修持大圓滿沒有「理論的基礎」和「四加行的實修」,是無法體悟大圓滿的真義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