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积聚资粮
(1)随喜功德:别人做了使他自己快乐的事,我们以欢喜心跟着高兴叫「随喜」。
「随喜」分为 --> 1世间法的随喜 2出世间法的随喜
法本讲授的是「出世间的随喜」。
「世间法」应如何随喜呢?我们应当随喜别人善业,而不要去随喜他人的恶业。
比如说:有人杀生或是从事低等罪恶的行业,千万不要去随喜他。如果我们随喜他的行为,我们将和他「平等获得恶业」的果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或知道有人是以「杀猪」为生的,我们心里生起「开心高兴」,那么,那个屠夫造下的「杀生罪业」有多深重,我们都将会获得同样深重的杀业。这是非常可怕的!不是吗?
(1.1)随喜下士离苦得安乐
1.欣乐而随喜 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 得乐诸福报
【讲解】我满怀着高兴「随喜」:一切众生所做的,能止息恶趣痛苦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十善行,以及在善趣安享快乐的福报。
(1.2)随喜中士断惑入涅槃
2.随喜三学行 二乘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 实脱轮回苦
【讲解】我随喜众生修习累积「导向解脱」的三学等善行;增上的「戒」「定」「慧」三学正是二乘菩提的主因。我也随喜一切有情众生「真正解脱轮回」的痛苦。
二乘菩提:阿罗汉乘 和 独觉乘
* 「阿罗汉」已经调伏了「烦恼障」、明白无我的境界。脱离轮回的痛苦进入阿罗汉的涅槃。
* 「独觉」是佛陀不出世的时候,他可以独力修行并且明白「十二缘起」的道理;自己证悟,同时离开轮回的痛苦。
(1.3) 随喜上士发心成正觉
3.随喜佛菩提 佛子诸果地 亦复乐随喜
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 及诸饶益行
【讲解】
* 我随喜诸佛「所现证的无上菩提」
* 以及菩萨圣众所修集的「十地菩萨」果德。
* 同时我也满怀着高兴随喜,那出生一切福善的大海--> 能令众生获得安乐的菩提心,和饶益有情的广大菩萨行。
譬如:像证严法师她的菩萨行就做得非常好。盖学校使穷人的小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盖医院减少穷人肉体的痛苦。很多灾难现场都可以看到慈济志工的身影。她安顿痛苦众生的心灵和肉体。我们应当随喜赞叹她的功德,这样做我们一样可以得到功德,而千万不能有「嫉妒心」。如果我们嫉妒她,那就只有累积恶业而已。
昨天台中一位居士问我:「”随喜”是不是随喜供养、布施才是?」这个「随喜」是指依自己的能力、欢喜心供养或布施。是以我们为主的意愿发心行为,而本处所讲的随喜是对别人的善行意愿和行为跟着欢喜、赞叹、跟随、模仿。
(2)请转*轮
4.我于十方佛 合掌诚祈请 为苦痴迷众 燃亮正法灯
【讲解】此外,我还要诚恳的合起双掌,向十方诸佛作这样的祈请:
请为饱受痛苦困惑的有情,
点亮消除痴暗的正法明灯!
以前释迦牟尼佛刚证悟时说:「非常深奥、殊胜、离开所有戏论的珍贵法宝我已经得到了,但是世间任何一个众生都没办法接受和明白。所以我什么都不说,我将安住在森林之中」。
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四十九天都没有传法。后来「大梵天」和「帝释天」供养佛陀右旋法螺和*轮,请佛传法。佛陀才开始传法。并不是佛陀骄傲不传法。而是非常重视而珍惜所得之法,所以必须「有人请法」才传。
时代不同了,现在不是「请转*轮」而是「请听*轮」,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迦叶佛的时代,迪狄国王做过十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就是现在的状况。
「一囗”非常清凉”的水井,一直追着一只”非常囗渴、急着要找水喝”的猴子跑!」就好像:那个水井一直在说「请喝我吧!请喝我吧!」可是猴子只是忙着找水,就是不喝那囗井的水。
和我们现在一样,一直嚷着「我要学佛」,可是一直不肯安心修学。迦叶佛说:「未来,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比丘和他们的信徒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很多法师说:「我要传法!我要传法!」但没有人要听。以前西藏因为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当时修行者持有妙法时并没有特别的广告,只是靠囗耳相传而已。但大家都会聚集在那个地方。
譬如说:我们的老上师,他并不是六大庙的传承。他只是在一个很遥远的河谷里有个小房子。我们从嘉荣到那里要一天的车程,可是各地的人都聚集在那里学习,吃、住都自己解决。因为那个地方有智慧宝,现在变成很多很多人。
以前,晋美彭措法王被当局放逐在一个荒原上放羊时,起先只有一、两个比丘来学习。慢慢的就增加到现在经常有八、九千个信众聚集在那边学法。还有我们噶陀是宁玛巴的六大传承之一,开山祖师为旦巴德协仁波切。
当时在噶陀也是一个两个、慢慢形成今天这么一个庞大的团体。我们的传承已维持了八百多年的历史,那里有妙法自然就会有人往那里集中。不需要特别的广告。
另一种是:到处去广传佛法的人。如果被人发现他的身份他就会离开,就像:巴祝仁波切到处传法、游走四方而没有固定的道场。他没有特别去维持一个团体,但因为他平常很贴近民众,所以他写的书深得民心,而为大众所尊崇。如他所写的《普贤上师言教》就为四大教派共同接受。
渡众方法不一样。以前尊贵的佛法是要请的。
* 佛法如果不用「请」就可以听闻,那就显不出它的价值。
* 现在台湾到处都有人在讲解佛法,但大部份未涉及真正的佛法,讲得很多却抓不到重点。
* 上师很幽默、很风趣,大家都听得很高兴,方便法很适合我们生活当中使用。
但过度的方便对解脱的利益就很小。
因果本就如此。「过度方便」就失去了重点。这里修一点,那里也学一点。什么都只会一点皮毛,没有深入,结果还是难有所得。
* 就好像父母教育小孩,如果过度宽松的话,那么对小孩的利益就非常有限。
* 同样的道理,硬梆梆地学习,修成的机会就大很多。现在真正讲解佛法的人非常少。佛法是很深奥的,它让我们学一辈子也学不到底。所以讲解佛法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个人对佛法的了解也是非常浅薄的,在西藏几千个和尚当中真正对佛法非常精通的也只有一、二十个人而已。他们是从小就开始学佛,经历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非常精进努力,从清晨到深夜一群精通佛法的人聚在一起研究佛法才能如此。
现在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多,他们到处看些现成的资料也没研究,拼拼凑凑可以讲一大堆,没有说到佛法的重点大家也不知道。
过度的方便是没有利益的!
一般大众很难去分辨:
* 哪个上师如法?
* 哪个上师不如法?
* 哪个上师是位智者?
* 哪个上师是无知者?
* 到处都有人打着「某某大法王」「某某大仁波切」「某某大法师」的名号的人大吹法螺,是不是真正的「大」呢?
我们缺少分辩的智慧。
* 我们只会从「信徒的多寡」...
--> 看看这个上师拥有多少个信徒,这样来判断他到底「大不大」。
* 只会用「外相的庄严」与否...
--> 看看这个上师的脸啦、他坐着和走路的样子是不是很有「活佛法王」的架式,这样的来分辩上师是不是殊胜。
* 只会用「所听说的演讲」...
--> 听听看是不是好很有趣味或是搞笑啦、还是上师讲话的内容能不能煽动或激动自己的心啦,这样的来决定上师是否有智慧。
佛教的重点是「心」,
内心智慧多的就是「大」,
缺乏智慧的人如何称「大」呢?
我们要如何分辨谁是「真正如法」的上师呢?
现在,我们以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做基准(标准)。
* 和《入行论》所讲一样的就是「正确」。
* 无法和《入行论》融合的、和佛经所讲有偏差的就是「不如法」。
我们不用费心去分别这个法师说这样、那个法师又说那样,到底哪一个才对?只要他们所说的、做的都和《入行论》所讲一样的就对了。
现在我们正在建立分辨真理与伪法的智慧,真正的*轮能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智慧。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现在称为”大”法师的人都是提供精神上娱乐层面的人。」。
* 也就是说他们的囗才很好。
* 他们会随顺众生的喜好,说些「大家爱听」的话。
* 而「不是讲大家需要听」的话。
* 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但听了这些话以后,「可以受用的却很少」。
* 只是在听讲的当时,听得很高兴而已。
* 真正让我们受用的佛法,才是消除黑暗的明灯!
(3)请佛住世
5.知佛欲涅槃 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 莫遗世间迷
【讲解】当我得知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立刻虔诚地合掌向佛祈请:「请您长久住世教化众生,莫入涅槃,不要让世人沉沦在愚迷和苦恼之中!」
从前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也是由「珍达优婆塞」请求佛陀不要入涅槃。于是佛陀多住世(留在这个世界继续生活)三个月。当然,十方诸佛都已超越了生、死轮回,无所谓涅槃和生、死。但当他们某一个愿力已经圆满时,就会进入涅槃消失。所以在他们要入涅槃时,我们请他们住世,慈悲的他们当然可以应我们的要求,多待一段时间。
因为他们可以自由的决定生、死或涅槃。
我们也祈求优秀的上师们长久住世,不要入涅槃,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发愿的话,他们的寿命一样也会长久一些。
比较了解藏传佛教的人都知道,藏传佛教包含了显宗的净土、禅宗的法门。因为理论和实修并重的原故。所以到现在,大圆满的传承还保存得很好。除非,我们天生有非常好的福报,否则修持大圆满没有「理论的基础」和「四加行的实修」,是无法体悟大圆满的真义的。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