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敬歎菩薩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 菩薩自樂爲
【講解】如果一個人在困難中受人恩惠之後,能夠知恩報恩,尚且值得我們稱許贊歎。那麼佛菩薩未受請托而無所求的熱心助人,當然就更值得我們恭敬和贊歎了。
32.偶備微劣食 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 人敬爲善士
33.何況恒施與 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 滿彼一切願
【講解】有的人偶而預備一點家常便飯,輕蔑的施給少數幾位饑餓的衆生,使他們獲得一時半日的溫飽。僅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稱爲「善士」。
何況「盡未來際」、生生世世以種種布施,永久地圓滿人們心中一切福善的意願,甚至幫助無邊的有情衆生獲得圓成佛道的無上妙樂,所以菩薩更值得贊歎尊重。
34.博施諸佛子 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 久如心數劫
【講解】像這樣發心博施濟衆的菩薩,如果有人對他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
因爲菩薩是衆生安樂的依靠,傷害了一個菩薩等于傷害了無數的衆生。就好比一個人傷害了一家之主和傷害一般人的罪過是有差別的。因爲傷害一家之主,會使這個家庭使去了依靠,傷害他等于傷害他們全家人。
35.若人生淨信 得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講解】反之,如果有人對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他所得的善根廣大長久的程度將遠勝前者。
菩薩行善時雖然也會遭到重重難關,但是不僅不生罪過,反而因此增長善行。
* 我們在利益一個家庭的時候已經是很困難了。
* 要利益一個團體時就更困難。
* 當然要利益一個國家時就更加困難重重了。
* 菩薩想要利益天下衆生所遇到的困難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菩薩不會因遇到困難而産生退轉心。菩薩們的善心反而越來越堅固,就如達賴喇嘛一樣。他遠離家鄉流亡海外,剛到外地的時候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印度氣候炎熱,文化完完全全不同。他在西藏是一個宗教領袖,也是一個國王。到海外以後沒有眷屬,消失了一切權利;過著像平民一樣的生活,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因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原故,遇到困難使他更加想要利益衆生,所以他不但照顧西藏來的難民,而且在世界上得到了「和平獎」。
希望世界上的衆生得到和平的生活,所以菩薩遇到困難不但不會退轉,而且利益衆生的心更加堅定。我們一般人興起利益衆生的心,一兩個月...一兩年就開始覺得辛苦,開始抱怨,開始退轉,菩薩是不會的。一般人行善就好比油燈,遇風則熄。而菩薩行善就好比火燒山,遇風愈燒愈旺。
36.何人生此心 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 歸敬彼樂源
【講解】有誰已經生起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我寂天就恭恭敬敬地禮敬這位菩薩!誰能「以德報怨」(以恩德來報答對我們不好的人甚至仇敵冤家),遇到衆生來障礙時,總會體諒衆生種種惡行是因爲無明煩惱而生起的,不怪罪嗔恨(仇恨)衆生,無盡的包容,使仇害者獲得安樂。寂天菩薩說:「我願歸依這使一切衆生安樂的泉源!」
此頌如此說是否與34頌的說法矛盾呢?34頌說:「如果有人對菩薩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這是不一樣的,不沖突的。
34頌是說「對菩薩起了嗔害心的罪過有多嚴重。」
此頌是說「菩薩不會怪罪衆生對他起了嗔害心,他總是笑咪咪的,不會生氣。」但是即使菩薩不怪罪你,這果報你要不要承受呢?如果你不忏悔的話,一樣要承受!我們可不可以因此怪罪菩薩而抱怨說「假如你是一個平凡人,我就不用受嚴重的罪過了!因爲你是菩薩所以害我受那麼多痛苦!」
這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一盞煤油燈」。
* 我們知道所有燈的本質都是燙的。
* 我去摸它,燙到了手。
* 怎麼會燙到我的手呢?
* 再去摸它一下,還是燙到手。
* 這時候我們可不可以去怪罪油燈呢?
當然不可以,因爲它本來就是燙的!只能怪自己自找苦吃!
菩薩利益衆生,包容衆生,我們障礙菩薩行善時要産生忏悔心,忏悔自心的罪過。菩提心是衆生安樂的泉源,連寂天菩薩都要歸依它,我們當然更要向佛菩薩尊敬頂禮。不但要尊敬頂禮佛菩薩,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菩薩,在座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不要這麼說:「我都不懂,我煩惱那麼多...」,我們內心産生偉大廣闊的菩提心,就是菩薩了!
所以修什麼法是對我們最有利益的呢?這不需要某某法師說或某某喇嘛來講, 寂天菩薩、佛陀都已經說過了:「最殊勝的法就是菩提心,能讓我們斷除煩惱、痛苦、增長智慧就是菩提心」。
很多人都只想給上師加持一下,當然,有怎樣的虔誠心就會得到怎樣的加持力,這是因爲你的虔誠心而得到的加持;然而,因爲聞思而對菩提心升起的信心,它才是真正能夠利益我們。以前老上師們教導我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讓我們內心産生對菩提心的信心。
現在我們到任何國家、任何環境都可以依賴這「菩提心」來對治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如果,我們只是對上師有信心,沒有辦法對菩提心有信心的話,這樣子不是最好的,爲什麼呢?對上師有信心是非常好,但是上師總不會永遠跟著我們。無常啊!
上師在道場,我們來到道場很快樂,離開道場,家庭裏一些糾紛、朋友之間的磨擦...等等之類的煩惱又出現了,偶爾打個電話請示上師,但是無常啊!這些不會永遠都存在的,會分開的,有聚就有散。
最後外在的叁千大千世界也會消失的。我們的肉體消失之後,下一世生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不知道,有些生在天道、有些生在畜生道、有的在海底...
這個時候我們能依靠誰呢?
以前的上師都忘記了,要想跟上師說話也沒辦法。
* 所以上師永遠不會希望你只對他有信心而已。
* 我相信智慧慈悲的上師,他會希望你對菩提心有信心。
* 上師不需要你恭敬他贊歎他。
* 上師更希望「那一個永遠跟著我們、在內心中的菩提心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上師有信心,藉由他對菩提心的教授,在我們的內心中産生信心。我們對自己的智慧、對自己「心的本質」有信心的時候才是永久的快樂。
希望大家透過學習聞思《入菩薩行》之後,而成爲一個善巧且有智慧的大乘佛教徒。
《入菩薩行》是我們大乘佛教徒通往解脫道路不可欠缺的修行法門,因爲大乘的解脫法都包含在這《入菩薩行》裏面。
我們在西藏也是實修和教育並重的,佛學院的課程有《入菩薩行》。喇嘛爲在家衆講解佛法時也講解《入菩薩行》。很多人也許會認爲「我們只要對菩薩有虔誠心,對因果有信心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要上課學習呢?」這是不夠的,對因果不是很詳細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種種煩惱,我們的疑問就會越來越多。
「爲什麼我每天都持咒,爲什麼我每天都拜佛、念佛...爲什麼我還是這麼的不順,一些不好的事總會聚在我這裏?」
這是因爲我們智慧不夠,對佛法不夠了解的原故。在座的居士們都非常的虔誠,我們希望把這個虔誠心更進一步轉成更爲清淨的虔誠心,也就是說「對佛法的信心是很清楚的,而不是盲目的信心」。這點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不間斷的上課學習。
佛法是很深奧的,佛法不會因爲你的學曆高而特別有成就,或我們的學曆低而無所成。我們不要自卑的認爲「我的學曆低又沒時間學習,我只要念佛就好了,我沒辦法學那麼多」,不要這樣子想。不管我們的根基有多少,佛法都有滿足我們的方法,老祖母一字不識,如果她非常虔誠的話一樣可以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我們必需對佛法有信心。佛法讓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完,但是你只要學一天也一樣可以學到東西。這是佛法的特色,對不同根器的衆生,用不同的方式來利益我們。
《入菩薩行》的重點是菩提心。
1. 第一、二、叁品是講解「菩提心」産生的方法。
2. 第四、五、六品是講解如何護持「菩提心」不退轉。
3. 第七、八、九品是講解如何讓「菩提心」增長。
4. 第十品是回向。
第一品我們講解過菩提心利益。我們講過菩提心種類很多很多。但最主要有兩種: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如果菩提心要詳細的分類,有一到六種和二十二種分類,首先是一到六種的分類法。
菩提心總括一種分類:已解悟空性的聖人對于未解悟的衆生發出慈悲心。
菩提心分類爲兩種: 菩提心分類爲叁種:
1.世俗菩提心 1.持戒菩提心
2.勝義菩提心 2.禅定菩提心
3.智慧菩提心
另一種分類是: 菩提心分類爲四種:
1.律儀戒 1.勝解發心
2.攝善法戒 2.清淨意樂發心
3.饒益有情戒 3.異熟發心
4.斷惑發心
在「資糧道」「加行道」屬「勝解發心」。
* 初地到七地菩薩因爲煩惱障都清淨了,是「清淨意樂發心」。
* 八到十地菩薩因爲要幫助衆生是很容易的、很自然的,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辛苦,他們就像講話一樣的自然,是「異熟發心」。
* 佛的境界是「斷惑發心」。
菩提心分類爲五種:也就是:五道發心
1資糧道 2加行道 3見道 4修道 5無學道
* 資糧道--> 初入佛法的人。
* 加行道--> 我們要見「心」的本來面目之前修加行階段。
* 見道 --> 加行後見到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證悟空性(初地菩薩)。
* 修道 --> 證悟空性後維持那個本來面目之謂。二地菩薩到十地菩薩。
* 無學道--> 智慧圓滿,佛的境界。
菩提心…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