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

  四、敬叹菩萨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 菩萨自乐为

  【讲解】如果一个人在困难中受人恩惠之后,能够知恩报恩,尚且值得我们称许赞叹。那么佛菩萨未受请托而无所求的热心助人,当然就更值得我们恭敬和赞叹了。

  32.偶备微劣食 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 人敬为善士

  33.何况恒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 满彼一切愿

  【讲解】有的人偶而预备一点家常便饭,轻蔑的施给少数几位饥饿的众生,使他们获得一时半日的温饱。仅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称为「善士」。

  何况「尽未来际」、生生世世以种种布施,永久地圆满人们心中一切福善的意愿,甚至帮助无边的有情众生获得圆成佛道的无上妙乐,所以菩萨更值得赞叹尊重。

  34.博施诸佛子 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 久如心数劫

  【讲解】像这样发心博施济众的菩萨,如果有人对他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时间长得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

  因为菩萨是众生安乐的依靠,伤害了一个菩萨等于伤害了无数的众生。就好比一个人伤害了一家之主和伤害一般人的罪过是有差别的。因为伤害一家之主,会使这个家庭使去了依靠,伤害他等于伤害他们全家人。

  35.若人生净信 得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 善增罪不生

  【讲解】反之,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他所得的善根广大长久的程度将远胜前者。

  菩萨行善时虽然也会遭到重重难关,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 我们在利益一个家庭的时候已经是很困难了。

  * 要利益一个团体时就更困难。

  * 当然要利益一个国家时就更加困难重重了。

  * 菩萨想要利益天下众生所遇到的困难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菩萨不会因遇到困难而产生退转心。菩萨们的善心反而越来越坚固,就如达赖喇嘛一样。他远离家乡流亡海外,刚到外地的时候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印度气候炎热,文化完完全全不同。他在西藏是一个宗教领袖,也是一个国王。到海外以后没有眷属,消失了一切权利;过着像平民一样的生活,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因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原故,遇到困难使他更加想要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但照顾西藏来的难民,而且在世界上得到了「和平奖」。

  希望世界上的众生得到和平的生活,所以菩萨遇到困难不但不会退转,而且利益众生的心更加坚定。我们一般人兴起利益众生的心,一两个月...一两年就开始觉得辛苦,开始抱怨,开始退转,菩萨是不会的。一般人行善就好比油灯,遇风则熄。而菩萨行善就好比火烧山,遇风愈烧愈旺。

  36.何人生此心 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 归敬彼乐源

  【讲解】有谁已经生起这种珍贵的菩提心,我寂天就恭恭敬敬地礼敬这位菩萨!谁能「以德报怨」(以恩德来报答对我们不好的人甚至仇敌冤家),遇到众生来障碍时,总会体谅众生种种恶行是因为无明烦恼而生起的,不怪罪嗔恨(仇恨)众生,无尽的包容,使仇害者获得安乐。寂天菩萨说:「我愿归依这使一切众生安乐的泉源!」

  此颂如此说是否与34颂的说法矛盾呢?34颂说:「如果有人对菩萨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时间长得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这是不一样的,不冲突的。

  34颂是说「对菩萨起了嗔害心的罪过有多严重。」

  此颂是说「菩萨不会怪罪众生对他起了嗔害心,他总是笑咪咪的,不会生气。」但是即使菩萨不怪罪你,这果报你要不要承受呢?如果你不忏悔的话,一样要承受!我们可不可以因此怪罪菩萨而抱怨说「假如你是一个平凡人,我就不用受严重的罪过了!因为你是菩萨所以害我受那么多痛苦!」

  这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一盏煤油灯」。

  * 我们知道所有灯的本质都是烫的。

  * 我去摸它,烫到了手。

  * 怎么会烫到我的手呢?

  * 再去摸它一下,还是烫到手。

  * 这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去怪罪油灯呢?

  当然不可以,因为它本来就是烫的!只能怪自己自找苦吃!

  菩萨利益众生,包容众生,我们障碍菩萨行善时要产生忏悔心,忏悔自心的罪过。菩提心是众生安乐的泉源,连寂天菩萨都要归依它,我们当然更要向佛菩萨尊敬顶礼。不但要尊敬顶礼佛菩萨,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菩萨,在座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不要这么说:「我都不懂,我烦恼那么多...」,我们内心产生伟大广阔的菩提心,就是菩萨了!

  所以修什么法是对我们最有利益的呢?这不需要某某法师说或某某喇嘛来讲, 寂天菩萨、佛陀都已经说过了:「最殊胜的法就是菩提心,能让我们断除烦恼、痛苦、增长智慧就是菩提心」。

  很多人都只想给上师加持一下,当然,有怎样的虔诚心就会得到怎样的加持力,这是因为你的虔诚心而得到的加持;然而,因为闻思而对菩提心升起的信心,它才是真正能够利益我们。以前老上师们教导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让我们内心产生对菩提心的信心。

  现在我们到任何国家、任何环境都可以依赖这「菩提心」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只是对上师有信心,没有办法对菩提心有信心的话,这样子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对上师有信心是非常好,但是上师总不会永远跟着我们。无常啊!

  上师在道场,我们来到道场很快乐,离开道场,家庭里一些纠纷、朋友之间的磨擦...等等之类的烦恼又出现了,偶尔打个电话请示上师,但是无常啊!这些不会永远都存在的,会分开的,有聚就有散。

  最后外在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会消失的。我们的肉体消失之后,下一世生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有些生在天道、有些生在畜生道、有的在海底...

  这个时候我们能依靠谁呢?

  以前的上师都忘记了,要想跟上师说话也没办法。

  * 所以上师永远不会希望你只对他有信心而已。

  * 我相信智慧慈悲的上师,他会希望你对菩提心有信心。

  * 上师不需要你恭敬他赞叹他。

  * 上师更希望「那一个永远跟着我们、在内心中的菩提心能够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上师有信心,藉由他对菩提心的教授,在我们的内心中产生信心。我们对自己的智慧、对自己「心的本质」有信心的时候才是永久的快乐。

  希望大家透过学习闻思《入菩萨行》之后,而成为一个善巧且有智慧的大乘佛教徒。

  《入菩萨行》是我们大乘佛教徒通往解脱道路不可欠缺的修行法门,因为大乘的解脱法都包含在这《入菩萨行》里面。

  我们在西藏也是实修和教育并重的,佛学院的课程有《入菩萨行》。喇嘛为在家众讲解佛法时也讲解《入菩萨行》。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我们只要对菩萨有虔诚心,对因果有信心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学习呢?」这是不够的,对因果不是很详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种种烦恼,我们的疑问就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我每天都持咒,为什么我每天都拜佛、念佛...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的不顺,一些不好的事总会聚在我这里?」

  这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够,对佛法不够了解的原故。在座的居士们都非常的虔诚,我们希望把这个虔诚心更进一步转成更为清净的虔诚心,也就是说「对佛法的信心是很清楚的,而不是盲目的信心」。这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不间断的上课学习。

  佛法是很深奥的,佛法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特别有成就,或我们的学历低而无所成。我们不要自卑的认为「我的学历低又没时间学习,我只要念佛就好了,我没办法学那么多」,不要这样子想。不管我们的根基有多少,佛法都有满足我们的方法,老祖母一字不识,如果她非常虔诚的话一样可以成就。

  佛法与世间法不同,我们必需对佛法有信心。佛法让你学一辈子也学不完,但是你只要学一天也一样可以学到东西。这是佛法的特色,对不同根器的众生,用不同的方式来利益我们。

  《入菩萨行》的重点是菩提心。

  1. 第一、二、三品是讲解「菩提心」产生的方法。

  2. 第四、五、六品是讲解如何护持「菩提心」不退转。

  3. 第七、八、九品是讲解如何让「菩提心」增长。

  4. 第十品是回向。

  第一品我们讲解过菩提心利益。我们讲过菩提心种类很多很多。但最主要有两种: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如果菩提心要详细的分类,有一到六种和二十二种分类,首先是一到六种的分类法。

  菩提心总括一种分类:已解悟空性的圣人对于未解悟的众生发出慈悲心。

  菩提心分类为两种: 菩提心分类为三种:

  1.世俗菩提心 1.持戒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 2.禅定菩提心

  3.智慧菩提心

  另一种分类是: 菩提心分类为四种:

  1.律仪戒 1.胜解发心

  2.摄善法戒 2.清净意乐发心

  3.饶益有情戒 3.异熟发心

  4.断惑发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属「胜解发心」。

  * 初地到七地菩萨因为烦恼障都清净了,是「清净意乐发心」。

  * 八到十地菩萨因为要帮助众生是很容易的、很自然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辛苦,他们就像讲话一样的自然,是「异熟发心」。

  * 佛的境界是「断惑发心」。

  菩提心分类为五种:也就是:五道发心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 资粮道--> 初入佛法的人。

  * 加行道--> 我们要见「心」的本来面目之前修加行阶段。

  * 见道 --> 加行后见到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证悟空性(初地菩萨)。

  * 修道 --> 证悟空性后维持那个本来面目之谓。二地菩萨到十地菩萨。

  * 无学道--> 智慧圆满,佛的境界。

  菩提心…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