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P2

  ..续本文上一页分类为六种: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静虑 6智慧

  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听起来可能比较费力,但若我只讲一些你们熟悉的东西,你们就可以不必到这边上课。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但它有很多善巧的方法,及本人从小到现在研究佛法的一些概念跟经验和大家一齐分享。大家觉得适合时可以用哪种方式,我常常说:「我比较喜欢平等的方式,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只是对于佛法的修行跟学习,我可能比你们多一点点概念和经验而已,希望这些概念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和大家研究、学习参考。」

  菩提心的比喻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用比喻将「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

  1.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要依靠大地而生存,佛法要依靠菩提心来修行。

  2. 就好像「黄金」一样的不变异,菩提心从我们开始学佛一直到我们成佛的时候,永远都不会过时。

  3. 就好像「上弦月」日日增上,依靠菩提心,我们的修行会越来越进步。

  4. 就好像「火」会烧掉木柴一样,菩提心会烧掉我们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5. 就好像「矿」一样满足我们所需,依靠菩提心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宝物。

  6. 就好像「宝」一样,这个宝不是世俗所称的财宝,富有的人不一定是快乐的人,让我们快乐的泉源才是宝,真正的宝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永远快乐的,而「智慧」是从佛法而来,「佛法」是从佛陀而来,「佛陀」是从菩萨而来,「菩萨」则是从菩提心而来,所以菩提心就好像宝一样。

  7. 就好像「大海」一样,谁都没办法混乱大海,即使刮台风也只是表面的风浪而已,海底是不动的,谁都无法混乱菩提心。

  8. 就好像「金刚杵」一样,金刚杵在西藏是坚固的象征,菩提心的坚固就好像金刚杵一样无法分裂。

  9. 就好像一座「山」一样,风再大也没办法摇动一座山,只能摇动一些树和草之类的表物,再多的念头也没办法摇动菩提心。

  10. 就好像「药物」一样,我们生病吃药可以医治我们身体的四大不调,菩提心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11. 就好像「善知识」一样,善知识有很多善巧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菩提心有很多善巧可以利益众生。

  12. 就好像「如意宝」一样,传说中「如意宝」我们想要什么,它就会给我们什么,满我们一切所需。

  13. 就好像「太阳」一样,动物和植物依赖太阳而成熟,菩提心让所有的善业成熟。

  14. 就好像「很好听的歌声」一样吸引人,我们对有菩提心的善知识会不知不觉被他吸引。

  15. 就好像「国王」一样,国王要度他的眷属是没有困难的,以菩提心度众利生是没有困难的。

  16. 就好像「库」一样,它可以储存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7. 就好像「大路」一样,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必须要经过的路。

  18. 就好像一匹不会绕歧路的「马」,它会带我们走正确的解脱道路。

  19. 就好像「无尽的净水」一样,取之不尽。

  20. 就好像「很好听的音乐」一样,让想要解脱的众生满足和欢喜。

  21. 就好像「江河」一样,它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它自自然然会流向大海,依止菩提心成佛之路不需要特别努力,自然就会成佛。

  22. 就好像「云」一样,滋润大地让庄稼生长,菩提心会增长众生的智慧。

  我们要如何才能得到珍贵的菩提心呢?

  要从哪里得到、谁要得到、得到的方法,这些都必须要学习。

  1.得到菩提心的对境

  首先我们必须得到「对大乘佛法有深入了解之慈悲上师的接引」,假如没有这个因缘的话呢?我们可以透过观想,观想诸佛菩萨的坛城,合掌启请佛及菩萨们:「我要接受菩萨戒」,这样子也可以。

  2.由谁来受持菩萨戒呢?

  1. 要有慈悲心。

  2. 要有虔诚心。

  3. 要有「想要接受菩萨戒」的兴趣。

  具备了这些才能成为接受菩提心的条件。

  3.接受菩提心的方法(仪轨)

  有些说「愿菩提心」不须要用仪轨来得到,我们的法本会讲授「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齐接受的方法,我们皈依有皈依戒。

  * 居士有居士戒,当我们接受菩萨戒之后,菩萨戒有多少呢?

  * 有「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的观念...

  * 「重」的十八条根本戒。

  我们的法本是根据《天空藏经》龙树菩萨的观念来讲解。

  * 至于「轻」的有四十八条和八十条的说法现在暂且不讲。

  * 「十八条根本戒」是针对国王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五条。

  * 针对将军的五条,针对一般人的八条。

  总共十八条。

  (一)针对国王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五条戒律:

  第1条 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窃盗取三宝财产。

  第2条 说「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说,也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让自己或使他人远离佛法。

  第3条 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强迫出家众返俗、伤害他们。

  第4条 犯五无间罪。

  第5条 邪见;说「善恶的因」不会有「苦乐」的果报。

  (二)针对将军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五条戒律

  第1条 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窃盗取三宝财产。

  第2条 说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说,也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让自己或使他人远离佛法。

  第3条 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强迫出家众返俗、伤害他们。

  第4条 犯五无间罪。

  第5条 毁灭城庄。

  (三)针对一般人「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八条戒律

  第1条 对没有听过「因果循环」及「世间无常」,和不确定小乘根器的众生,为他们演说深奥的空性,使他们失去信心而放弃菩提心。

  第2条 对大乘根器的众生说「修大乘不会解脱」,让人离开大乘法门而入小乘。

  第3条 向小乘根器的人说「小乘狭碍不如大乘广阔」,勉强他离开小乘进入大乘的法门。

  第4条 自己认为也对别人说小乘的法无用,没有能力消除烦恼,修小乘的法也不会解脱和涅槃,让他人失去信心而离开小乘的法门。

  第5条 为了世间的财利名闻,自赞毁他。

  第6条 为了世间的财利名闻,欺诳伪装自己的德行,譬如对人说:「我已经证悟了」等等。

  第7条 挑拨离间、破和合僧。

  第8条 偷窃「参禅苦修者」的财物来供养「不是苦修为人诵经」的法师。

  为人诵经的法师知道供养品来自「偷窃参禅苦修者之物」却接受,假使他是一位菩萨的话,他也破戒。

  以上十八条戒律只要是受持菩萨戒的人,任何人都必须如法修持。破菩萨戒的话要如何重新受戒呢?属于「别解脱戒」如「比丘戒」「沙弥戒」...都必需要在法师那里重新受戒,破菩萨戒则只需要透过观想即可,每天都可修持菩提心重新受戒。

  佛经上说:比丘戒、沙弥戒...并不是在一个法师处就可以接受,在僧众比较多的地方,受戒时要有八个比丘以上在场方可受持,而较偏远的地方也要有四个以上的比丘在场。

  《入菩萨行》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