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類爲六種: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靜慮 6智慧
我們現在講的這些聽起來可能比較費力,但若我只講一些你們熟悉的東西,你們就可以不必到這邊上課。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但它有很多善巧的方法,及本人從小到現在研究佛法的一些概念跟經驗和大家一齊分享。大家覺得適合時可以用哪種方式,我常常說:「我比較喜歡平等的方式,因爲我們都是凡夫,只是對于佛法的修行跟學習,我可能比你們多一點點概念和經驗而已,希望這些概念和經驗分享給大家,和大家研究、學習參考。」
菩提心的比喻
《現觀莊嚴論》彌勒菩薩用比喻將「菩提心」分爲二十二種:
1.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要依靠大地而生存,佛法要依靠菩提心來修行。
2. 就好像「黃金」一樣的不變異,菩提心從我們開始學佛一直到我們成佛的時候,永遠都不會過時。
3. 就好像「上弦月」日日增上,依靠菩提心,我們的修行會越來越進步。
4. 就好像「火」會燒掉木柴一樣,菩提心會燒掉我們的煩惱障和所知障。
5. 就好像「礦」一樣滿足我們所需,依靠菩提心會得到我們想要的寶物。
6. 就好像「寶」一樣,這個寶不是世俗所稱的財寶,富有的人不一定是快樂的人,讓我們快樂的泉源才是寶,真正的寶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永遠快樂的,而「智慧」是從佛法而來,「佛法」是從佛陀而來,「佛陀」是從菩薩而來,「菩薩」則是從菩提心而來,所以菩提心就好像寶一樣。
7. 就好像「大海」一樣,誰都沒辦法混亂大海,即使刮臺風也只是表面的風浪而已,海底是不動的,誰都無法混亂菩提心。
8. 就好像「金剛杵」一樣,金剛杵在西藏是堅固的象征,菩提心的堅固就好像金剛杵一樣無法分裂。
9. 就好像一座「山」一樣,風再大也沒辦法搖動一座山,只能搖動一些樹和草之類的表物,再多的念頭也沒辦法搖動菩提心。
10. 就好像「藥物」一樣,我們生病吃藥可以醫治我們身體的四大不調,菩提心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和痛苦。
11. 就好像「善知識」一樣,善知識有很多善巧的方式來利益衆生,菩提心有很多善巧可以利益衆生。
12. 就好像「如意寶」一樣,傳說中「如意寶」我們想要什麼,它就會給我們什麼,滿我們一切所需。
13. 就好像「太陽」一樣,動物和植物依賴太陽而成熟,菩提心讓所有的善業成熟。
14. 就好像「很好聽的歌聲」一樣吸引人,我們對有菩提心的善知識會不知不覺被他吸引。
15. 就好像「國王」一樣,國王要度他的眷屬是沒有困難的,以菩提心度衆利生是沒有困難的。
16. 就好像「庫」一樣,它可以儲存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17. 就好像「大路」一樣,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必須要經過的路。
18. 就好像一匹不會繞歧路的「馬」,它會帶我們走正確的解脫道路。
19. 就好像「無盡的淨水」一樣,取之不盡。
20. 就好像「很好聽的音樂」一樣,讓想要解脫的衆生滿足和歡喜。
21. 就好像「江河」一樣,它不需要特別的努力,它自自然然會流向大海,依止菩提心成佛之路不需要特別努力,自然就會成佛。
22. 就好像「雲」一樣,滋潤大地讓莊稼生長,菩提心會增長衆生的智慧。
我們要如何才能得到珍貴的菩提心呢?
要從哪裏得到、誰要得到、得到的方法,這些都必須要學習。
1.得到菩提心的對境
首先我們必須得到「對大乘佛法有深入了解之慈悲上師的接引」,假如沒有這個因緣的話呢?我們可以透過觀想,觀想諸佛菩薩的壇城,合掌啓請佛及菩薩們:「我要接受菩薩戒」,這樣子也可以。
2.由誰來受持菩薩戒呢?
1. 要有慈悲心。
2. 要有虔誠心。
3. 要有「想要接受菩薩戒」的興趣。
具備了這些才能成爲接受菩提心的條件。
3.接受菩提心的方法(儀軌)
有些說「願菩提心」不須要用儀軌來得到,我們的法本會講授「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齊接受的方法,我們皈依有皈依戒。
* 居士有居士戒,當我們接受菩薩戒之後,菩薩戒有多少呢?
* 有「無著菩薩」和「龍樹菩薩」的觀念...
* 「重」的十八條根本戒。
我們的法本是根據《天空藏經》龍樹菩薩的觀念來講解。
* 至于「輕」的有四十八條和八十條的說法現在暫且不講。
* 「十八條根本戒」是針對國王比較容易産生的過犯五條。
* 針對將軍的五條,針對一般人的八條。
總共十八條。
(一)針對國王比較容易産生的過犯的五條戒律:
第1條 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竊盜取叁寶財産。
第2條 說「叁乘法」不是佛陀所說,也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讓自己或使他人遠離佛法。
第3條 搶劫出家衆的衣物、打罵、禁锢、強迫出家衆返俗、傷害他們。
第4條 犯五無間罪。
第5條 邪見;說「善惡的因」不會有「苦樂」的果報。
(二)針對將軍比較容易産生的過犯的五條戒律
第1條 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竊盜取叁寶財産。
第2條 說叁乘法不是佛陀所說,也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讓自己或使他人遠離佛法。
第3條 搶劫出家衆的衣物、打罵、禁锢、強迫出家衆返俗、傷害他們。
第4條 犯五無間罪。
第5條 毀滅城莊。
(叁)針對一般人「比較容易産生的過犯」的八條戒律
第1條 對沒有聽過「因果循環」及「世間無常」,和不確定小乘根器的衆生,爲他們演說深奧的空性,使他們失去信心而放棄菩提心。
第2條 對大乘根器的衆生說「修大乘不會解脫」,讓人離開大乘法門而入小乘。
第3條 向小乘根器的人說「小乘狹礙不如大乘廣闊」,勉強他離開小乘進入大乘的法門。
第4條 自己認爲也對別人說小乘的法無用,沒有能力消除煩惱,修小乘的法也不會解脫和涅槃,讓他人失去信心而離開小乘的法門。
第5條 爲了世間的財利名聞,自贊毀他。
第6條 爲了世間的財利名聞,欺诳僞裝自己的德行,譬如對人說:「我已經證悟了」等等。
第7條 挑撥離間、破和合僧。
第8條 偷竊「參禅苦修者」的財物來供養「不是苦修爲人誦經」的法師。
爲人誦經的法師知道供養品來自「偷竊參禅苦修者之物」卻接受,假使他是一位菩薩的話,他也破戒。
以上十八條戒律只要是受持菩薩戒的人,任何人都必須如法修持。破菩薩戒的話要如何重新受戒呢?屬于「別解脫戒」如「比丘戒」「沙彌戒」...都必需要在法師那裏重新受戒,破菩薩戒則只需要透過觀想即可,每天都可修持菩提心重新受戒。
佛經上說:比丘戒、沙彌戒...並不是在一個法師處就可以接受,在僧衆比較多的地方,受戒時要有八個比丘以上在場方可受持,而較偏遠的地方也要有四個以上的比丘在場。
《入菩薩行》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