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P2

  ..續本文上一頁

  (2)易獲利樂

  7.多劫佛深思 見此最饒益 衆生依于此 順利獲勝樂

  【講解】長久以來,諸佛一直深深的研究該如何利益衆生呢?

  他們發現菩提心的利益最爲廣大,如果衆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麼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勝妙的安樂是心靈本質上的快樂,無法言喻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是最永久的,不會消失的快樂,跟一般世俗的快樂不同。世俗的吃喝玩樂,只是「短暫的安逸」。

  (3)能辦所求

    8.欲滅叁有苦 及除衆不安 欲享福樂者 恒莫舍覺心

  【講解】因此有人想要消滅叁界種種的痛苦,想要去除一切有情衆多的不安,以及想要享受種種的福報,那麼永遠都不要舍棄菩提心。

  「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4)名至敬歸

  9.生死獄中囚 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人天應禮敬

  【講解】

  * 在生死輪回的牢獄中的衆生,只要能生起思考及修行真實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尊稱他爲「諸佛如來之子」!

  * 這時他的名字已經改變了,從「凡夫」變成「佛子」,成爲佛的接班人!

  * 不但這樣,世間的人和天都應該向他們禮敬,禮敬他內心中蘊藏的偉大菩提心!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爲勝喻

  10.如勝冶金料 得此垢身成 無價佛陀身 故應持覺心

  【講解】菩提心就像「冶金的材料」一樣,染濁不清淨的凡夫垢體一旦加進它來冶煉(熔製),一定會轉成無價之寶的清淨法身佛,所以應該堅定護持菩提心。

  (2)珍貴難得喻

  11.導師以慧觀 見彼極珍貴 欲出叁界者 宜善持覺心

  【講解】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觀察時,發現菩提心非常的珍貴;因此所有想要脫離六道輪回的衆生,都應該牢牢的持守珍貴的菩提心。

  (3)得果無盡喻

  12.余善如芭蕉 生果即枯槁 覺心樹生果 不枯反增茂

  【講解】沒有具備菩提心的善行雖然有果報,但它就像芭蕉樹一樣,長出果實以後就枯萎了。「菩提心樹」卻能經常長出「利益衆生」的珍奇果子,它不但不會枯萎,反而會越來越欣欣向榮!

  (4)能損定罪除懼喻

  13.如人雖犯罪 依士得除畏 若有令脫者 畏者何不依

  【講解】就好像:一個犯了重罪的人,四處被人追捕,依靠了有權勢的人以後,就不必再擔心受怕了。

  我們現在做了不好的事,如毀謗叁寶、挑撥離間、持邪見、犯五無間罪等等罪過;但是,如果事後忏悔並依止菩提心的話,就不需要恐懼叁惡趣了。菩提心無法斷除嚴重惡業果報的「根」,犯了嚴重惡業一定要去地獄。但他不需要沈在裏面,就好像一個皮球掉入水裏,它不會沈入水裏一樣,只是「澎」一聲即浮出水面。因爲我們依止了菩提心可以使人迅速獲得解脫,那麼害怕罪報而有智慧的人爲什麼不去依止「菩提心」呢?

  (5)能滅不定罪業喻

  14.1 覺心如劫火 刹那毀諸罪

  【講解】菩提心怎麼能消滅「不定的罪業」呢?菩提心就好比:可以燒毀叁千大千世界的「劫末」猛火一樣,它能在刹那間燒毀各種罪業。

  (叁)引經證成

  14.2 彌勒喻善財 覺心德無量

  【講解】《華嚴經》中,睿智(無比智慧)的彌勒菩薩告訴善財說:「菩提心的利益,廣大無量」。

  「善財」是古印度一個生意人的小孩,從小就非常的善良,長大後就在文殊師利菩薩處受「菩薩戒」,而且已發「願菩提心」。

  之後,他到處訪求善知識,學習如何修行菩提心,後來到了印度南方彌勒菩薩處。看到彌勒菩薩正在爲衆生講解菩提心,拜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將他介紹給所有的信衆們:「...內心中産生了菩提心的善財」。善財問彌勒菩薩說:「雖然內心中接受了菩提心,但究竟要如何去學習呢?」

  彌勒菩薩:

  「如果你內心中已産生了菩提心的話,那你就不用擔心。因爲有這個菩提心,所有慈悲智慧的善知識都會攝受你。

  你內心中的菩提心就好像所有善業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的善業功德。

  菩提心就好像良田一樣,可以種植善業。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樣,不論持戒、精進、禅定、智慧都依靠它來修習

  菩提心就好像毗沙門天王(財寶天王)一樣。它可以救濟衆多貧苦的衆生。

  菩提心就好像如意寶一樣,它可以滿一切人所願...」等等一百多種菩提心的功德。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講解】簡單精要的加以歸納,應該知道「菩提心」有兩種:

  1願求菩提的「願心」 2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心次第別

  【講解】好比一般人都能了解,「心中想去某一個地方」和「已經動身上路」的差別。

  同樣,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行」兩種菩提心是有先後差別的。我們必須非常的清楚,利用善巧可以累積很多的福報。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2.1) 願心利益

   17.願心于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講解】在還沒有獲得解脫生死輪回時,「願菩提心」雖然可以得到極大的人天果報;但都不能像「行菩提心」那樣,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的福德。

  《華嚴經》上說:

  「裂開的金剛鑽石還是比黃金珍貴,

  ”願菩提心”雖然不是圓滿的菩提心,

  但它還是比小乘的發心要珍貴許多,

  不要看輕”願菩提心”」。

  (2.2) 行心利益

  18.何時爲度盡 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 受持此行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講解】無論什麼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是爲了徹底解救無邊的衆生,而興起永不退轉的菩提心。那麼就從那時候起,這個人縱然有時疏忽在

  昏睡或放逸(過度的放松或從事無益修行的事情)中,他的福德仍然會不斷的滋長,而且廣大得有如虛空一般。

  叁、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 引經證明

  20.爲信小乘者 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說故 其益極應理

  【講解】爲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能「回小向大」,在《妙臂請問經》裏,佛陀也曾經親自如此宣說過:「所以菩提心獲益無邊是正確合理的」。

  (二)以理成立 願心獲益之理

  (1) 所緣廣大

   21.若僅思療愈 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 獲福無窮盡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講解】如果有人僅僅想到「我要設法治好一切有情衆生頭疼的疾病」,具有這種饒益衆生的廣大善心,那麼大家都會贊歎他,他也會因此得到無量的福報。

  從前印度一位在大海中撈寶的商主,有一個兒子名叫「匝哦之女」。商主在一次撈寶的過程中,不幸亡故。兒子長大後問母親:「父親是做什麼的?」

  依印度的種姓製度「兒子應該繼承父業」。母親怕他如父親一樣的一去不回頭,就說:「你父親是補鞋子的。」于是他就去從事補鞋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後,補鞋子的同行就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不是補鞋子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回家又向母親問同樣的問題,母親就說:「你父親是做生意的。」

  他又去做生意,做一段時間之後,做生意的同行就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父親不是做生意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開始懷疑「父親是不是在大海中撈取寶物的種姓?」

  母親回答他:「是的,當時不告訴你的原因是怕你像父親一樣遇到危險。」

  兒子不聽勸導,准備好一切資具要去大海撈寶。母親哭泣著拉著他的衣服不讓他出門,他忿怒的說:「你應該祝福我,不應該這樣哭泣!太不吉祥了!」說完用竟然一腳踢了母親的頭!接著就徑自出門去了。

  在撈寶的過程中,不幸遇上船難,大多數人都沒入海中!他抓住一塊木板漂流到一個島上,島上有悅意的宮殿,由于業力的遷引,他在那裏待了幾天就離開了!又來到另外一個宮殿,又離開,最後來到一座大房子,業風在此等他,他進入這個非常恐怖的房子,看到很多衆生正遭受「鐵輪在頭部旋轉、腦漿四溢」的痛苦。

  刹那間,他也遭受同樣的痛苦,他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以前踢了母親的頭所得的業報」。因爲他一直非常的孝順,所以先前所遇到的都是悅意(讓人歡喜)的宮殿,但善業報盡之時,他還是進入了惡業的果報。

  于是他發起如是想「希望天下踢母親頭的所有衆生之果報,都由他一人來承受!希望他們的痛苦都會消失」!

  就在這一念間,鐵輪子馬上就鑽進去,他就往生到天界去了,一個善念的果報如此之大,何況菩薩一心想要解除芸芸衆生的種種痛苦,甚至想要成就有情的無量功德,這樣的功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2) 無與倫比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講解】世間做父母的都非常疼愛他們自己的小孩,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好好讀書,好好孝順,長大以後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好好賺錢。

  有什麼人會想到「希望我的小孩離開暫時的痛苦,得到永遠永遠不消失的快樂,到達佛的境界」?

  * 是愛我們的父親或母親呢?

  * 是誰有這樣饒益衆生的心呢?

  * 是「欲天」還是修道中的諸仙?

  * 是修四無量的梵天?

  * 他們會發起這種願心嗎?

  不會的。

  (3) 珍貴難生

  24.彼等爲自利 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 生此饒益心

  【講解】上面提到的這些人和天人,就算只是爲了自身的利益,別說在現實世界裏,即使在他們的夢裏,他們都還未必會夢見過自己發起「希望暫時獲得人天福報,最後得到究竟的快樂,離開六道輪回的痛苦」如此廣大的饒益心,何況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生起這種願心呢?

  25.他人爲自利 尚且未能發 生此珍貴心 稀有誠空前

  【講解】一般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尚且不曾生起刹那如此饒益的善心;如果有人能爲「利他」而發起珍貴的願心,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難得!不是嗎?

  26.珍貴菩提心 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 其福何能量

  【講解】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是一切衆生快樂的主因,也是滌除一切痛苦的甘霖,它所蘊含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禅定經》中說:

  「菩提心的功德,假如有形象的話,虛空也容納不下」

  (二)以理成立 行心獲益之理

  27.僅思利衆生 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 利樂諸有情

  【講解】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要利益一切衆生,他的福德就遠勝于用廣大的寶物供養十方諸佛,因爲佛已具足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已不需要衆生的種種供養。

  供養諸佛是累積供養者的福報,改變我們習氣的方法,佛只是希望衆生快樂。

  那麼菩薩實際努力去利樂一切有情,他所得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禅定王經》中說:

  「用千萬個世界都供養給諸佛菩薩的功德,不如我們發菩提心的功德」。

  28.衆生欲除苦 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 毀樂如滅仇

  【講解】每個衆生都想要解除苦難、得到快樂,對嗎?無奈,習氣總是造作「痛苦的因」,如此當然就産生「痛苦的果」,有因就有果。但衆生總喜歡痛苦的「因」,不喜歡痛苦的「果」。

  我們嘉榮有句俗話說:「你喜歡他的果,而不喜歡他的刺,是不行的!」當我們摘取果實時,同時要接受「刺」刺到我們手的痛苦。我們認爲可以得到快樂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往痛苦的方向奔波。因此自討苦吃。

  雖然衆生都想追求快樂,卻因愚癡,所以造作的都是痛苦的因,不是快樂的因,故而白白把自己的幸福當仇敵一樣的消滅。所以快樂的果就消失了,所得的都是痛苦的果報。

  比方說:眼前有兩瓶藥水。一瓶是瀉藥,一瓶是補藥。瀉藥的味道很甜很好喝。補藥的味道則很苦澀很難喝。可是某某人偏偏選了那瓶瀉藥來喝,因爲他追求「甜味、好喝」,而不願意動那瓶補藥。結果呢?

  29.于諸乏樂者 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 斷彼一切苦

  30.更複盡其癡 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講解】在發展中地方的人,在物質上比較辛苦。

  * 有衣物食物欠缺的痛苦。

  * 在物質進步的地方衣食無缺,卻在名利上或感情上有痛苦。

  * 所以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痛苦,官員有官員的痛苦,明星有明星的痛苦

  反而大人物的痛苦比一般人更多,因爲他們內心的欲求更多。所以痛苦也就更多,你們不要以爲明星有那麼多人看他。因爲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他們爲了一次演唱會一群人要准備、訓練很久很久,就爲了幾個小時受衆人的鼓掌喝采。

  每一個凡夫都會有痛苦,他們的身體是肉做的,但爲了他們的需求,他們願意付出一切。

  * 「物質缺乏」有「物質缺乏」的煩惱。

  * 「物質不缺時」有「利益、權勢或感情上」的煩惱。

  * 「煩惱」永遠沒完沒了。

  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痛苦,所以不需要羨慕。每個人都以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我們都以笑臉迎人,其實內心中充滿著擔憂、恐懼和壓力。對于這些缺乏安樂以及充滿痛苦的衆生,「行菩提心」可以滿足他們所需求的衆多安樂,幫助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並徹底化解他們的愚癡。

  在這世間上,那有和這相等的善行呢?那裏找得到像這樣可依靠的善知識呢?那有比「菩提心」更具有廣大的福德呢?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