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目錄▪P5

  ..續本文上一頁成時 死神突然至 嗚呼吾命休

  9.因憂眼紅腫 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 吾見閻魔使

  10.憶罪懷憂苦 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 屆時複何如

  (B)思後世苦

  11.死時所懷懼 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 難忍地獄苦

  12.如嬰觸沸水 灼傷極刺痛 已造獄業者 雲何複逍遙

  13.不勤而冀得 嬌弱頻怨苦 必死猶似仙 定受衆苦煎

  (C)勸莫放逸

  14.依此人身筏 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 愚者勿貪眠

  (2)斷耽著卑劣之懈怠

  15.棄舍勝法喜 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 散掉等苦因

  (3)斷除畏善之懈怠

  A.對治畏怯

  16.勿怯積資糧 習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 勤修自他換

  17.不應自退怯 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 說此真實言

  18.所有蚊虻蜂 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 鹹證無上覺

  B.發奮努力

  (A)思精進能成佛

  19.況我生爲人 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 何故不證覺

  (B)思修行苦輕微

  20.若言我怖畏 須舍手足等 是昧輕與重 愚者徒自畏

  21.無量俱只劫 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 今猶未證覺

  22.吾今修菩提 此苦有限期 如爲除腹疾 暫受療割苦

  23.醫皆以小苦 療治令病除 爲滅衆苦故 當忍修行苦

  (C)思漸修則不難

  24.凡常此療法 醫王不輕用 巧施緩妙方 療治衆疴疾

  25.佛初先亦行 菜蔬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 漸能施己肉

  26.一旦覺自身 卑微如菜蔬 爾時舍身肉 於彼有可難

  (D)思菩薩無苦唯樂

  27.身心受苦害 邪見罪爲因 惡斷則無苦 智巧故無憂

  28.福德引身適 智巧令心安 爲衆處生死 菩薩豈疲厭

  29.以此菩提心 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 故勝諸聲聞

  30.故應除疲厭 馭駕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 智者甯退怯

  (二)增長精進力

  1、增長精進之助緣

  (1)總說

  31.爲辦有情利 四緣助精勤 信樂心堅毅 放舍心歡喜

  畏苦思利益 能生信樂力

  32.爲除惰障故 巧施四助力 以慢喜舍欲 勤奮增精進

  (2)別說

  A.信樂力

  (A)信樂之對象

  a.思未曾除罪

  33.發願欲淨除 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 須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 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 吾心豈無懼

  b.思未曾修德

  35.發願欲促成 自他衆功德 成此一一德 須修一劫海

  36.然我終未生 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 莫名太稀奇

  c.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 未滿貧者願

  38.未除怖者懼 未與苦者樂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B)信樂之重要

  39.從昔至於今 於法未信樂 故遭此困乏 誰複舍信樂

  40.1佛說一切善 根本爲信樂

  (C)信樂之導因

  a.總說

  40.2信樂本則爲 恒思業因果

  b.別說

  (a)思惟染業

  41.痛苦不悅意 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 皆從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 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 供以善果德

  43.惡徒雖求樂 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 劇苦猛摧殘

  (b)思惟淨業

  44.因昔淨善業 生居大蓮藏 芬芳極清涼 聞食妙佛語

  心潤光澤生 光照白蓮啓 托出妙色身 喜成佛前子

  (c)思惟罪業

  45.因昔衆惡業 閻魔諸獄卒 剝皮令受苦 熱火熔鋼液

  淋灌無膚體 炙燃劍矛刺 身肉盡碎裂 紛墮燒鐵地

  (D)總結信樂力

  46.1 故心應信樂 恭敬修善法

  B.堅毅力

  (A) 略說

  46.2 軌以金剛幢 行善修自信

  (B)廣說

  a.不應半途而廢

  47.首當量己力 自忖應爲否 不宜暫莫爲 爲已勿稍退

  48.退則於來生 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 卑劣複不成

  b.應修叁種自信

  49.1於善斷惑力 應生自信心

  (a)修善自信

  49.2吾應獨自爲 此是志業慢

  50.世人隨惑轉 不能辦自利 衆生不如我 故我當盡力

  51.他尚勤俗務 我怎悠閑住 亦莫因慢修 無慢最爲宜

  (b)能力自信

  ㄅ.自信之作用

  52.烏鴉遇弱蛇 行勇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 反遭小過損

  53.怯懦舍精進 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 障大亦無礙

  54.故心應堅定 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 何能超叁界

  ㄆ.應持自信心

  55.吾當勝一切 不使惑勝我 吾乃佛獅子 應持此自信

  ㄇ.應除我慢心

  56.屈就我慢者 非具自信心 勇者不屈撓 慢者製於慢

  57.因慢生傲者 將赴惡趣道 人間歡宴失 爲仆食人殘

  58.蠢醜體虛弱 輕蔑處處逢 傲慢自負者 豈入自信數 堪憐甯過此

  ㄈ.自信之利益

  59.爲勝我慢敵 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 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 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 圓滿衆生願

  (c)斷惑自信

  60.設處衆煩惱 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 不遭煩惱害

  61.人逢大危難 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 護心不隨惑

  62.吾甯被燒殺 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 屈就煩惱敵

  一切時與處 不行無義事

  C.歡喜力

  (A)投入善業之喜

  63.如童逐戲樂 所爲衆善業 心應極耽著 樂彼無餍足

  (B)思惟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樂 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 不行樂何有

  65.如童嗜刃蜜 貪欲無餍足 感樂寂滅果 求彼何需足

  (C)歡喜之情狀

  66.爲成所求善 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 遇池疾奔入

  D.放舍力

  67.身心俱疲時 暫舍爲久繼 事成應盡舍 續行余善故

  2、以正知正念力行

  68.沙場老兵將 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 巧縛煩惱敵

  69.戰陣失利劍 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獄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動 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 罪惡盡覆心

  71.如人劍逼身 行持滿缽油 懼溢慮遭殺 護戒當如是

  72.複如蛇入懷 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 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誤犯過 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 終不犯此過

  74.故於一切時 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 圓成正道業

  3、振作輕安行

  75.爲令堪衆善 應於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 振奮歡喜行

  76.如絮極輕盈 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 衆善皆易成

  第八品 靜慮

  一、勸勉修止

  1.發起精進已 意當住禅定 心意渙散者 危陷惑牙間

  2.身心若遠離 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 盡棄諸俗慮

  二、斷止逆緣之要

  (一)斷舍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3.貪親愛利等 則難舍世間 故當盡棄彼 隨智修觀行

  2、如何斷除

  (1)認清對治

  4.有止諸勝觀 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 止由離貪成

  (2)生對治之法 A.斷舍親友貪

  (A)思貪親友過患

  5.自身本無常 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 不見所愛人

  6.未遇則不喜 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 如昔因愛苦

  7.若貪諸有情 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 終遭愁歎苦

  8.若心專念彼 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 亦壞真常法

  9.行爲同凡愚 必墮叁惡趣 心欲赴聖境 何需近凡愚

  10.刹那成密友 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 凡夫取悅難

  11.忠告則生嗔 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 嗔怒墮惡趣

  12.妒高競相等 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 處俗怎得益

  13.伴愚必然生 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 無義不善事

  14.是故近親友 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 吾亦未利彼

  (B)舍離之方式

  15.故應遠凡愚 會時喜相迎 亦莫太親密 善系君子誼

  16.猶如蜂采蜜 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 淡然而處之

  B.斷舍利敬貪

  17.吾富受恭敬 衆人皆喜我 若持此驕慢 殁後定生懼

  18.故汝愚癡意 無論貪何物 定感苦果報 千倍所貪得

  19.故智不應貪 貪生叁途怖 應當堅信解 法性本應舍

  20.縱吾財物豐 令譽遍稱揚 所集諸名利 非隨心所欲

  21.若有人毀我 贊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 譏毀何足憂

  C.結勸舍塵緣

  22.有情種種心 諸佛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 故應舍此慮

  23.睥睨窮行者 诋毀富修士 性本難爲侶 處彼怎得樂

  24.如來曾宣示 凡愚若無利 郁郁終寡歡 故莫友凡愚

  (3)思惟山居利益

  A.友伴殊勝

  25.林中鳥獸樹 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 何時共安居

  B.住處殊勝

  26.何時住樹下 岩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 斷舍塵世貪

  27.何時方移棲 天然遼闊地 不執爲我所 無貪恣意行

  C.資生殊勝

  28.何時居無懼 唯持缽等器 匪盜不需衣 乃至不蔽體

  D.厭離殊勝

  (A)易舍身貪

  29.何時赴寒林 觸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體 悉皆壞滅法

  30.吾身速腐朽 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嘗 其變終至此

  (B)易舍友貪

  31.孑然此一身 生時骨肉連 死後各分散 更況是他親

  32.生既孤獨生 殁複獨自亡 苦痛無人攤 親眷有何益

  33.如諸行路客 不執暫留舍 如是行有道 豈應戀生家

  E.攝心殊勝

  34.不待衆親友 傷痛且哀泣 四人憂吾體 及時赴寒林

  35.無親亦無怨 只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 殁已無人憂

  36.四周既無人 哀傷或爲害 故修隨念佛 無人擾令散

  F.結勸住蘭若

  37.故當獨自棲 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 止息衆散亂

  (二)斷舍邪念

  1、勸離五塵欲

  38.盡棄俗慮已 吾心當專一 爲令入等至 製惑而精進…

《《入菩薩行》講解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