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时 死神突然至 呜呼吾命休
9.因忧眼红肿 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 吾见阎魔使
10.忆罪怀忧苦 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 届时复何如
(B)思后世苦
11.死时所怀惧 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 难忍地狱苦
12.如婴触沸水 灼伤极刺痛 已造狱业者 云何复逍遥
13.不勤而冀得 娇弱频怨苦 必死犹似仙 定受众苦煎
(C)劝莫放逸
14.依此人身筏 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 愚者勿贪眠
(2)断耽着卑劣之懈怠
15.弃舍胜法喜 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 散掉等苦因
(3)断除畏善之懈怠
A.对治畏怯
16.勿怯积资粮 习定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 勤修自他换
17.不应自退怯 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 说此真实言
18.所有蚊虻蜂 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 咸证无上觉
B.发奋努力
(A)思精进能成佛
19.况我生为人 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 何故不证觉
(B)思修行苦轻微
20.若言我怖畏 须舍手足等 是昧轻与重 愚者徒自畏
21.无量俱只劫 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 今犹未证觉
22.吾今修菩提 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 暂受疗割苦
23.医皆以小苦 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 当忍修行苦
(C)思渐修则不难
24.凡常此疗法 医王不轻用 巧施缓妙方 疗治众疴疾
25.佛初先亦行 菜蔬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 渐能施己肉
26.一旦觉自身 卑微如菜蔬 尔时舍身肉 於彼有可难
(D)思菩萨无苦唯乐
27.身心受苦害 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 智巧故无忧
28.福德引身适 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 菩萨岂疲厌
29.以此菩提心 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 故胜诸声闻
30.故应除疲厌 驭驾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 智者宁退怯
(二)增长精进力
1、增长精进之助缘
(1)总说
31.为办有情利 四缘助精勤 信乐心坚毅 放舍心欢喜
畏苦思利益 能生信乐力
32.为除惰障故 巧施四助力 以慢喜舍欲 勤奋增精进
(2)别说
A.信乐力
(A)信乐之对象
a.思未曾除罪
33.发愿欲净除 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 须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 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 吾心岂无惧
b.思未曾修德
35.发愿欲促成 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 须修一劫海
36.然我终未生 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 莫名太稀奇
c.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 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 未满贫者愿
38.未除怖者惧 未与苦者乐 故唯得胎苦 及老病死苦
(B)信乐之重要
39.从昔至於今 於法未信乐 故遭此困乏 谁复舍信乐
40.1佛说一切善 根本为信乐
(C)信乐之导因
a.总说
40.2信乐本则为 恒思业因果
b.别说
(a)思惟染业
41.痛苦不悦意 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 皆从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 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 供以善果德
43.恶徒虽求乐 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 剧苦猛摧残
(b)思惟净业
44.因昔净善业 生居大莲藏 芬芳极清凉 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 光照白莲启 托出妙色身 喜成佛前子
(c)思惟罪业
45.因昔众恶业 阎魔诸狱卒 剥皮令受苦 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 炙燃剑矛刺 身肉尽碎裂 纷堕烧铁地
(D)总结信乐力
46.1 故心应信乐 恭敬修善法
B.坚毅力
(A) 略说
46.2 轨以金刚幢 行善修自信
(B)广说
a.不应半途而废
47.首当量己力 自忖应为否 不宜暂莫为 为已勿稍退
48.退则於来生 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 卑劣复不成
b.应修三种自信
49.1於善断惑力 应生自信心
(a)修善自信
49.2吾应独自为 此是志业慢
50.世人随惑转 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 故我当尽力
51.他尚勤俗务 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 无慢最为宜
(b)能力自信
ㄅ.自信之作用
52.乌鸦遇弱蛇 行勇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 反遭小过损
53.怯懦舍精进 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 障大亦无碍
54.故心应坚定 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 何能超三界
ㄆ.应持自信心
55.吾当胜一切 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 应持此自信
ㄇ.应除我慢心
56.屈就我慢者 非具自信心 勇者不屈挠 慢者制於慢
57.因慢生傲者 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 为仆食人残
58.蠢丑体虚弱 轻蔑处处逢 傲慢自负者 岂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ㄈ.自信之利益
59.为胜我慢敌 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 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 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 圆满众生愿
(c)断惑自信
60.设处众烦恼 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 不遭烦恼害
61.人逢大危难 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 护心不随惑
62.吾宁被烧杀 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 屈就烦恼敌
一切时与处 不行无义事
C.欢喜力
(A)投入善业之喜
63.如童逐戏乐 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着 乐彼无餍足
(B)思惟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乐 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 不行乐何有
65.如童嗜刃蜜 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 求彼何需足
(C)欢喜之情状
66.为成所求善 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 遇池疾奔入
D.放舍力
67.身心俱疲时 暂舍为久继 事成应尽舍 续行余善故
2、以正知正念力行
68.沙场老兵将 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 巧缚烦恼敌
69.战阵失利剑 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 畏狱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动 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 罪恶尽覆心
71.如人剑逼身 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 护戒当如是
72.复如蛇入怀 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 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误犯过 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 终不犯此过
74.故於一切时 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 圆成正道业
3、振作轻安行
75.为令堪众善 应於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 振奋欢喜行
76.如絮极轻盈 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 众善皆易成
第八品 静虑
一、劝勉修止
1.发起精进已 意当住禅定 心意涣散者 危陷惑牙间
2.身心若远离 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 尽弃诸俗虑
二、断止逆缘之要
(一)断舍尘缘
1、认清贪着世间之因
3.贪亲爱利等 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 随智修观行
2、如何断除
(1)认清对治
4.有止诸胜观 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 止由离贪成
(2)生对治之法 A.断舍亲友贪
(A)思贪亲友过患
5.自身本无常 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 不见所爱人
6.未遇则不喜 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 如昔因爱苦
7.若贪诸有情 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 终遭愁叹苦
8.若心专念彼 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 亦坏真常法
9.行为同凡愚 必堕三恶趣 心欲赴圣境 何需近凡愚
10.刹那成密友 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 凡夫取悦难
11.忠告则生嗔 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 嗔怒堕恶趣
12.妒高竞相等 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 处俗怎得益
13.伴愚必然生 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 无义不善事
14.是故近亲友 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 吾亦未利彼
(B)舍离之方式
15.故应远凡愚 会时喜相迎 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16.犹如蜂采蜜 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 淡然而处之
B.断舍利敬贪
17.吾富受恭敬 众人皆喜我 若持此骄慢 殁后定生惧
18.故汝愚痴意 无论贪何物 定感苦果报 千倍所贪得
19.故智不应贪 贪生三途怖 应当坚信解 法性本应舍
20.纵吾财物丰 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 非随心所欲
21.若有人毁我 赞誉何足喜 若有人赞我 讥毁何足忧
C.结劝舍尘缘
22.有情种种心 诸佛难尽悦 何况劣如我 故应舍此虑
23.睥睨穷行者 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 处彼怎得乐
24.如来曾宣示 凡愚若无利 郁郁终寡欢 故莫友凡愚
(3)思惟山居利益
A.友伴殊胜
25.林中鸟兽树 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 何时共安居
B.住处殊胜
26.何时住树下 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 断舍尘世贪
27.何时方移栖 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 无贪恣意行
C.资生殊胜
28.何时居无惧 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 乃至不蔽体
D.厌离殊胜
(A)易舍身贪
29.何时赴寒林 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 悉皆坏灭法
30.吾身速腐朽 彼臭令狐狼 不敢趋前尝 其变终至此
(B)易舍友贪
31.孑然此一身 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 更况是他亲
32.生既孤独生 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 亲眷有何益
33.如诸行路客 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 岂应恋生家
E.摄心殊胜
34.不待众亲友 伤痛且哀泣 四人忧吾体 及时赴寒林
35.无亲亦无怨 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 殁已无人忧
36.四周既无人 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 无人扰令散
F.结劝住兰若
37.故当独自栖 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 止息众散乱
(二)断舍邪念
1、劝离五尘欲
38.尽弃俗虑已 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 制惑而精进…
《《入菩萨行》讲解 目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