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吉美林巴的高徒),在一次朝聖之旅時,行經藏中雅魯一處無人的荒野,多足千仁波切病得很嚴重,身體非常虛弱,也沒有任何可吃的東西,在即將死去前,吉美嘉圍紐固非常傷心,他想:「這位聖人即將死在這沒有其它人看得到或聽得到的地方了!」但,多足千仁波切說:「我很高興沒有把這暇滿難得的人身浪費掉,能利用這個肉體上的痛苦來修心,體驗這一切苦難是來自前世的苦因積聚而成,能藉由這難苦的經驗體會輪回的苦,這是我多生累劫積聚功德和淨化業障所産生的福報。」他的內心此時充滿極大的喜悅,他精神上的快樂沒有因肉體之苦而減少,他把他的心聲告訴師弟,他的師弟這才歡喜地轉念,高興上師能在這種情形下修持佛陀的教法,並由衷敬佩這位真正的修行成就者!可見,修行人在肉體和外在苦難加于身上時,精神上完全可以不受幹擾,所以我們應對佛法這深刻的修心法要,細細地去了解並修持,培養正確的觀念,訓練自己的心,這才是行菩薩道的佛子;以上所說也是「入菩薩行」裏講的,叁種痛苦的忍辱行。
第十九頌 轉富饒爲道用
衆生恭頂遍榮譽 並得多聞天王財
然知世妙無自性 無有驕慢佛子行
由于我們前世種了善因而累積了一些福德資糧,所以今世生在高貴的種性,相貌端嚴、六根聰利,在當地有好名聲,人人尊敬,或者錢財衆多,在人間享用的財寶無邊,好比財神的兒子…等等,這些世間的好事都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它們有如草上的露珠,太陽一照就幹了,尤其在這充滿變量、極不穩定的時代,雖然我們都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智能,但無論成就的是好事或壞事,它們來去的速度都很快,極不穩定,非常無常;譬如現今有些非常有權力的政治人物,在當高官、做領袖時,人人贊歎,個個逢迎,但,他一旦下臺就沒人理了,財富、名望一剎那都化爲烏有,就在短短幾年內情況都改變了,可見這些短暫的虛榮,就像水泡般地不實,我們實在找不到對它們貪欲的理由!當無常示現時,人們就不會再傲慢了,所以修行人面對這些無自性、短暫不實的榮耀時,內心是毫不在乎的,絕對不會有慢心存在的,我們應多多加于學習-當我們受到贊美時,心態要保持謙虛,這樣就可以使前生累積的福報不令消失。
要知道,本來名譽和財富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傷害,你不要認爲做菩薩一定要苦修,一定是沒有什麼錢財和名譽的,有名、有錢一樣可以成就,修行在內不在外,能保持心態清淨不染才是最要緊的!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一旦有了外在的榮譽,例如別人贊美你知識豐富、才能高超時,我們內心就會對這些觀感執著並增長,覺得自己真的很高,長期被尊敬贊歎慣了,就信以爲真地認真起來-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別人都應該跪在我下面尊敬我!好比你有個很高的頭銜,令許多人羨慕崇拜,你就會在這個頭銜上執著它的好,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要知道,它只是個名字而已,不管別人如何贊美它,我們仍是人,還有貪、瞋、癡存在,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以上是第十九頌的修心要領,這些道理聽起來很容易懂,但做起來就非常不簡單,現在我們既然學到這些殊勝的教授,就應該盡量地去做,做的時候,如果觀念有不同或不清楚的地方,就提出來討論;今天講到這裏,有問題的可以提出來!
學員/問:第十頌說我們要視衆生如過去的父母,發起菩提心來幫助他們成佛;但前面第二頌卻說,親方對我們有貪心,敵方對我們有瞋心,這些都對我們有不好的影響,這兩頌有沒有沖突呢?如何不令它們沖突?
堪布/答:第二頌是說,修行者長久住在家中會對家人産生貪著心,對敵人也會産生瞋恨心,剛進入修行的人要暫時遠離這些地方,避免長期共處下讓自己無法解脫,當我們自己無法解脫時,當然就沒能力幫助他們,爲了未來有能力幫助他們,暫時離開他們去修行,這種心態是沒錯的,否則就沒有能力幫他們了,這是指身體暫時遠離他們的方便法;而第十頌是就心態而言,我們現在跟親人在一起,無法究竟給他們快樂或修行上的幫助,但對他們感恩的心是很深的,感恩他們在輪回中對我們養育的辛勞,但爲了幫助他們究竟離苦得樂,我們身體要暫時離開他們,但心並沒有舍棄他們。
學員/問:那這算是形式上或內心上的遠離?
堪布/答:是形式上的。
學員/問:如果做不到呢?我的意思是對方根本就會阻撓你遠離他呢?
堪布/答:形式上做不到還是要盡量遠離。
學員/問:這種做法是屬于小乘還是大乘範圍?
堪布/答:第五頌遠離惡友的作法是屬于大乘的,因爲在心上依然沒有放棄,只是行爲上暫時遠離而已,所以是大乘範圍。
學員/問:所謂「惡友」的定義是什麼?在道業上是對你好或對你不好的人?
堪布/答:凡是觀念懸癡,常做和佛法不相應的事的人便是惡友,他雖可能因貪欲對你特別好,但不管他對我們好不好,在他心中,他就是不能相信真正的好事,不肯做真正的好事,這種人在我們沒有辦法讓他改變時,我們要暫時遠離他,以免自己被他影響,我們遠離他時,我們是心存善意的,因爲我們目前沒有能力面對他的無知或挑撥,所以我們願意幫他的心沒有遠離,但行爲上,不得不放棄他。
學員/問:這樣做,如果造成對方瞋心大作呢?
堪布/答:爲了他好,我們更應暫時離開他,否則會更不好,因爲這樣一來他對我們的貪瞋癡會越來越嚴重。
學員/問:這樣做會不會因此和他産生重大的違緣呢?也就是說在未來世,他是否會對我們在修道上産生很大的障礙?
堪布/答:如果繼續在一起,才會産生更大的障礙,反之,斷然離開,你只是行爲上地舍離,心態上並沒有放棄他,而他由于無明産生對你的瞋惱,純是他個人的問題,並沒有能力障礙你。
學員/問:師父的意思是說你離開他是爲了修行,即使他起了瞋恨心也沒關系,好比釋尊當時離開妻兒時,我相信他的妻兒亦很生氣,但當釋尊成道後,又回來渡他們就成了好事了,所以是否能如此說:就是當你修行過程中,盡量將修行功德回向給對方,這就是一種正面的行爲呢?
堪布/答:對!好比我們若修行得好,很多衆生或其它教派也會嫉妒,但這種嫉妒對我們不會産生障礙,因爲那只是他們自己的業力嘛!所以諸如以上這些問題,你們可以做更多的思考,慢慢體驗這些道理,把佛法溶入生活中,才有幫助。
學員/問:今天講的幾個偈頌都有這個問題-譬如說人家對你不好、或說你壞話時,雖然佛陀教我們要發心救護他,以自他交換或七因果思惟修法,慈悲他、不起瞋恨心,但若站在對方立場來講,對方造了很大的罪業,你只是慈悲他,讓他得逞而不糾正他,讓他繼續造惡業這樣做好嗎?
堪布/答:有能力的話糾正他,但這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如果沒有能力,那麼改變自己比較好!因爲各人業力不同,要改變別人,要用各種善巧方法,但若因緣不合的話,不管你怎麼做,也是不可能完全改變的,所以只能盡量做,願心不要舍棄就可以啦。
學員/問﹕請教堪布,顯宗淨土法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的殊勝皈依內涵,和密宗不共皈依的內涵是否無二無別?
堪布/答:不是!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你講的淨土宗「發菩提心,一心不亂念阿彌陀佛」的皈依內涵,主要是以信心方法建立的法門,而密宗所謂的不共皈依,是剛才所說脈、風、明點,即法、報、化叁身根源處的究竟皈依,但因這些不共的內涵,是我們不容易理解的,即使我把它詳細的內容告訴你,你會理解嗎?不會!所以它的善巧就是經由外面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佛寶,教育我們認識自己的智慧的法寶,並依靠如法修行的僧團,漸次引導我們理解皈依的義趣,最後把叁寶殊勝的功德聚合爲上師的德能,好比你們將一切佛寶聚合爲阿彌陀佛,虔誠祈禱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直到一心不亂的作法,在密宗裏就以祈禱根本上師取代了,這在單純的信心法上,二者是相同的,但祈請對境則不同,因爲在曆史上,釋迦牟尼佛的年代是有記載的,我們可以了解祂,但阿彌陀佛曆史上沒有記載,這位遙遠古老的佛,我們無從了解,而根本上師是活生生的人,他的恩德超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展現了叁寶具體的形象,就如放大鏡能聚太陽光將紙燃燒一般,上師以具足佛、法、僧叁寶的德能與智慧,調伏了我們心的貪、瞋、癡,燃燒掉叁毒的煩惱,淨化了我們,所以我們以最虔誠的心,祈請根本上師加持便成爲密教皈依的不共內涵了,不過,這樣一位代表叁寶加持力的根本上師應具備的條件,我們在前講已詳細探討過,唯有正確合格的上師才是值得皈依、祈禱的,這也是智慧的抉擇,並不是我們特別在贊揚密宗的皈依,此外,淨土法門的信心成就法是深信與理信的結合,也就是我們單純的心,清淨地相信阿彌陀佛會保護並成就我們,因此以虔誠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但由于我們的心已不如從前人那麼單純了,這個時代也不像從前那麼甯靜,所以當我們碰到衆多不順的違緣時,憂郁的心態就會出現,我見過很多老菩薩,念了好多的「阿彌陀佛」,心還是不清淨安定,所以沒有理解佛法而僅靠單純的信心,在這個時代,要出現像昔日那種借著對狗牙的信心也能成就的故事就很困難,因此你的心如果單純,虔誠的信心的確就可以令你成佛,不管信靠的對象是什麼,像佛陀眼中所見-這世間沒有一個不是清淨相,因此,對佛而言,依靠什麼都一樣,即使是我們認爲世間最不好的事物,在佛眼中仍是清淨無瑕的,所以無分別的清淨心是最難得的。方才所提的加持,就是通常所說成就的來源,但這也是直指我們的心態,來源來自我們的心,成就也由自心成就,剛才所說的「證」亦是要我們的心去體認的,所以修證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天天進步,智慧就日日在增長,但永遠要記得,我們凡夫所能理解的就只是這一點點,所以不要産生傲慢心。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