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吉美林巴的高徒),在一次朝圣之旅时,行经藏中雅鲁一处无人的荒野,多足千仁波切病得很严重,身体非常虚弱,也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在即将死去前,吉美嘉围纽固非常伤心,他想:「这位圣人即将死在这没有其它人看得到或听得到的地方了!」但,多足千仁波切说:「我很高兴没有把这暇满难得的人身浪费掉,能利用这个肉体上的痛苦来修心,体验这一切苦难是来自前世的苦因积聚而成,能藉由这难苦的经验体会轮回的苦,这是我多生累劫积聚功德和净化业障所产生的福报。」他的内心此时充满极大的喜悦,他精神上的快乐没有因肉体之苦而减少,他把他的心声告诉师弟,他的师弟这才欢喜地转念,高兴上师能在这种情形下修持佛陀的教法,并由衷敬佩这位真正的修行成就者!可见,修行人在肉体和外在苦难加于身上时,精神上完全可以不受干扰,所以我们应对佛法这深刻的修心法要,细细地去了解并修持,培养正确的观念,训练自己的心,这才是行菩萨道的佛子;以上所说也是「入菩萨行」里讲的,三种痛苦的忍辱行。
第十九颂 转富饶为道用
众生恭顶遍荣誉 并得多闻天王财
然知世妙无自性 无有骄慢佛子行
由于我们前世种了善因而累积了一些福德资粮,所以今世生在高贵的种性,相貌端严、六根聪利,在当地有好名声,人人尊敬,或者钱财众多,在人间享用的财宝无边,好比财神的儿子…等等,这些世间的好事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们有如草上的露珠,太阳一照就干了,尤其在这充满变量、极不稳定的时代,虽然我们都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智能,但无论成就的是好事或坏事,它们来去的速度都很快,极不稳定,非常无常;譬如现今有些非常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在当高官、做领袖时,人人赞叹,个个逢迎,但,他一旦下台就没人理了,财富、名望一剎那都化为乌有,就在短短几年内情况都改变了,可见这些短暂的虚荣,就像水泡般地不实,我们实在找不到对它们贪欲的理由!当无常示现时,人们就不会再傲慢了,所以修行人面对这些无自性、短暂不实的荣耀时,内心是毫不在乎的,绝对不会有慢心存在的,我们应多多加于学习-当我们受到赞美时,心态要保持谦虚,这样就可以使前生累积的福报不令消失。
要知道,本来名誉和财富对我们并没有什么伤害,你不要认为做菩萨一定要苦修,一定是没有什么钱财和名誉的,有名、有钱一样可以成就,修行在内不在外,能保持心态清净不染才是最要紧的!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一旦有了外在的荣誉,例如别人赞美你知识丰富、才能高超时,我们内心就会对这些观感执着并增长,觉得自己真的很高,长期被尊敬赞叹惯了,就信以为真地认真起来-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都应该跪在我下面尊敬我!好比你有个很高的头衔,令许多人羡慕崇拜,你就会在这个头衔上执着它的好,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要知道,它只是个名字而已,不管别人如何赞美它,我们仍是人,还有贪、瞋、痴存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以上是第十九颂的修心要领,这些道理听起来很容易懂,但做起来就非常不简单,现在我们既然学到这些殊胜的教授,就应该尽量地去做,做的时候,如果观念有不同或不清楚的地方,就提出来讨论;今天讲到这里,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
学员/问:第十颂说我们要视众生如过去的父母,发起菩提心来帮助他们成佛;但前面第二颂却说,亲方对我们有贪心,敌方对我们有瞋心,这些都对我们有不好的影响,这两颂有没有冲突呢?如何不令它们冲突?
堪布/答:第二颂是说,修行者长久住在家中会对家人产生贪着心,对敌人也会产生瞋恨心,刚进入修行的人要暂时远离这些地方,避免长期共处下让自己无法解脱,当我们自己无法解脱时,当然就没能力帮助他们,为了未来有能力帮助他们,暂时离开他们去修行,这种心态是没错的,否则就没有能力帮他们了,这是指身体暂时远离他们的方便法;而第十颂是就心态而言,我们现在跟亲人在一起,无法究竟给他们快乐或修行上的帮助,但对他们感恩的心是很深的,感恩他们在轮回中对我们养育的辛劳,但为了帮助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我们身体要暂时离开他们,但心并没有舍弃他们。
学员/问:那这算是形式上或内心上的远离?
堪布/答:是形式上的。
学员/问:如果做不到呢?我的意思是对方根本就会阻挠你远离他呢?
堪布/答:形式上做不到还是要尽量远离。
学员/问:这种做法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范围?
堪布/答:第五颂远离恶友的作法是属于大乘的,因为在心上依然没有放弃,只是行为上暂时远离而已,所以是大乘范围。
学员/问:所谓「恶友」的定义是什么?在道业上是对你好或对你不好的人?
堪布/答:凡是观念悬痴,常做和佛法不相应的事的人便是恶友,他虽可能因贪欲对你特别好,但不管他对我们好不好,在他心中,他就是不能相信真正的好事,不肯做真正的好事,这种人在我们没有办法让他改变时,我们要暂时远离他,以免自己被他影响,我们远离他时,我们是心存善意的,因为我们目前没有能力面对他的无知或挑拨,所以我们愿意帮他的心没有远离,但行为上,不得不放弃他。
学员/问:这样做,如果造成对方瞋心大作呢?
堪布/答:为了他好,我们更应暂时离开他,否则会更不好,因为这样一来他对我们的贪瞋痴会越来越严重。
学员/问:这样做会不会因此和他产生重大的违缘呢?也就是说在未来世,他是否会对我们在修道上产生很大的障碍?
堪布/答:如果继续在一起,才会产生更大的障碍,反之,断然离开,你只是行为上地舍离,心态上并没有放弃他,而他由于无明产生对你的瞋恼,纯是他个人的问题,并没有能力障碍你。
学员/问:师父的意思是说你离开他是为了修行,即使他起了瞋恨心也没关系,好比释尊当时离开妻儿时,我相信他的妻儿亦很生气,但当释尊成道后,又回来渡他们就成了好事了,所以是否能如此说:就是当你修行过程中,尽量将修行功德回向给对方,这就是一种正面的行为呢?
堪布/答:对!好比我们若修行得好,很多众生或其它教派也会嫉妒,但这种嫉妒对我们不会产生障碍,因为那只是他们自己的业力嘛!所以诸如以上这些问题,你们可以做更多的思考,慢慢体验这些道理,把佛法溶入生活中,才有帮助。
学员/问:今天讲的几个偈颂都有这个问题-譬如说人家对你不好、或说你坏话时,虽然佛陀教我们要发心救护他,以自他交换或七因果思惟修法,慈悲他、不起瞋恨心,但若站在对方立场来讲,对方造了很大的罪业,你只是慈悲他,让他得逞而不纠正他,让他继续造恶业这样做好吗?
堪布/答:有能力的话纠正他,但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如果没有能力,那么改变自己比较好!因为各人业力不同,要改变别人,要用各种善巧方法,但若因缘不合的话,不管你怎么做,也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所以只能尽量做,愿心不要舍弃就可以啦。
学员/问﹕请教堪布,显宗净土法门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的殊胜皈依内涵,和密宗不共皈依的内涵是否无二无别?
堪布/答:不是!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你讲的净土宗「发菩提心,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的皈依内涵,主要是以信心方法建立的法门,而密宗所谓的不共皈依,是刚才所说脉、风、明点,即法、报、化三身根源处的究竟皈依,但因这些不共的内涵,是我们不容易理解的,即使我把它详细的内容告诉你,你会理解吗?不会!所以它的善巧就是经由外面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佛宝,教育我们认识自己的智慧的法宝,并依靠如法修行的僧团,渐次引导我们理解皈依的义趣,最后把三宝殊胜的功德聚合为上师的德能,好比你们将一切佛宝聚合为阿弥陀佛,虔诚祈祷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直到一心不乱的作法,在密宗里就以祈祷根本上师取代了,这在单纯的信心法上,二者是相同的,但祈请对境则不同,因为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的年代是有记载的,我们可以了解祂,但阿弥陀佛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位遥远古老的佛,我们无从了解,而根本上师是活生生的人,他的恩德超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展现了三宝具体的形象,就如放大镜能聚太阳光将纸燃烧一般,上师以具足佛、法、僧三宝的德能与智慧,调伏了我们心的贪、瞋、痴,燃烧掉三毒的烦恼,净化了我们,所以我们以最虔诚的心,祈请根本上师加持便成为密教皈依的不共内涵了,不过,这样一位代表三宝加持力的根本上师应具备的条件,我们在前讲已详细探讨过,唯有正确合格的上师才是值得皈依、祈祷的,这也是智慧的抉择,并不是我们特别在赞扬密宗的皈依,此外,净土法门的信心成就法是深信与理信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单纯的心,清净地相信阿弥陀佛会保护并成就我们,因此以虔诚心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但由于我们的心已不如从前人那么单纯了,这个时代也不像从前那么宁静,所以当我们碰到众多不顺的违缘时,忧郁的心态就会出现,我见过很多老菩萨,念了好多的「阿弥陀佛」,心还是不清净安定,所以没有理解佛法而仅靠单纯的信心,在这个时代,要出现像昔日那种借着对狗牙的信心也能成就的故事就很困难,因此你的心如果单纯,虔诚的信心的确就可以令你成佛,不管信靠的对象是什么,像佛陀眼中所见-这世间没有一个不是清净相,因此,对佛而言,依靠什么都一样,即使是我们认为世间最不好的事物,在佛眼中仍是清净无瑕的,所以无分别的清净心是最难得的。方才所提的加持,就是通常所说成就的来源,但这也是直指我们的心态,来源来自我们的心,成就也由自心成就,刚才所说的「证」亦是要我们的心去体认的,所以修证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天天进步,智慧就日日在增长,但永远要记得,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就只是这一点点,所以不要产生傲慢心。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