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吾之财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思身财三世善 于他回向佛子行
若有人为了贪欲而想夺取我们的钱财,无论他是亲自下手、或是指使别人做、或以勒索、抢劫我们的东西、砍杀我们的生命,身为入菩萨行的佛子,不但不应还手,也不可以心生瞋恨,反而要以慈悲或利益他的心态帮助他,并修功德回向给他。
然而,以上说法对仍是凡夫的我们而言,的确是很难做到的,它好像只是一个做不到的口号罢了;别人抢夺、伤害我们,我们如何能对他们慈悲并回向功德给他们呢?这是相当困难的!在小乘法中,比较没有这样的逻辑或教育,所以他们大部分是避开这些违缘,而大乘佛教的教育里,就有许多善巧的思惟来面对这些困境,尤其是密乘里,更有很多转违缘为修行助伴的善巧方便,使它们不会伤害到我们,因为我们即使在此时发出瞋恨心也没有用啊!他已经做完这件事了嘛!所以我们能转念回向功德给他,是对过去我们加在他身上的罪过,做最好的响应的方法,是我们应该欢喜修习的行为。
第十三颂 转痛苦为道用
自己非作微罪过 他人已砍吾之头
然以悲心他众罪 代受其罪佛子行
此颂表达了身为菩萨的行者,在自己虽有过失、缺点,但对他人并没有做过任何伤害的行为时,他人反而对我们产生瞋恨心来伤害我们,例如砍断我们的手、脚或割下我们的头颈,或者打、骂我们…,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是要忍耐不还手,因为他做了这种重大的恶业,将累积可怕的恶果,他日承受起来,将比我们现在所受的苦还要胜过好几倍,所以反而能发慈悲心,转违缘为修忍辱的机会,运用这个机缘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时我们的慈悲与智慧必能同时增长,而肉体上的痛苦也会因为这种善巧的思惟内涵(想到这是我们前世杀生而来的果报…等等多角度修心法),使原本瞋恨报复的心减弱并消除,许多经典中的记载,和高僧们所讲的事例,多半是同样的意思。
第十四颂 转毁誉为道用
何者于我各种语 诋毁传遍三千界
然以悲他不忍责 复赞其德佛子行
有些众生暗中讲我们的缺点、坏话,无论是少数人或多数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我们都要忍耐,因为众生都有嫉妒心,我们虽然没有伤害他,但,当我们做得比较好、或者比他好的时候,他心里就会不舒服,于是便会想办法要找我们的缺点,讲东讲西的,所以此时我们应该思惟:这不是他故意要犯的行为,而是他内在的嫉妒心使然,为了满足他,我们反而要想如何才能令他的心更愉悦,要往这方面想,当然这必需对他更慈悲、发掘他更多的优点,包括他的学识及慈悲心等,广为世人宣传,让大家更了解他的长处,我们这么做是真正存着利他的心态,这就是菩萨的修行,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想到这点忍辱我们都能做好时,我们的傲慢心自然就没有了,反之,如果我们不常想起这些话,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优点很多、帮助了很多众生,慢心就会自然而然跟着增长,「入菩萨行」中说:「别人赞叹你、尊敬你,是没有任何善功德的,也无法累积任何善业力!」所以当别人毁谤你时,不要因此伤心,要善巧地作以上的思惟。
我们不是常见到一些比丘不要信众顶礼吗?他们说:「这样做会使自己的福报消失!」同时,他们也不要信众因恭敬他,而把他的照片放在坛城上来拜,他们认为-如果福报不够的话,这样做反而会令他们消福;这是和世间法不同的地方,世俗中,一般人认为把自己的照片供得高高的,是值得高兴的事,觉得很了不起,然而修行人的着眼点就不是这样了;以上是讲「受到暗中毁谤的修心要诀。」下一颂则说-别人若在公开场合,当众控告我们时,我们也应该懂得将它转为道用。
第十五颂 转讥讽为道用
众人聚中有些人 揭发罪恶说粗语
于他仍作益友想 恭敬顶礼佛子行
有人在众人聚会时,公开说出我们的缺点,诸如修行不好,或处事不如法,或很粗鲁地挖苦我们、恶言相向等等,我们都不可反驳他,反而要感恩他,把他视为善知识般地珍惜。
「入菩萨行」中说:「有人毁谤你的同时,也有人在赞叹你,所以有什么值得你伤心或高兴的呢?对于这些言语,我们不要执着。」因为赞叹或毁谤都不会真的使你变得更好或更坏啊!那只是声音而已,它不会干扰或伤害我们的,只有执着这个声音时,我们自己才会伤到自己;阿底峡尊者也说:「最好的老师就是能指出我们缺点的人,修行最好的秘诀-是我们的缺点刚好就是被人指出的错误。这些人指出的心魔、病根及十恶冤敌,不正是我们要对治的功课吗?」所以对修行人来说,绝对要感恩为我们指出毛病的善友,不应发瞋恨心,要慈悲温和的响应他们才是。
第十六颂 转恩将仇报为道用
我护他人如己子 彼则视我如怨敌
然如病儿之母亲 尤其慈爱佛子行
在世间法或佛法上,我们若对某人非常好,好到有如独生爱子般,但他反而对我们不好,恩将仇报,例如他们身、口、意三业对待我们有如敌人一般,身打我们、口骗我们、心有瞋恨,非常不友善,这时我们仍应以慈悲温和来回应他,不应瞋恨他!为什么呢?比如说,有个母亲生下了几个小孩,其中一个精神不正常,或中邪了,这母亲养他多年,对他百般爱护,但发病的孩子有时会打骂母亲,但做母亲的决不会因此而对他产生瞋恨心,母亲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有病,才会对我这样!」并不怪他,这时她会非常慈悲地希望孩子的病赶快好起来,不会恨他,这就是菩萨的行为和修心功课。
从这点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教中所说的佛菩萨和世间神明对众生的慈悲心是不同的,无论我们对佛菩萨恭不恭敬,祂绝对不会恨我们,或加害于我们,但世间神祗就不是如此了,我们若因有事求神保佑,供奉了世间神鬼,他们因为没有肉体的质障,所以有比我们强一些的能力帮助我们,但如果我们没有长期对祂好,祂就会不满意而不再保佑我们了,甚至反过来伤害我们,如果万一鬼神反过来伤害我们,那我们就麻烦了,而佛菩萨就不是这样,不管我们是否对祂尊敬,祂们都不会伤害我们!
第十七颂 转侮辱为道用
与我平等或下者 以增上慢作侮辱
观彼犹如善知识 恒常顶戴佛子行
这是就世间法上的比较而言,有人无论种性、长相或智慧、能力等等,如果都和我们差不多,或比我们低下的人,但他却自认为高明而轻慢、侮辱我们时,我们也不应该对他瞋恼,应视他如上师般,以身、口、意三业都十分恭敬的作法,把他放在我们的头顶上,这才是菩萨修心的行为。
古印度社会阶级十分明显,种姓高低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所以如果福报不足,生在身分低贱的族群,那想做什么事就都没有资格了,但,其实所谓的「贵族」也只是人们的一种执着而已,大家都是人,有没有智慧、福报都来自前世所修的因,不是看种性,所以现代已不分种性高贵与否了!在当时阶级社会里,那些与我们种性相等,或稍为低下的人,如果随意侮辱我们,我们就会很不服气,就世间法而言,我们仍有分别心,会对种性比我们高贵、知识、长相比我们好的人尊敬些,因为我们认为他比我们高嘛!但如果比我们不漂亮的人,讲我们长得难看时,我们就会认为-「他比我还难看,还说我长得难看!」不服气嘛!这边就是指这些条件不如我们的人,无论世间钱财或外表不见得比我们好的人,加给我们侮辱时,我们要能转念,恭敬顶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阿底峡尊者说:『「我」是所有恶的来源,世上最坏的就是「我」,「我执」是恶业的起源,反之,众生是对境,是善的来源,能向众生发善心、施善行,是一切快乐的根本。』所以无论众生对我们怎样,我们都不应该反驳、瞋恨,要对他们的侮辱转为修心的方法,这是菩萨所应行的!
第十八颂 转衰微为道用
贪穷常受别人欺 虽得重病魔又害
众生诸苦取自身 大无畏屈佛子行
当我们一夕之间由富有变成穷困,损失了所有的钱财,或被小偷、强盗偷走或抢光了,或者生意失败破产了,再加上更不幸的是-我们又生病,罹患了好比麻疯病或癌症之类的重病,贫病交迫,痛苦无比的时候,如果还要忍受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毁谤、虐待等等苦难,集所有不善的业力、苦果于一身时,我们应该如何修心呢?这时我们应该这样子思惟:「这些痛苦的因-都是来自前世所造的诸多恶业积聚而成的,有许多跟我们一样痛苦缠身的众生,也是如此这般地正自食恶果着!」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认识到真正的痛苦,对所有的恶因苦果产生出离心,对别人故意加害的言行全盘接受,不再发生瞋恨心,把所有侮辱、伤害转为道用,感恩他们让我们知苦、离苦。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时,就告诉我们:「要知道痛苦!」所谓「无苦不出离」,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苦难缠身时,才会寻求宗教的解脱法门,例如有人是感情上的折磨,有人是生意、钱财方面的问题,有人是生病,医生束手无策了才找上佛法,其实,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但我们没办法发觉,只有这严重苦难现前时,才会使我们正视其事,寻求解脱苦海的依靠,当逆境现象来临时,我们正确的思惟,深信这一切都是前世累积的果报,然后正面接受它,仁慈地响应它!
在「心灵神医」这本书中,提到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转肉体的痛苦为修行法要的故事:所谓「足千」就是大成就者的意思,因为这位成就者在西藏地区示现了很多神通,故称他为「多足千」。由于藏区是交通不便、时有天灾、地广人稀的地方,除了中部格鲁巴的三大寺是很大的寺庙之外,像宁玛巴所属的寺院都比较小,所以哪里有修行成就的高僧很不容易知道,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就以他的神通力让藏地免于旱灾、战争等诸多灾难闻名,他和他的学生兼师弟吉美嘎雅纽吉(他们同…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