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
堪布 久美多杰讲授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以大乘佛法修行者为对象,说明身为一位佛子该如何行持且必须尽力去做的论述,当然,佛子所要修行的行持有如大海一般地广阔,但总归纳起来不外六度,然而六度要如何落实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与行为中呢
在本论里,图美桑波尊者就这些菩萨行的纲领为我们一一解说;在次序上来说,先是题义、礼供、誓愿等,这些我们都讲过了,现在我们已进入论义,论义分前行、正行及结行。前行七个次第及正行三士道的中、下士道我们也都介绍过了,今天讲正行的上士道,这是比较上乘难行之道,是菩萨行主要的内容,它分为三个次第-发菩提心、修两种菩提心及学习菩萨行。
上士道
第十颂 一、发菩提心
无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此颂表达了发心的原因及内涵,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无始以来那些多生多劫照顾及慈爱我们的父母,到现在都仍然沉沦在轮回苦海中受苦!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尤其在三恶道中的痛苦,是更令人无法忍受的,这些众多的慈母仍在受苦时,如果我们放弃他们、不管他们,反而为个人的利益,对三善道的快乐及声闻、缘觉的解脱道贪着,这是菩萨所不齿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当年慈爱我们的父母报恩,学习以前诸佛菩萨那样发起大慈大悲的心,让他们个个都能得到佛果,永离苦海,这就是菩萨应修发菩提心的原因。
仁波切每回上课必然谈到发菩提心的内涵,不间断地讲,这是为什么呢?你是不是佛教徒,以皈依与否来区分;你有没有进入大乘,以是否发了菩提心来区别,在大乘显密二教的修行里,最不可或缺的前行就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反复地讲发菩提心这件事,但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习惯自私自利的心态,一下子要自然发起菩提心是很困难的,所以刚开始都是带着勉强或利益自己的动机而发心的,然而如果我们天天听、天天讲,时时串习这件事,自然修习起来就会慢慢变成习惯了,因为我们心的本质就是菩提心!菩提的藏语是「江秋」,「江」的本意是一切过失都已经净除了,「秋」的意思是一切善的功德都已经得到,这是我们心的本质!我们常修习发起这个心,当它变得非常自然时,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获得胜义菩提心」了。
菩提心的内涵,在弥勒菩萨所讲的「现观庄严论」中说,它必须具有令一切众生离开苦及苦因、得到乐及乐因的两个条件,与一般所谓的慈悲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慈悲心的内涵不具足上述圆满的两个内涵,唯具除苦及苦因,而得乐及乐因的大慈大悲心,才叫菩提心,这是要区分清楚的,否则对自己发心的内涵就不完全明白,对他人解释时,也不能很清楚说明它的殊胜处。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二种,我们现在所学所发的是世俗菩提心,还未进入胜义菩提心部份,因为胜义菩提心是在我们了知心性、证得心的本质后,才有办法发起的!世俗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各教派在观点上有些不同,这是因为无著菩萨与龙树菩萨在这二者的见解上,有不同的解释之故。我们大部分以龙树菩萨的观点为主,这观点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比方你要去某处,先在心中产生要去的心态即是愿菩提心;真正已在路上时,无论坐车或行走,当下那个就是行菩提心。」这是最简单也比较容易记的区别方式。
愿菩提心我们随时都可以发起,要时时记住所发的愿心,但行菩提心就要看我们的功夫了,因为我们是凡夫的发心,仍然像个尚未被完全治好的病人,还要靠别人多多提携,否则就会退失道心,所以更要善巧的来做,但心态上是一点都不能退转的,随时随地都要发这个愿菩提心。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入菩萨行」在第一品里,就专讲修菩提心的功德及利益,它比喻说:-假若菩提心的功德看得见的话,那连虚空也装不下!又说:「生死狱中因,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佛子也可以说是佛的接班人了,变成佛子时,世间一般的凡人、圣人乃至天人,见了我们都会起大恭敬心,而我们也的确值得让他们来顶礼,因为我们内心中有非常尊贵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就是那么伟大!菩提心究竟的果报,是获得法身利益自己,获得色身利益他人。为了得到色身,我们以善巧方便修习世俗菩提心,为了得到法身,我们以智慧成就胜义菩提心,慈悲与智慧,或说善巧与智慧,福、慧两者都要具备才能得到佛果。实际上,我们在世上谋生,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心的-无论是在教育上或工作上,没有一个不是为了自己,从小到大我们每一个想法都是受「为自己而努力」的教育,很少是为利益所有众生的善心而努力的,所以发菩提心就好像口号一般,很难去做到,但,各位要知道-唯有发起菩提心,并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佛!那我们要如何才能真正发起这个殊胜的菩提心呢?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磨炼自己;这儿介绍两种学习方法:(1)培养利益众生的心态(2)誓愿成佛的心态;关于利益众生的心态,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与寂天菩萨所说的有些不同,阿底峡尊者是以因果七要义的方式来利益众生,减少自私自利行为,我简单说明一下:
(一)要认一切众生为母:为什么呢?就理论上说,佛教徒相信有三世-今生、前世及来世,也相信因果,当我们结束前世的存在来此世受生时,除了地狱与无色界的众生是自然化生,不需要母亲以外,其余的众生都需要有母亲才能得到生命,而我们又有数不清的前世,赖无数次的受生才有躯体,所以必有数不清的母亲,而且这个母亲也必定是有生命的众生才能生我们,由此推知,凡有生命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所以对这数不清的众生,我们应认他们为我们的母亲。
(二)要知恩:要知道这些如母的众生,当她们做我们的母亲时,对我们的恩德:她们辛勤养育、亲切照顾,给我们最好吃的、最好穿的,以最好的行为对待我们,在我们刚生下来还不知是否能存活时,母亲就毫无条件的全力养育我们,在座的各位女士都当过母亲,知道自己是怎么疼爱小孩的,大家有经验,就应更能了解这一点,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仍需多教一些,因为在这个浊世里,众生愈来愈不知道母恩,把妈妈的恩德忘得一乾二净,不知道母亲曾为我们付出多少,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的缺失,使大家以自私自利的心态对待人、事、物,相反的,在比较落后的地方,母亲并无法完善的照顾小孩,但小孩对母亲的感情却非常重、非常好、非常尊敬,不像物质较好的地方,母亲用那么好的条件养小孩,但小孩对母亲却不那么认同,常听到有杀父母的事,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多提一下,多讲一些,要知道母亲在生、养我们时,为我们付出的辛勤、亲切与慈爱,永生都不能忘记。
(三)要感恩:在内心发起感恩之心,怎么感恩呢?就世间法来说,母亲老了要养她、安慰她,过世后要纪念!有些人,在父母年老或过世后,不但不怀感恩心,反而想着要怎样怎样才能获得家产,或为了取得家产,表面上假装对他们好,这些心态都是令人失望的。
(四)应发起希望母亲得到快乐的爱心。
(五)应发起愿她们能离开痛苦的慈悲心。
(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些爱心的原动力是因唯有我能做这件事,我愿意负起这个责任,除了我之外还有谁能来帮助他们呢?所以在内心产生殊胜的利他愿心。
(七)发誓成就觉心:为了真正能究竟利他,我发起成佛证悟菩提的觉心!
以上七种思惟发心的要义,是阿底峡尊者对众生开示培养发菩提心的方法。
至于寂天菩萨则在「入菩萨行」中以自他交换的方式,为众生开示发菩提心的方法,但要我们一下子就做到自他交换,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有非常浓厚的自私心,所以培养利他的慈悲心及殊胜的责任心,是修发心时最重要的要义,我们修持任何一种法都应以此内涵为动机,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修学,才会有正确的发展和成就。
接下来说明发心后要修两种菩提心﹕(一)世俗菩提心(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两种:(1)入根本慧时自他交换,即入定时修自他交换,成就此心。(2)后得时将违缘转为道用,即出定后,把所有障碍转为道用,成就此心。
二、修两种菩提心
(一)修世俗菩提心
第十一颂 1、于禅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源欲自路 诸佛成因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真当交换佛子行
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来自何处呢?来自为求自己快乐的自私自利心态,相反的,圆满开悟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全是由希望其它众生能真正离苦得乐,放弃只谋私利的心态而得到的,所以身为一个学习菩萨行的佛子,应对这两者的优点和缺点深入理解,放弃自私的罪过和抉择利他的功德,在内心生起自他交换的思惟,效法佛陀发起究竟利他的菩提心。
在「入菩萨行」中,我们曾说:「轮回中所有的快乐都由利他心而来,所有的痛苦都是自私造成!」怎么会这样呢?为何我们追求自己的快乐,得到的却是痛苦的果呢?这是因为当我们有自私自利的心态时,在行为上,我们就会造作许多恶业,为了自和的贪欲而追求快乐的行为,最后终将成为痛苦的来源,这是恶业累积的果报造成的,所以我们要真正自利-唯有修习自他交换,断除自私自利的恶源,才能像证悟的佛陀永远离苦得乐。
接下是遇违缘转为道用的修习-当我们的修心出定后,如何将许多现实中不吉祥、不顺意的违缘,转为菩提道上的修行方法,下个偈颂是将无所得转为道用,也就是我们如何以无所得的心,对治所贪欲的钱财或人、事、物上的违缘。
2、修后得时转违缘为道用
第十二颂 转无所获为道用
谁以大…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