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

  堪布 久美多傑講授

  

  「佛子行叁十七頌」是以大乘佛法修行者爲對象,說明身爲一位佛子該如何行持且必須盡力去做的論述,當然,佛子所要修行的行持有如大海一般地廣闊,但總歸納起來不外六度,然而六度要如何落實到我們平時的生活與行爲中呢

  在本論裏,圖美桑波尊者就這些菩薩行的綱領爲我們一一解說;在次序上來說,先是題義、禮供、誓願等,這些我們都講過了,現在我們已進入論義,論義分前行、正行及結行。前行七個次第及正行叁士道的中、下士道我們也都介紹過了,今天講正行的上士道,這是比較上乘難行之道,是菩薩行主要的內容,它分爲叁個次第-發菩提心、修兩種菩提心及學習菩薩行。

  

  上士道

  第十頌 一、發菩提心

  無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爲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此頌表達了發心的原因及內涵,先讓我們回憶一下,想想我們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爲無始以來那些多生多劫照顧及慈愛我們的父母,到現在都仍然沈淪在輪回苦海中受苦!他們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尤其在叁惡道中的痛苦,是更令人無法忍受的,這些衆多的慈母仍在受苦時,如果我們放棄他們、不管他們,反而爲個人的利益,對叁善道的快樂及聲聞、緣覺的解脫道貪著,這是菩薩所不齒的,因此,我們應該對這些當年慈愛我們的父母報恩,學習以前諸佛菩薩那樣發起大慈大悲的心,讓他們個個都能得到佛果,永離苦海,這就是菩薩應修發菩提心的原因。

  仁波切每回上課必然談到發菩提心的內涵,不間斷地講,這是爲什麼呢?你是不是佛教徒,以皈依與否來區分;你有沒有進入大乘,以是否發了菩提心來區別,在大乘顯密二教的修行裏,最不可或缺的前行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我們要不斷反複地講發菩提心這件事,但無始以來,我們一直習慣自私自利的心態,一下子要自然發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所以剛開始都是帶著勉強或利益自己的動機而發心的,然而如果我們天天聽、天天講,時時串習這件事,自然修習起來就會慢慢變成習慣了,因爲我們心的本質就是菩提心!菩提的藏語是「江秋」,「江」的本意是一切過失都已經淨除了,「秋」的意思是一切善的功德都已經得到,這是我們心的本質!我們常修習發起這個心,當它變得非常自然時,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獲得勝義菩提心」了。

  菩提心的內涵,在彌勒菩薩所講的「現觀莊嚴論」中說,它必須具有令一切衆生離開苦及苦因、得到樂及樂因的兩個條件,與一般所謂的慈悲心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慈悲心的內涵不具足上述圓滿的兩個內涵,唯具除苦及苦因,而得樂及樂因的大慈大悲心,才叫菩提心,這是要區分清楚的,否則對自己發心的內涵就不完全明白,對他人解釋時,也不能很清楚說明它的殊勝處。菩提心分爲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二種,我們現在所學所發的是世俗菩提心,還未進入勝義菩提心部份,因爲勝義菩提心是在我們了知心性、證得心的本質後,才有辦法發起的!世俗菩提心又分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各教派在觀點上有些不同,這是因爲無著菩薩與龍樹菩薩在這二者的見解上,有不同的解釋之故。我們大部分以龍樹菩薩的觀點爲主,這觀點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比方你要去某處,先在心中産生要去的心態即是願菩提心;真正已在路上時,無論坐車或行走,當下那個就是行菩提心。」這是最簡單也比較容易記的區別方式。

  願菩提心我們隨時都可以發起,要時時記住所發的願心,但行菩提心就要看我們的功夫了,因爲我們是凡夫的發心,仍然像個尚未被完全治好的病人,還要靠別人多多提攜,否則就會退失道心,所以更要善巧的來做,但心態上是一點都不能退轉的,隨時隨地都要發這個願菩提心。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入菩薩行」在第一品裏,就專講修菩提心的功德及利益,它比喻說:-假若菩提心的功德看得見的話,那連虛空也裝不下!又說:「生死獄中因,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佛子也可以說是佛的接班人了,變成佛子時,世間一般的凡人、聖人乃至天人,見了我們都會起大恭敬心,而我們也的確值得讓他們來頂禮,因爲我們內心中有非常尊貴的菩提心,它的功德就是那麼偉大!菩提心究竟的果報,是獲得法身利益自己,獲得色身利益他人。爲了得到色身,我們以善巧方便修習世俗菩提心,爲了得到法身,我們以智慧成就勝義菩提心,慈悲與智慧,或說善巧與智慧,福、慧兩者都要具備才能得到佛果。實際上,我們在世上謀生,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發心的-無論是在教育上或工作上,沒有一個不是爲了自己,從小到大我們每一個想法都是受「爲自己而努力」的教育,很少是爲利益所有衆生的善心而努力的,所以發菩提心就好像口號一般,很難去做到,但,各位要知道-唯有發起菩提心,並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佛!那我們要如何才能真正發起這個殊勝的菩提心呢?我們要不斷地學習、磨煉自己;這兒介紹兩種學習方法:(1)培養利益衆生的心態(2)誓願成佛的心態;關于利益衆生的心態,阿底峽尊者所講的與寂天菩薩所說的有些不同,阿底峽尊者是以因果七要義的方式來利益衆生,減少自私自利行爲,我簡單說明一下:

  (一)要認一切衆生爲母:爲什麼呢?就理論上說,佛教徒相信有叁世-今生、前世及來世,也相信因果,當我們結束前世的存在來此世受生時,除了地獄與無色界的衆生是自然化生,不需要母親以外,其余的衆生都需要有母親才能得到生命,而我們又有數不清的前世,賴無數次的受生才有軀體,所以必有數不清的母親,而且這個母親也必定是有生命的衆生才能生我們,由此推知,凡有生命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所以對這數不清的衆生,我們應認他們爲我們的母親。

  (二)要知恩:要知道這些如母的衆生,當她們做我們的母親時,對我們的恩德:她們辛勤養育、親切照顧,給我們最好吃的、最好穿的,以最好的行爲對待我們,在我們剛生下來還不知是否能存活時,母親就毫無條件的全力養育我們,在座的各位女士都當過母親,知道自己是怎麼疼愛小孩的,大家有經驗,就應更能了解這一點,但是,在這方面,我們仍需多教一些,因爲在這個濁世裏,衆生愈來愈不知道母恩,把媽媽的恩德忘得一乾二淨,不知道母親曾爲我們付出多少,這些都是現代教育的缺失,使大家以自私自利的心態對待人、事、物,相反的,在比較落後的地方,母親並無法完善的照顧小孩,但小孩對母親的感情卻非常重、非常好、非常尊敬,不像物質較好的地方,母親用那麼好的條件養小孩,但小孩對母親卻不那麼認同,常聽到有殺父母的事,所以這方面,我們要多提一下,多講一些,要知道母親在生、養我們時,爲我們付出的辛勤、親切與慈愛,永生都不能忘記。

  (叁)要感恩:在內心發起感恩之心,怎麼感恩呢?就世間法來說,母親老了要養她、安慰她,過世後要紀念!有些人,在父母年老或過世後,不但不懷感恩心,反而想著要怎樣怎樣才能獲得家産,或爲了取得家産,表面上假裝對他們好,這些心態都是令人失望的。

  (四)應發起希望母親得到快樂的愛心。

  (五)應發起願她們能離開痛苦的慈悲心。

  (六)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些愛心的原動力是因唯有我能做這件事,我願意負起這個責任,除了我之外還有誰能來幫助他們呢?所以在內心産生殊勝的利他願心。

  (七)發誓成就覺心:爲了真正能究竟利他,我發起成佛證悟菩提的覺心!

  以上七種思惟發心的要義,是阿底峽尊者對衆生開示培養發菩提心的方法。

   至于寂天菩薩則在「入菩薩行」中以自他交換的方式,爲衆生開示發菩提心的方法,但要我們一下子就做到自他交換,是比較困難的,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有非常濃厚的自私心,所以培養利他的慈悲心及殊勝的責任心,是修發心時最重要的要義,我們修持任何一種法都應以此內涵爲動機,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來修學,才會有正確的發展和成就。

  接下來說明發心後要修兩種菩提心﹕(一)世俗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爲兩種:(1)入根本慧時自他交換,即入定時修自他交換,成就此心。(2)後得時將違緣轉爲道用,即出定後,把所有障礙轉爲道用,成就此心。

  

  二、修兩種菩提心

  (一)修世俗菩提心

  第十一頌 1、于禅定時修自他交換

  諸苦生源欲自路 諸佛成因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 真當交換佛子行

  

  在輪回中所有的痛苦來自何處呢?來自爲求自己快樂的自私自利心態,相反的,圓滿開悟得到究竟安樂的佛果,又是如何産生的呢?全是由希望其它衆生能真正離苦得樂,放棄只謀私利的心態而得到的,所以身爲一個學習菩薩行的佛子,應對這兩者的優點和缺點深入理解,放棄自私的罪過和抉擇利他的功德,在內心生起自他交換的思惟,效法佛陀發起究竟利他的菩提心。

  在「入菩薩行」中,我們曾說:「輪回中所有的快樂都由利他心而來,所有的痛苦都是自私造成!」怎麼會這樣呢?爲何我們追求自己的快樂,得到的卻是痛苦的果呢?這是因爲當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心態時,在行爲上,我們就會造作許多惡業,爲了自和的貪欲而追求快樂的行爲,最後終將成爲痛苦的來源,這是惡業累積的果報造成的,所以我們要真正自利-唯有修習自他交換,斷除自私自利的惡源,才能像證悟的佛陀永遠離苦得樂。

  接下是遇違緣轉爲道用的修習-當我們的修心出定後,如何將許多現實中不吉祥、不順意的違緣,轉爲菩提道上的修行方法,下個偈頌是將無所得轉爲道用,也就是我們如何以無所得的心,對治所貪欲的錢財或人、事、物上的違緣。

  

  2、修後得時轉違緣爲道用

  第十二頌 轉無所獲爲道用

  誰以大…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