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欲吾之財 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思身財叁世善 于他回向佛子行

  

  若有人爲了貪欲而想奪取我們的錢財,無論他是親自下手、或是指使別人做、或以勒索、搶劫我們的東西、砍殺我們的生命,身爲入菩薩行的佛子,不但不應還手,也不可以心生瞋恨,反而要以慈悲或利益他的心態幫助他,並修功德回向給他。

  然而,以上說法對仍是凡夫的我們而言,的確是很難做到的,它好像只是一個做不到的口號罷了;別人搶奪、傷害我們,我們如何能對他們慈悲並回向功德給他們呢?這是相當困難的!在小乘法中,比較沒有這樣的邏輯或教育,所以他們大部分是避開這些違緣,而大乘佛教的教育裏,就有許多善巧的思惟來面對這些困境,尤其是密乘裏,更有很多轉違緣爲修行助伴的善巧方便,使它們不會傷害到我們,因爲我們即使在此時發出瞋恨心也沒有用啊!他已經做完這件事了嘛!所以我們能轉念回向功德給他,是對過去我們加在他身上的罪過,做最好的響應的方法,是我們應該歡喜修習的行爲。

  

  第十叁頌 轉痛苦爲道用

  自己非作微罪過 他人已砍吾之頭

  然以悲心他衆罪 代受其罪佛子行

  

  此頌表達了身爲菩薩的行者,在自己雖有過失、缺點,但對他人並沒有做過任何傷害的行爲時,他人反而對我們産生瞋恨心來傷害我們,例如砍斷我們的手、腳或割下我們的頭頸,或者打、罵我們…,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還是要忍耐不還手,因爲他做了這種重大的惡業,將累積可怕的惡果,他日承受起來,將比我們現在所受的苦還要勝過好幾倍,所以反而能發慈悲心,轉違緣爲修忍辱的機會,運用這個機緣成就我們的道業,這時我們的慈悲與智慧必能同時增長,而肉體上的痛苦也會因爲這種善巧的思惟內涵(想到這是我們前世殺生而來的果報…等等多角度修心法),使原本瞋恨報複的心減弱並消除,許多經典中的記載,和高僧們所講的事例,多半是同樣的意思。

  

  第十四頌 轉毀譽爲道用

  何者于我各種語 诋毀傳遍叁千界

  然以悲他不忍責 複贊其德佛子行

  

  有些衆生暗中講我們的缺點、壞話,無論是少數人或多數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我們都要忍耐,因爲衆生都有嫉妒心,我們雖然沒有傷害他,但,當我們做得比較好、或者比他好的時候,他心裏就會不舒服,于是便會想辦法要找我們的缺點,講東講西的,所以此時我們應該思惟:這不是他故意要犯的行爲,而是他內在的嫉妒心使然,爲了滿足他,我們反而要想如何才能令他的心更愉悅,要往這方面想,當然這必需對他更慈悲、發掘他更多的優點,包括他的學識及慈悲心等,廣爲世人宣傳,讓大家更了解他的長處,我們這麼做是真正存著利他的心態,這就是菩薩的修行,雖然這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想到這點忍辱我們都能做好時,我們的傲慢心自然就沒有了,反之,如果我們不常想起這些話,就以爲自己很了不起、優點很多、幫助了很多衆生,慢心就會自然而然跟著增長,「入菩薩行」中說:「別人贊歎你、尊敬你,是沒有任何善功德的,也無法累積任何善業力!」所以當別人毀謗你時,不要因此傷心,要善巧地作以上的思惟。

  我們不是常見到一些比丘不要信衆頂禮嗎?他們說:「這樣做會使自己的福報消失!」同時,他們也不要信衆因恭敬他,而把他的照片放在壇城上來拜,他們認爲-如果福報不夠的話,這樣做反而會令他們消福;這是和世間法不同的地方,世俗中,一般人認爲把自己的照片供得高高的,是值得高興的事,覺得很了不起,然而修行人的著眼點就不是這樣了;以上是講「受到暗中毀謗的修心要訣。」下一頌則說-別人若在公開場合,當衆控告我們時,我們也應該懂得將它轉爲道用。

  

  第十五頌 轉譏諷爲道用

  衆人聚中有些人 揭發罪惡說粗語

  于他仍作益友想 恭敬頂禮佛子行

  

  有人在衆人聚會時,公開說出我們的缺點,諸如修行不好,或處事不如法,或很粗魯地挖苦我們、惡言相向等等,我們都不可反駁他,反而要感恩他,把他視爲善知識般地珍惜。

  「入菩薩行」中說:「有人毀謗你的同時,也有人在贊歎你,所以有什麼值得你傷心或高興的呢?對于這些言語,我們不要執著。」因爲贊歎或毀謗都不會真的使你變得更好或更壞啊!那只是聲音而已,它不會幹擾或傷害我們的,只有執著這個聲音時,我們自己才會傷到自己;阿底峽尊者也說:「最好的老師就是能指出我們缺點的人,修行最好的秘訣-是我們的缺點剛好就是被人指出的錯誤。這些人指出的心魔、病根及十惡冤敵,不正是我們要對治的功課嗎?」所以對修行人來說,絕對要感恩爲我們指出毛病的善友,不應發瞋恨心,要慈悲溫和的響應他們才是。

  

  第十六頌 轉恩將仇報爲道用

  我護他人如己子 彼則視我如怨敵

  然如病兒之母親 尤其慈愛佛子行

  

  在世間法或佛法上,我們若對某人非常好,好到有如獨生愛子般,但他反而對我們不好,恩將仇報,例如他們身、口、意叁業對待我們有如敵人一般,身打我們、口騙我們、心有瞋恨,非常不友善,這時我們仍應以慈悲溫和來回應他,不應瞋恨他!爲什麼呢?比如說,有個母親生下了幾個小孩,其中一個精神不正常,或中邪了,這母親養他多年,對他百般愛護,但發病的孩子有時會打罵母親,但做母親的決不會因此而對他産生瞋恨心,母親會認爲-「這是因爲他有病,才會對我這樣!」並不怪他,這時她會非常慈悲地希望孩子的病趕快好起來,不會恨他,這就是菩薩的行爲和修心功課。

  從這點上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教中所說的佛菩薩和世間神明對衆生的慈悲心是不同的,無論我們對佛菩薩恭不恭敬,祂絕對不會恨我們,或加害于我們,但世間神祗就不是如此了,我們若因有事求神保佑,供奉了世間神鬼,他們因爲沒有肉體的質障,所以有比我們強一些的能力幫助我們,但如果我們沒有長期對祂好,祂就會不滿意而不再保佑我們了,甚至反過來傷害我們,如果萬一鬼神反過來傷害我們,那我們就麻煩了,而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不管我們是否對祂尊敬,祂們都不會傷害我們!

  

  第十七頌 轉侮辱爲道用

  與我平等或下者 以增上慢作侮辱

  觀彼猶如善知識 恒常頂戴佛子行

   這是就世間法上的比較而言,有人無論種性、長相或智慧、能力等等,如果都和我們差不多,或比我們低下的人,但他卻自認爲高明而輕慢、侮辱我們時,我們也不應該對他瞋惱,應視他如上師般,以身、口、意叁業都十分恭敬的作法,把他放在我們的頭頂上,這才是菩薩修心的行爲。

  古印度社會階級十分明顯,種姓高低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所以如果福報不足,生在身分低賤的族群,那想做什麼事就都沒有資格了,但,其實所謂的「貴族」也只是人們的一種執著而已,大家都是人,有沒有智慧、福報都來自前世所修的因,不是看種性,所以現代已不分種性高貴與否了!在當時階級社會裏,那些與我們種性相等,或稍爲低下的人,如果隨意侮辱我們,我們就會很不服氣,就世間法而言,我們仍有分別心,會對種性比我們高貴、知識、長相比我們好的人尊敬些,因爲我們認爲他比我們高嘛!但如果比我們不漂亮的人,講我們長得難看時,我們就會認爲-「他比我還難看,還說我長得難看!」不服氣嘛!這邊就是指這些條件不如我們的人,無論世間錢財或外表不見得比我們好的人,加給我們侮辱時,我們要能轉念,恭敬頂禮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呢?阿底峽尊者說:『「我」是所有惡的來源,世上最壞的就是「我」,「我執」是惡業的起源,反之,衆生是對境,是善的來源,能向衆生發善心、施善行,是一切快樂的根本。』所以無論衆生對我們怎樣,我們都不應該反駁、瞋恨,要對他們的侮辱轉爲修心的方法,這是菩薩所應行的!

  

  第十八頌 轉衰微爲道用

  貪窮常受別人欺 雖得重病魔又害

  衆生諸苦取自身 大無畏屈佛子行

  

  當我們一夕之間由富有變成窮困,損失了所有的錢財,或被小偷、強盜偷走或搶光了,或者生意失敗破産了,再加上更不幸的是-我們又生病,罹患了好比麻瘋病或癌症之類的重病,貧病交迫,痛苦無比的時候,如果還要忍受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毀謗、虐待等等苦難,集所有不善的業力、苦果于一身時,我們應該如何修心呢?這時我們應該這樣子思惟:「這些痛苦的因-都是來自前世所造的諸多惡業積聚而成的,有許多跟我們一樣痛苦纏身的衆生,也是如此這般地正自食惡果著!」我們利用這個機會認識到真正的痛苦,對所有的惡因苦果産生出離心,對別人故意加害的言行全盤接受,不再發生瞋恨心,把所有侮辱、傷害轉爲道用,感恩他們讓我們知苦、離苦。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輪時,就告訴我們:「要知道痛苦!」所謂「無苦不出離」,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苦難纏身時,才會尋求宗教的解脫法門,例如有人是感情上的折磨,有人是生意、錢財方面的問題,有人是生病,醫生束手無策了才找上佛法,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但我們沒辦法發覺,只有這嚴重苦難現前時,才會使我們正視其事,尋求解脫苦海的依靠,當逆境現象來臨時,我們正確的思惟,深信這一切都是前世累積的果報,然後正面接受它,仁慈地響應它!

  在「心靈神醫」這本書中,提到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轉肉體的痛苦爲修行法要的故事:所謂「足千」就是大成就者的意思,因爲這位成就者在西藏地區示現了很多神通,故稱他爲「多足千」。由于藏區是交通不便、時有天災、地廣人稀的地方,除了中部格魯巴的叁大寺是很大的寺廟之外,像甯瑪巴所屬的寺院都比較小,所以哪裏有修行成就的高僧很不容易知道,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就以他的神通力讓藏地免于旱災、戰爭等諸多災難聞名,他和他的學生兼師弟吉美嘎雅紐吉(他們同…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