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講話時會沒有勇氣,這些都是绮語的果報;以上是「普賢上師言教」中所講的。
接下來是「意」的部分:
(1) 貪心:如果前世我們是貪心的,今世就諸事不順,無法達到心中所要的目的,反之,如果前世沒有貪欲心所造作的惡業,今生就很容易達到自己的願望,所以如果自己今生所求都不如意,不要怪自己沒有努力,那是前世惡因造成的果報。
(2) 瞋恨心:瞋心的果報是今世常有恐懼的心,沒辦法平平安安過生活,這是因爲你前世瞋恨別人的壞念頭帶來的領受等流果,像一些海盜、小偷一生都無法平安過活,就是前世瞋恨心的果報。
(3) 邪見:前世如有邪見,今生就不會遇上佛法或對佛法有很正確的理解,也就是說-不會理解真理,對真理不能理解是邪見的惡業所造成的果報。
以上是十不善業的等流果,接下來說「懷果」。
(叁)懷果:懷果不會成熟在我們身體上,而是成熟在外在的環境上面,例如前世殺生太多的人,會生在很危險的地方,如土地非常狹窄、山很高、路很窄、掉下去必然摔死、沒有平坦安全的住處;如果前世做過偷盜的話,今生受用的環境常有災荒,倘若你是農民,作物收成時就會常遇災難,比如西藏地區會有下冰雹、遇雪災,臺灣地區則有臺風、水患…之類的災害影響收成,或者所種的水果,果實不那麼好吃,不那麼成熟,像印度有些地方的水果,長得大大的,但沒有水分,不好吃,這都是前世偷盜,今生懷果成熟在自家環境條件上;此外,前世偷盜者,今生所居之地常有饑荒,像前幾年北韓那個地方,吃的東西很少就是個例子;前世如做邪淫之事,今世會生在肮髒的地方;騙人打妄語的懷果是居處環境非常不穩定,時時面臨恐懼與不安;兩舌的懷果是所居之地,謀生條件很差,爲了汲水或一點什麼東西,要走大老遠的路或爬過很高的山才能取得,而且到處都是高山,天空只見到一點點,生活在相當困難的地方,例如嘉絨有些地區就是如此,大概我們那地方有些人以前造過兩舌的業吧?至于惡口會生在什麼地方呢?會生在地很不平,石頭很多,顛顛簸簸,到處荊蕀的地方;绮語多者,今生做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會有成就,無論換什麼工作,都不會有結果;貪心的懷果是你所處的環境一直不順,常不斷遇到災害,想換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到了那裏,那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災害出現,一樣不是你想要的環境;至于嗔恨心重的人,今生今世會在令你恐懼的地方,例如常有戰爭或強盜、小偷出沒,像臺灣近來治安不好,人心惶惶,非常恐懼,這就是瞋恨心重者的懷果;最後,邪見的懷果是今生會孤獨無依無靠,沒人關懷。以上是十不善的懷果。
(四)士用果:無論善惡業的造作它都有增長廣大的特性,會由小而大,最後變得很多很多,好比我們種一粒玉米會長出很多很多玉米一樣,同理,倘若你殺生一次,來世你還會殺很多生命,善行也是如此,這種業果叫士用果。
(五)增上果:異熟果和等流果是發生自己身上的果報,稱爲正報,而發生在自己所處外境上的果報,如出生及成長的環境,自己所受用的一切,稱之爲依報,也就是增上果。
以上談的都是十不善的果,同理,十善的果也是以這五種形式呈現的,但在這裏,好的果我們就不多談了,因爲不好的這些現象讓我們想不開、讓我們煩惱,自己要去面對這些不順,或要爲別人解釋因果時,就比較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細節,這樣才能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律,對于惡業,應盡量減少不做,這不是迷信,也不是騙人,而是佛陀教育我們的方法-用因果現象來解釋苦樂的法則,使我們斷惡修善,離苦得樂。
接下來就是中士道的修行內涵了;修中士道的佛子不但想離開叁惡業道的苦,而且對于叁善道短暫的快樂也沒有任何貪欲,急于出離他們的心態。
※中士道
第九頌 不欲世樂求解脫
叁界安樂如露水 一瞬剎那毀滅性
始終無變殊勝者 追求解脫佛子行
凡夫生死往來的世界分爲叁種-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論其中那一界都有它的安樂處,但這些安樂都是短暫的,這種現象在現世我們就看得到,佛陀用草上的露珠來比喻其短暫,因爲太陽一曬草上露珠就幹了,我們在叁界中的快樂正是如此,一剎那就消逝了,所以對它産生貪欲是不值得、不應該的;我們應該希求、且值得希求的,應是如金剛般不壞的究竟安樂,也就是佛果,佛的境界!這是大乘佛教徒的心態-不貪求六道輪回中的快樂,決定出離輪回的苦因(煩惱),尋求究竟的解脫;各位在「入菩薩行」中也聽了許多了,然而要出離輪回,我們就要先知道輪回中的痛苦,才會對輪回有出離心,而煩惱正是痛苦的心。
接下來講上士道;上士道內容分叁部份-發菩提心、修兩種菩提心、學菩薩行。
※上士道
第十頌 一、發菩提心
無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爲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經中說:「天下所有衆生,沒有一個沒做過我們的父母」,從無始以來在輪回中,我們不知生死過多少次,在多劫投胎中,除了地獄或是天道中有些部分是自然化生,不需依靠父母和合而生之外,每一次受生都需要父母生育、養育才能成長,當時我們的父母跟今生的父母一樣,都對我們非常慈愛,這些曾經撫育過、慈愛過我們的父母眷屬,現在都還在輪回的大海裏受苦,如果現在我們只求自己解脫而不管他們,這是一種非常沒有良心的作法,所以一想到他們,我們就必須發起願他們得到永恒快樂的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教殊勝的善巧,能令我們得到最究竟的安樂,但我們眼前能不能如此做呢?必須衡量我們本身的能力,如果目前還做不到,那就不要勉強去做,因爲這樣反而有害,所以應看自己的能力而做,但在心態上,要安住在上述的菩提心之中。
無著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說-「菩提心」要具備兩個內涵:(1)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開所有的痛苦,得到安樂,也就是慈悲心。(2)希望一切衆生得到究竟的快樂,也就是佛果;菩提心又分「願」與「行」菩提心,二者的差別在「入菩薩行」中比喻說:你想去某個地方,起了「想去」這個念頭和心態時,就是「願菩提心」;你邁開腳步開始往那個方向走去,就是「行菩提心」。
怎樣才能令我們比較容易發起菩提心呢?這是很困難的,因爲無始以來我們已習慣自私,一般凡夫都會這樣想:「我連自己都沒辦法渡,要如何渡衆生?這是個大話,就像口號一樣,很不實際!」所以要談發菩提心反而變得很不適合、很勉強的樣子,因爲就凡夫而言,這是比較神話性的理想,其實,我們應該先理解-「我們爲何要發菩提心?」「是不是自渡就可以了?」…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先思考過;剛才說過「一切衆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對父母的慈愛我們應該要知恩、感恩」,以這種心態慢慢擴大到慈悲-讓所有衆生離苦,是悲﹔希望他們得到快樂,是慈;以這兩種利益衆生爲出發點,漸漸就能産生助人利他的興趣,進而想到不應只讓他們得到暫時離苦得樂的幫助,應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的佛果,才是最永恒而有價值的,這不是更好嗎?當我們這樣思惟、知道這個好處,就會樂意去做!發菩提心的方式,必須依照上述的次第,漸進式的學習,心中才會踏實而不氣餒或退轉。
勝義菩提心是成就、了知了以後才會産生的,但世俗菩提心現在就可以做了,因此,我們不要放棄如父母的天下所有衆生,應該好好學習發菩提心的功課。
巴祖仁波切所解釋的十不善業的因果,把今生不順的因做了比較細的說明,這些大家如果都記得,可以跟別人一起分享,這樣別人也比較容易接受,因爲如果只是籠籠統統地說:「這是你的因果!」別人就不太容易了解或接受,若能分析得細一點,對方會比較清楚。
學員/問 剛才講的因果問題中,今生受的果是以前造的因,但前生每個人都有善有惡,今世又做了許多善業及惡業,前生加今生,陸續又累積了不少來世要受的果報,而剛才講的「士用果」,說業會增長好幾百倍,如此一來,我們如何能在其中尋求解脫呢?因爲依前述推論,果報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那我們如何于此當中求得解脫?
堪布/答 業報的確如滾雪球般地愈滾愈大,好比叁惡道中的地獄,衆生在那裏受苦造業,在那個情況下,他們是受苦昏過去、再醒來,又立刻發瞋恨心而互相殘殺,業果是每況愈下,沒有機會解脫的樣子,所以你方才問如何解脫,最慢的情況是-讓它所要受的果成熟完畢就解脫了,但何時可以成熟完畢呢?很難說,因造業不休的緣故,時間將是無比的長,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忏悔,能誠心忏悔某些業力是會消失的,但要百分之百消除還是沒辦法,以修金剛薩埵的四力對治法,多少可以忏除一些,好比這個佛堂有汙垢,我們用掃帚打掃一下,能大致清除它們,但細微的部分,就需要用抹布來擦才會幹淨,所以就忏罪的功德而言,業力是可以消除的,但以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來說,要全部淨除仍是相當困難的,因爲最究竟的忏悔要有空性的體悟,能悟道汙垢才會消失、罪業才能淨除,所以目前我們所作的忏悔就是不讓它愈滾愈大,等到能理解空性時,就能真正對治罪業、忏除幹淨了,「佛子行叁十七頌」的修學,就是要讓我們把所有學到的觀念溶入生活當中,並在其間思考、理解它們,使自己的經驗和佛法相應,這才是佛子的修行生活,因爲它的文字很簡單、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解時著重和自己的觀念、生活相對照來討論,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們可以互相研究。
學員/問 第七頌說世間神祇都還在輪回當中,無法自救,也無力救拔我們,所以我們要皈依叁寶才能解脫輪回,但這種說法是否只是佛教中的解釋?倘若某個教派的神或個人說他也已超出輪回,那我們如何判斷我只能皈依佛呢?
堪布/答 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要知道,佛陀所說的法在我們理智的觀察和體驗中,是可以慢慢證明它的真實性的,當然,這對初學者而言,是沒有辦法發現它和其它教派說法的具體差別或是不是究竟,因爲佛法中,有成就短暫安樂的現世善法,能使我們在這一生中遠離一切不順、安享天年,也有讓我們死後不墮叁惡道,享受更好來世的法則,更有讓我們獲得究竟安樂的妙法,但一般其它宗教就沒有這麼圓滿的說法了,例如信仰上帝,或祈求平安快樂的教派,在信仰上,這和佛法的下士道-行善積福求人天果報的法則是一樣的,雖然,在他們觀念中,他們會認爲世間的喜樂與平安是上帝賜予的,如果他不好好依著上帝的旨意行善,上帝會懲罰他,所以他必須努力行善才能獲得上帝的恩寵,這在我們看來,這些快樂並不是上帝給他的,是他自己福德使然,所以「信」的內容並不相同,但其結果卻一樣,因此要明辨道理,才能解釋清楚。
我們想要深入探究佛法中更殊勝的圓滿教法,就必須靠我們自己耐心的學習,不斷地修行,以不偏頗的心態去聞思修,好比觀察這黃金是真、是假的態度,仔細觀察、研究,才能漸漸體會到佛所說的道理爲什麼值得我們皈依,要知道,佛陀是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他所證悟的真理在內不在外,他斷除了一切的過失與缺點,證悟了所有的智慧,成就了所有的優點,他是圓滿的,但,這一切說法,又有誰知道呢?誰爲我們證明?對我們來說,只能說,過去的高僧大德及衆成就者們是這麼講的,也寫在書上,好比法官斷案時有證人般,是高僧們爲我們認證的,所以我們相信,然而我們如何相信並且知道善知識會明白這些事實呢?這一切終究得靠自己的智慧去信、去解,就連佛陀自己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證悟的,不是嗎?所以學佛就是學智慧,我們要好好培養、錘煉自己,智慧才能遍顯出來。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