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讲话时会没有勇气,这些都是绮语的果报;以上是「普贤上师言教」中所讲的。
接下来是「意」的部分:
(1) 贪心:如果前世我们是贪心的,今世就诸事不顺,无法达到心中所要的目的,反之,如果前世没有贪欲心所造作的恶业,今生就很容易达到自己的愿望,所以如果自己今生所求都不如意,不要怪自己没有努力,那是前世恶因造成的果报。
(2) 瞋恨心:瞋心的果报是今世常有恐惧的心,没办法平平安安过生活,这是因为你前世瞋恨别人的坏念头带来的领受等流果,像一些海盗、小偷一生都无法平安过活,就是前世瞋恨心的果报。
(3) 邪见:前世如有邪见,今生就不会遇上佛法或对佛法有很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会理解真理,对真理不能理解是邪见的恶业所造成的果报。
以上是十不善业的等流果,接下来说「怀果」。
(三)怀果:怀果不会成熟在我们身体上,而是成熟在外在的环境上面,例如前世杀生太多的人,会生在很危险的地方,如土地非常狭窄、山很高、路很窄、掉下去必然摔死、没有平坦安全的住处;如果前世做过偷盗的话,今生受用的环境常有灾荒,倘若你是农民,作物收成时就会常遇灾难,比如西藏地区会有下冰雹、遇雪灾,台湾地区则有台风、水患…之类的灾害影响收成,或者所种的水果,果实不那么好吃,不那么成熟,像印度有些地方的水果,长得大大的,但没有水分,不好吃,这都是前世偷盗,今生怀果成熟在自家环境条件上;此外,前世偷盗者,今生所居之地常有饥荒,像前几年北韩那个地方,吃的东西很少就是个例子;前世如做邪淫之事,今世会生在肮脏的地方;骗人打妄语的怀果是居处环境非常不稳定,时时面临恐惧与不安;两舌的怀果是所居之地,谋生条件很差,为了汲水或一点什么东西,要走大老远的路或爬过很高的山才能取得,而且到处都是高山,天空只见到一点点,生活在相当困难的地方,例如嘉绒有些地区就是如此,大概我们那地方有些人以前造过两舌的业吧?至于恶口会生在什么地方呢?会生在地很不平,石头很多,颠颠簸簸,到处荆蕀的地方;绮语多者,今生做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有成就,无论换什么工作,都不会有结果;贪心的怀果是你所处的环境一直不顺,常不断遇到灾害,想换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到了那里,那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灾害出现,一样不是你想要的环境;至于嗔恨心重的人,今生今世会在令你恐惧的地方,例如常有战争或强盗、小偷出没,像台湾近来治安不好,人心惶惶,非常恐惧,这就是瞋恨心重者的怀果;最后,邪见的怀果是今生会孤独无依无靠,没人关怀。以上是十不善的怀果。
(四)士用果:无论善恶业的造作它都有增长广大的特性,会由小而大,最后变得很多很多,好比我们种一粒玉米会长出很多很多玉米一样,同理,倘若你杀生一次,来世你还会杀很多生命,善行也是如此,这种业果叫士用果。
(五)增上果:异熟果和等流果是发生自己身上的果报,称为正报,而发生在自己所处外境上的果报,如出生及成长的环境,自己所受用的一切,称之为依报,也就是增上果。
以上谈的都是十不善的果,同理,十善的果也是以这五种形式呈现的,但在这里,好的果我们就不多谈了,因为不好的这些现象让我们想不开、让我们烦恼,自己要去面对这些不顺,或要为别人解释因果时,就比较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细节,这样才能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律,对于恶业,应尽量减少不做,这不是迷信,也不是骗人,而是佛陀教育我们的方法-用因果现象来解释苦乐的法则,使我们断恶修善,离苦得乐。
接下来就是中士道的修行内涵了;修中士道的佛子不但想离开三恶业道的苦,而且对于三善道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任何贪欲,急于出离他们的心态。
※中士道
第九颂 不欲世乐求解脱
三界安乐如露水 一瞬剎那毁灭性
始终无变殊胜者 追求解脱佛子行
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论其中那一界都有它的安乐处,但这些安乐都是短暂的,这种现象在现世我们就看得到,佛陀用草上的露珠来比喻其短暂,因为太阳一晒草上露珠就干了,我们在三界中的快乐正是如此,一剎那就消逝了,所以对它产生贪欲是不值得、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希求、且值得希求的,应是如金刚般不坏的究竟安乐,也就是佛果,佛的境界!这是大乘佛教徒的心态-不贪求六道轮回中的快乐,决定出离轮回的苦因(烦恼),寻求究竟的解脱;各位在「入菩萨行」中也听了许多了,然而要出离轮回,我们就要先知道轮回中的痛苦,才会对轮回有出离心,而烦恼正是痛苦的心。
接下来讲上士道;上士道内容分三部份-发菩提心、修两种菩提心、学菩萨行。
※上士道
第十颂 一、发菩提心
无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经中说:「天下所有众生,没有一个没做过我们的父母」,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不知生死过多少次,在多劫投胎中,除了地狱或是天道中有些部分是自然化生,不需依靠父母和合而生之外,每一次受生都需要父母生育、养育才能成长,当时我们的父母跟今生的父母一样,都对我们非常慈爱,这些曾经抚育过、慈爱过我们的父母眷属,现在都还在轮回的大海里受苦,如果现在我们只求自己解脱而不管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作法,所以一想到他们,我们就必须发起愿他们得到永恒快乐的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殊胜的善巧,能令我们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但我们眼前能不能如此做呢?必须衡量我们本身的能力,如果目前还做不到,那就不要勉强去做,因为这样反而有害,所以应看自己的能力而做,但在心态上,要安住在上述的菩提心之中。
无著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菩提心」要具备两个内涵:(1)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开所有的痛苦,得到安乐,也就是慈悲心。(2)希望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也就是佛果;菩提心又分「愿」与「行」菩提心,二者的差别在「入菩萨行」中比喻说:你想去某个地方,起了「想去」这个念头和心态时,就是「愿菩提心」;你迈开脚步开始往那个方向走去,就是「行菩提心」。
怎样才能令我们比较容易发起菩提心呢?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已习惯自私,一般凡夫都会这样想:「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渡,要如何渡众生?这是个大话,就像口号一样,很不实际!」所以要谈发菩提心反而变得很不适合、很勉强的样子,因为就凡夫而言,这是比较神话性的理想,其实,我们应该先理解-「我们为何要发菩提心?」「是不是自渡就可以了?」…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先思考过;刚才说过「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对父母的慈爱我们应该要知恩、感恩」,以这种心态慢慢扩大到慈悲-让所有众生离苦,是悲﹔希望他们得到快乐,是慈;以这两种利益众生为出发点,渐渐就能产生助人利他的兴趣,进而想到不应只让他们得到暂时离苦得乐的帮助,应让他们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才是最永恒而有价值的,这不是更好吗?当我们这样思惟、知道这个好处,就会乐意去做!发菩提心的方式,必须依照上述的次第,渐进式的学习,心中才会踏实而不气馁或退转。
胜义菩提心是成就、了知了以后才会产生的,但世俗菩提心现在就可以做了,因此,我们不要放弃如父母的天下所有众生,应该好好学习发菩提心的功课。
巴祖仁波切所解释的十不善业的因果,把今生不顺的因做了比较细的说明,这些大家如果都记得,可以跟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如果只是笼笼统统地说:「这是你的因果!」别人就不太容易了解或接受,若能分析得细一点,对方会比较清楚。
学员/问 刚才讲的因果问题中,今生受的果是以前造的因,但前生每个人都有善有恶,今世又做了许多善业及恶业,前生加今生,陆续又累积了不少来世要受的果报,而刚才讲的「士用果」,说业会增长好几百倍,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在其中寻求解脱呢?因为依前述推论,果报会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那我们如何于此当中求得解脱?
堪布/答 业报的确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好比三恶道中的地狱,众生在那里受苦造业,在那个情况下,他们是受苦昏过去、再醒来,又立刻发瞋恨心而互相残杀,业果是每况愈下,没有机会解脱的样子,所以你方才问如何解脱,最慢的情况是-让它所要受的果成熟完毕就解脱了,但何时可以成熟完毕呢?很难说,因造业不休的缘故,时间将是无比的长,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忏悔,能诚心忏悔某些业力是会消失的,但要百分之百消除还是没办法,以修金刚萨埵的四力对治法,多少可以忏除一些,好比这个佛堂有污垢,我们用扫帚打扫一下,能大致清除它们,但细微的部分,就需要用抹布来擦才会干净,所以就忏罪的功德而言,业力是可以消除的,但以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来说,要全部净除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最究竟的忏悔要有空性的体悟,能悟道污垢才会消失、罪业才能净除,所以目前我们所作的忏悔就是不让它愈滚愈大,等到能理解空性时,就能真正对治罪业、忏除干净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修学,就是要让我们把所有学到的观念溶入生活当中,并在其间思考、理解它们,使自己的经验和佛法相应,这才是佛子的修行生活,因为它的文字很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解时着重和自己的观念、生活相对照来讨论,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研究。
学员/问 第七颂说世间神祇都还在轮回当中,无法自救,也无力救拔我们,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才能解脱轮回,但这种说法是否只是佛教中的解释?倘若某个教派的神或个人说他也已超出轮回,那我们如何判断我只能皈依佛呢?
堪布/答 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要知道,佛陀所说的法在我们理智的观察和体验中,是可以慢慢证明它的真实性的,当然,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没有办法发现它和其它教派说法的具体差别或是不是究竟,因为佛法中,有成就短暂安乐的现世善法,能使我们在这一生中远离一切不顺、安享天年,也有让我们死后不堕三恶道,享受更好来世的法则,更有让我们获得究竟安乐的妙法,但一般其它宗教就没有这么圆满的说法了,例如信仰上帝,或祈求平安快乐的教派,在信仰上,这和佛法的下士道-行善积福求人天果报的法则是一样的,虽然,在他们观念中,他们会认为世间的喜乐与平安是上帝赐予的,如果他不好好依着上帝的旨意行善,上帝会惩罚他,所以他必须努力行善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这在我们看来,这些快乐并不是上帝给他的,是他自己福德使然,所以「信」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其结果却一样,因此要明辨道理,才能解释清楚。
我们想要深入探究佛法中更殊胜的圆满教法,就必须靠我们自己耐心的学习,不断地修行,以不偏颇的心态去闻思修,好比观察这黄金是真、是假的态度,仔细观察、研究,才能渐渐体会到佛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值得我们皈依,要知道,佛陀是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他所证悟的真理在内不在外,他断除了一切的过失与缺点,证悟了所有的智慧,成就了所有的优点,他是圆满的,但,这一切说法,又有谁知道呢?谁为我们证明?对我们来说,只能说,过去的高僧大德及众成就者们是这么讲的,也写在书上,好比法官断案时有证人般,是高僧们为我们认证的,所以我们相信,然而我们如何相信并且知道善知识会明白这些事实呢?这一切终究得靠自己的智慧去信、去解,就连佛陀自己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证悟的,不是吗?所以学佛就是学智慧,我们要好好培养、锤炼自己,智慧才能遍显出来。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