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都沒有,可以禅坐很久,然而一但出定,由于他以前所修禅定的能力已經享受完了,他開始有了感覺,一有了感覺,他就會發現原來還是沒有解脫,他仍在輪回當中,因而生起邪見-對于因果或他所做的一切都認爲是假的,並非究竟,此一邪見所産生的惡業會導致他下地獄,使他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陸』、邪見,雖然生爲人身及有佛法之處,但他不會相信佛法,或者生在外道的家族中,現在是民主時代,一個家庭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古代則是一個家庭是什麼信仰就只能有那種信仰,如果有邪見的話,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柒』、如來不出世,我們雖有清靜心,也有興趣學習佛法,更有幸身爲人,五根也齊全,但是如果沒有佛陀出世的話,就沒有人教導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就沒有辦法學習佛法。
『捌』、諸根不全,這是指我們的五官不全,如果你是個呆呆的傻子,那怎麼教也沒有辦法理解佛法,可見我們沒有生在八無暇,而是生在八有暇之處,這是非常有福報的。
接下來說十圓滿。十圓滿分「自圓滿」與「他圓滿」兩部分:
※五自圓滿:
(1)我們要身爲人,如果不是生爲人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2)我們不但要身爲人,還要生在中土、有佛法的地方。
(3)諸根全具,不然別人講佛法我們聽不懂或聽不進的話,就無法受用。
(4)無違犯五無間罪,無間罪是指殺父母、殺阿羅漢、用瞋恨心對待佛陀、出佛身血、破合和僧(分離僧衆);若讓四個比丘以上的僧團分裂的話,是接近無間罪,但不是真正的無間罪,如果犯了此罪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而且他也是最壞最不好的衆生。
(5)要敬信佛教,以尊敬的心信仰佛教,如果你不信仰佛法,也就沒有機會修習佛法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五他圓滿:
(1)佛陀出世: 我們雖具備了自圓滿,但,如果佛未出世,我們是無法學習佛法的。
(2)佛有傳法: 若佛已出世卻沒有傳法,那也沒辦法學習到佛法,很多時候佛是不傳法的,如果沒有因緣,講法是無法利益衆生的,沒有用祂們就不會講法;我們知道許多高僧,但還有非常多的修行者、高僧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是屬于不傳法的行者;西藏有些大修行者,他們活著修行時,大家都不認識他,因爲在人們面前他們並不顯得特別優秀,他們沒有名氣、沒有很多信衆及財富,凡夫們看不出他的優秀,直到他們涅槃出現了瑞相,如虹光化身,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位高僧,這是最棒最好的修行者,但是我們看不到或認不出這些高僧。
(3)佛法住世:佛法必需住世才能真正利益到衆生,如果佛陀講法之後幾年就消失了,後代的人就沒有機會修學佛法,所以佛法要住世,佛經裏有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住世五千年!」所以我們還有機會學習。
(4)要追隨佛傳法人,佛法雖住世但如果沒有僧衆或善知識好好受持佛法,我們也無法進入佛法的修行。
(5)要有慈悲的善知識和施主,如果沒有善知識慈悲攝受,我們也只是信而已,這跟一般的迷信,或信其它的宗教沒有太大的差別;問你信什麼?信釋迦牟尼佛或信佛教;問你學了什麼?別什麼都不知道,這種情形雖然比不信要好一些些,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更深入理解佛法,這個暇滿的人身所發揮的作用就比較小,徒然浪費了這難得的暇滿之身,所以必須有善知識來攝受引導我們。
佛經經常講到「人身難得」,但是現在人口越來越多,好像有所沖突的樣子,我們可以由上面的介紹得知,「暇滿的人身」是真的非常難得,此外,還有用比喻、數目的方式表達人身之難得,在「入菩薩行」說到盲龜的比喻:一只在深海底下的盲龜,每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著一根牛轭,牛轭上有一個孔,當盲龜浮出海面時,牠的頭正好能從這個牛轭孔穿出來,這樣的機會是多麼的微渺啊!佛經用盲龜穿孔來比喻人身之難得;其次是用數目多寡來說明人身難得,爲什麼我們要講得如此誇張呢?因爲要磨練我們狹窄的心,不然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小,舉例來說,一個在很偏僻地方自修的修行者,到外面看到這花花綠綠的世界,他並不會驚訝,他之所以不會感到驚訝是因爲佛經裏常常會講到這些世間現象的因果,當所有因緣具足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是不能顯現的,所以他對任何事都不會覺得驚訝,不驚訝就不會慌亂,不慌亂,我們的心就會定,心能定就不會造惡業,因此我們需要開拓視野、磨練心志!佛經中所說以數目差別比喻人身難得說到:地獄衆生的數目就像大地的微塵,餓鬼衆生的數目猶如印度恒河沙數,旁生的數目則像在寬如大海的桶子裏,釀滿了青稞種子那麼多,阿修羅的數目就像暴風雪時降下的風雪,而人跟天的數目則如指尖上的泥沙;我們常常會因爲已得此難得人身,所以並不覺得它難得,但這和其它的衆生比起來,人身的確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宗教,因爲到處都有佛學中心能讓我們去學習,也有很多高僧來到這裏,讓我們有很多機會親近善知識,我們是很有福報的,假如我們沒有智慧去辨別的話,就會弄錯道路而迷失,但,若以共同認定的前輩高僧所講的佛法,作爲我們智慧的抉擇,來判斷對與不對,就可免于迷失,否則,我們是無法分辨好壞的,由于人與人之間有隔閡,對于無明者,或對佛法沒有堅固信解力的人來說,只要有人把話說得很好聽,他們就會感到迷惑,這並不能怪他們。我們擁有的暇滿人身就好像一艘船要渡輪回的苦海一樣,沒有這暇滿的人身,就無法渡過這輪回的大海,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能做多少就盡量地做多少,我們要保持著這樣的心態:「我既然得到這麼好條件的暇滿人身,就要幫助所有的衆生解脫輪回之苦,要好好精進。」精進就是隨善知識聞、思、修佛法,這樣才能有真正地利益,也才不會浪費此生。「入菩薩行」中說:「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複得!」意思是說暇滿人身非常難得,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好好修行,就很難再有機會得到此身。
「佛子行叁十七頌」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蠻困難的,它是比較適合在家衆修行的方法;當然也會對出家衆或佛學院學生講授,但是他們以理論爲主,對「中觀」及「現觀莊嚴論」等五大部論方面比較注重,其間涵蓋了大小乘、各種次第的修習內容;而在家衆的學習則以行爲上的修正最爲重要,因爲行爲的修持才是最真切的!西藏古老的修行者圖美尊者爲教導衆生而寫下本論,是不用懷疑的,他是大家公認「見解正確」的善知識,大家都接受並相信他所教導的一切沒有錯誤,當然,那個時代的行爲跟目前物質豐腴的時代,兩者間的行爲要怎麼配合,值得大家好好探討!如果現在完全照古時候的方式去修,有很多地方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同時,對修行人來說,如何把佛法好好落實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聽、好好的看!接下來,我們把功德回向給衆生。
學員/問「南無路格學繞業,雖知諸法無來去,然爲衆生勤奮發」這是講上師們還是觀世音菩薩?
堪布/答講觀世音菩薩;「南無路格學繞業」,梵文的意思就是頂禮觀世音菩薩;另外的四句也是在贊歎、頂禮觀世音菩薩。
學員/問「殊勝師與觀自在」的意思是指傳承上的上師與觀世音菩薩?還是說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合爲一體?第四句是否意爲頂禮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合而爲一?
堪布/答對!觀世音菩薩與上師合而爲一,因爲觀世音菩薩是因慈悲而顯現出來的。
學員/問頂禮觀世音菩薩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堪布/答 我剛剛講過修行是以身、口、意中的「意」爲主,雖然身、口兩門也很重要,但在大乘佛法中,大乘的菩薩行者的意樂要以菩提心爲主;小乘佛法則以不傷害衆生的行爲爲主,雖然菩提心與慈悲心有些差別,但在佛子行裏,菩提心與慈悲心皆是修行的重點,觀世音菩薩正是慈悲的顯現,所以特別頂禮慈悲顯現的觀世音菩薩。
學員/問我們要頂禮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兩者,是否意味著把上師與觀世音菩薩兩者視爲無二無別呢?
堪布/答是的!因爲我們都沒見過觀世音菩薩,因此可以把上師就視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些人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本尊,就會看見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身。
學員/問「獲得圓滿大舟時,爲渡衆生輪回海,日日夜夜無懶散,聞思修行佛子行。」請問,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爲什麼要渡衆生?
堪布/答 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不但有能力使自己解脫輪回,也有能力幫助衆生從輪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脫,我們有這個能力卻要放棄所有衆生,只求自己的解脫,就是缺乏菩提心。
學員/問雖然得到暇滿人身,但是在能力還不足時,在此短短的人生解救自己都來不及了,又如何有能力幫助別人呢?
堪布/答 「入菩薩行」中提到:不要因爲能力不夠就不去做!一切隨分隨力,依能力所及的去做,這是行菩提心。至于心態上的願菩提心,對我們來說沒什麼做不到的,應廣發大願!我們認爲做不到,是我們已經先把自己的心窄化了,沒有把心打開,執著在那裏,這是屬于小乘的根器,而實際上,願菩提心只是一種心態,並不困難,一樣的行爲如果有心態上的不同,其所累積的福德就有差別!
學員/問曆史上記載的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請問是否有其它人以暇滿人身修成佛果的例子?
堪布/答 二千多年來,我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例子,因爲他是曆史上唯一記載在印度悟道得證涅槃的佛陀;在西藏地區有些高僧涅槃時出現許多瑞相,他們如果尚未成佛,至少也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了,這是我們現世能夠看到的,又比如密勒日巴尊者的成就,也是我們在暇滿人身中可以學習的。
學員/問我們都知道渡化衆生是困難的,而今生所得到的暇滿人身也僅短短幾十年,很難承辦渡化衆生的大事業。所以我們是否應該發願來生還能再得到這暇滿人身?
堪布/答對!菩薩行是要生生世世持續不斷去做的,一些老堪布、老修行者也都是這麼教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正能渡到的衆生少之又少,可能只有那麼一、兩個人是真正能得度的,所以在個人的修行來說,最好是離開親友,一個人到偏僻處修行,這和渡衆生看起來好像是互相沖突的兩回事,但在心態上可以這麼調整。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爲:修行最棒的是在山洞或偏僻處苦修,其次才是走遍各處去弘法、傳法,利益衆生;密勒日巴尊者也講過,末法時代是自修成就的時代,不是廣度衆生的時代,因爲沒法自渡就無法救衆生,即使如此,他們心中的願菩提心是永不退失的,譬如對一位虹光化身的修行者來說,他可能一直都在偏僻處實修,一旦他得到了果位,他就不需要辛苦、刻意地去做些什麼了,自然而然,哪裏有衆生需要他,他就會在那裏顯現,這就是百分之百的圓滿,可以真實地利益衆生,但是在未達到百分之百的圓滿或尚未達到初地菩薩之前,多多少少還有「我執」存在;在有我執的情況下,就多多少少會有私心,所以雖然嘴巴上說要利益衆生,可是自私的心態仍存在,這是還沒有離開我執的緣故,只有在證得勝義菩提心後,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利益衆生,毫無一點自私的心態,總之,當我們處在世俗菩提心的時候,仍有一些自私的心態,所以自修與渡衆生要配合起來,我們不要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事業的推廣上,爲了事業的推廣,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這是不對的,學佛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貪、瞋、癡減少,所以在這當中有可以自修成就的,也有可以廣大事業的,這兩者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渡衆生有兩種:一種是善巧的方法來廣傳佛法,每一個地方都有寺廟,像人間淨土一般,有很莊嚴的大房子,這會吸引衆生來學習佛法,另外一種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吃得飽、穿得暖,到處去傳法,像巴祖仁波切就是這樣修行的。
學員/問我們雖知要渡衆生脫離輪回海,可是有些衆生並不知道自己在輪回苦海之中,這時我們是應該伸出援手救他?還是讓他自己去撞得頭破血流,才知是處于輪回苦海?
堪布/答 釋迦牟尼佛在對弟子阿難等講四谛時,第一谛就說到了「苦谛」:首先要「知苦」,我們衆生就是不知道苦,以爲自己在追求快樂,實際上是在追求痛苦,明明陷于苦中,卻假裝沒有痛苦、假裝勇敢,其實是很痛苦的,由于個人前世所累積的福德,所以今世有一些福可以享受,福報是比較快樂些,但這快樂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暫的快樂,當他快樂的因結束了、果享完了,痛苦就會顯現出來,遲早我們都會碰上痛苦,等碰到痛苦才去尋找依靠的話就晚了,所以在我們還未遇上比較嚴重的痛苦之前,能把福報延續下去才是最棒的,那要用什麼方法讓對方知道呢?就是我所說的-以較隨緣的方式,不可以、也不准勉強,勉強也沒有用!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