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一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感觉都没有,可以禅坐很久,然而一但出定,由于他以前所修禅定的能力已经享受完了,他开始有了感觉,一有了感觉,他就会发现原来还是没有解脱,他仍在轮回当中,因而生起邪见-对于因果或他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假的,并非究竟,此一邪见所产生的恶业会导致他下地狱,使他没有机会学习佛法。

  『陆』、邪见,虽然生为人身及有佛法之处,但他不会相信佛法,或者生在外道的家族中,现在是民主时代,一个家庭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古代则是一个家庭是什么信仰就只能有那种信仰,如果有邪见的话,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

  『柒』、如来不出世,我们虽有清静心,也有兴趣学习佛法,更有幸身为人,五根也齐全,但是如果没有佛陀出世的话,就没有人教导我们,没有善知识,我们就没有办法学习佛法。

  『捌』、诸根不全,这是指我们的五官不全,如果你是个呆呆的傻子,那怎么教也没有办法理解佛法,可见我们没有生在八无暇,而是生在八有暇之处,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接下来说十圆满。十圆满分「自圆满」与「他圆满」两部分:

  ※五自圆满:

  (1)我们要身为人,如果不是生为人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

  (2)我们不但要身为人,还要生在中土、有佛法的地方。

  (3)诸根全具,不然别人讲佛法我们听不懂或听不进的话,就无法受用。

  (4)无违犯五无间罪,无间罪是指杀父母、杀阿罗汉、用瞋恨心对待佛陀、出佛身血、破合和僧(分离僧众);若让四个比丘以上的僧团分裂的话,是接近无间罪,但不是真正的无间罪,如果犯了此罪就没有机会学习佛法,而且他也是最坏最不好的众生。

  (5)要敬信佛教,以尊敬的心信仰佛教,如果你不信仰佛法,也就没有机会修习佛法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五他圆满:

  (1)佛陀出世: 我们虽具备了自圆满,但,如果佛未出世,我们是无法学习佛法的。

  (2)佛有传法: 若佛已出世却没有传法,那也没办法学习到佛法,很多时候佛是不传法的,如果没有因缘,讲法是无法利益众生的,没有用祂们就不会讲法;我们知道许多高僧,但还有非常多的修行者、高僧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是属于不传法的行者;西藏有些大修行者,他们活着修行时,大家都不认识他,因为在人们面前他们并不显得特别优秀,他们没有名气、没有很多信众及财富,凡夫们看不出他的优秀,直到他们涅槃出现了瑞相,如虹光化身,人们才知道原来他是位高僧,这是最棒最好的修行者,但是我们看不到或认不出这些高僧。

  (3)佛法住世:佛法必需住世才能真正利益到众生,如果佛陀讲法之后几年就消失了,后代的人就没有机会修学佛法,所以佛法要住世,佛经里有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住世五千年!」所以我们还有机会学习。

  (4)要追随佛传法人,佛法虽住世但如果没有僧众或善知识好好受持佛法,我们也无法进入佛法的修行。

  (5)要有慈悲的善知识和施主,如果没有善知识慈悲摄受,我们也只是信而已,这跟一般的迷信,或信其它的宗教没有太大的差别;问你信什么?信释迦牟尼佛或信佛教;问你学了什么?别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情形虽然比不信要好一些些,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更深入理解佛法,这个暇满的人身所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徒然浪费了这难得的暇满之身,所以必须有善知识来摄受引导我们。

  佛经经常讲到「人身难得」,但是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好像有所冲突的样子,我们可以由上面的介绍得知,「暇满的人身」是真的非常难得,此外,还有用比喻、数目的方式表达人身之难得,在「入菩萨行」说到盲龟的比喻:一只在深海底下的盲龟,每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着一根牛轭,牛轭上有一个孔,当盲龟浮出海面时,牠的头正好能从这个牛轭孔穿出来,这样的机会是多么的微渺啊!佛经用盲龟穿孔来比喻人身之难得;其次是用数目多寡来说明人身难得,为什么我们要讲得如此夸张呢?因为要磨练我们狭窄的心,不然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小,举例来说,一个在很偏僻地方自修的修行者,到外面看到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他并不会惊讶,他之所以不会感到惊讶是因为佛经里常常会讲到这些世间现象的因果,当所有因缘具足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显现的,所以他对任何事都不会觉得惊讶,不惊讶就不会慌乱,不慌乱,我们的心就会定,心能定就不会造恶业,因此我们需要开拓视野、磨练心志!佛经中所说以数目差别比喻人身难得说到:地狱众生的数目就像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的数目犹如印度恒河沙数,旁生的数目则像在宽如大海的桶子里,酿满了青稞种子那么多,阿修罗的数目就像暴风雪时降下的风雪,而人跟天的数目则如指尖上的泥沙;我们常常会因为已得此难得人身,所以并不觉得它难得,但这和其它的众生比起来,人身的确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宗教,因为到处都有佛学中心能让我们去学习,也有很多高僧来到这里,让我们有很多机会亲近善知识,我们是很有福报的,假如我们没有智慧去辨别的话,就会弄错道路而迷失,但,若以共同认定的前辈高僧所讲的佛法,作为我们智慧的抉择,来判断对与不对,就可免于迷失,否则,我们是无法分辨好坏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有隔阂,对于无明者,或对佛法没有坚固信解力的人来说,只要有人把话说得很好听,他们就会感到迷惑,这并不能怪他们。我们拥有的暇满人身就好像一艘船要渡轮回的苦海一样,没有这暇满的人身,就无法渡过这轮回的大海,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能做多少就尽量地做多少,我们要保持着这样的心态:「我既然得到这么好条件的暇满人身,就要帮助所有的众生解脱轮回之苦,要好好精进。」精进就是随善知识闻、思、修佛法,这样才能有真正地利益,也才不会浪费此生。「入菩萨行」中说:「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意思是说暇满人身非常难得,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修行,就很难再有机会得到此身。

  「佛子行三十七颂」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做起来蛮困难的,它是比较适合在家众修行的方法;当然也会对出家众或佛学院学生讲授,但是他们以理论为主,对「中观」及「现观庄严论」等五大部论方面比较注重,其间涵盖了大小乘、各种次第的修习内容;而在家众的学习则以行为上的修正最为重要,因为行为的修持才是最真切的!西藏古老的修行者图美尊者为教导众生而写下本论,是不用怀疑的,他是大家公认「见解正确」的善知识,大家都接受并相信他所教导的一切没有错误,当然,那个时代的行为跟目前物质丰腴的时代,两者间的行为要怎么配合,值得大家好好探讨!如果现在完全照古时候的方式去修,有很多地方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同时,对修行人来说,如何把佛法好好落实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听、好好的看!接下来,我们把功德回向给众生。

  

  学员/问「南无路格学绕业,虽知诸法无来去,然为众生勤奋发」这是讲上师们还是观世音菩萨?

  堪布/答讲观世音菩萨;「南无路格学绕业」,梵文的意思就是顶礼观世音菩萨;另外的四句也是在赞叹、顶礼观世音菩萨。

  学员/问「殊胜师与观自在」的意思是指传承上的上师与观世音菩萨?还是说上师与观世音菩萨合为一体?第四句是否意为顶礼上师与观世音菩萨合而为一?

  堪布/答对!观世音菩萨与上师合而为一,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因慈悲而显现出来的。

  学员/问顶礼观世音菩萨是否有特别的意义?

  堪布/答 我刚刚讲过修行是以身、口、意中的「意」为主,虽然身、口两门也很重要,但在大乘佛法中,大乘的菩萨行者的意乐要以菩提心为主;小乘佛法则以不伤害众生的行为为主,虽然菩提心与慈悲心有些差别,但在佛子行里,菩提心与慈悲心皆是修行的重点,观世音菩萨正是慈悲的显现,所以特别顶礼慈悲显现的观世音菩萨。

  学员/问我们要顶礼上师与观世音菩萨两者,是否意味着把上师与观世音菩萨两者视为无二无别呢?

  堪布/答是的!因为我们都没见过观世音菩萨,因此可以把上师就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有些人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本尊,就会看见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身。

  学员/问「获得圆满大舟时,为渡众生轮回海,日日夜夜无懒散,闻思修行佛子行。」请问,当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时,为什么要渡众生?

  堪布/答 当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时,不但有能力使自己解脱轮回,也有能力帮助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脱,我们有这个能力却要放弃所有众生,只求自己的解脱,就是缺乏菩提心。

  学员/问虽然得到暇满人身,但是在能力还不足时,在此短短的人生解救自己都来不及了,又如何有能力帮助别人呢?

  堪布/答 「入菩萨行」中提到:不要因为能力不够就不去做!一切随分随力,依能力所及的去做,这是行菩提心。至于心态上的愿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做不到的,应广发大愿!我们认为做不到,是我们已经先把自己的心窄化了,没有把心打开,执着在那里,这是属于小乘的根器,而实际上,愿菩提心只是一种心态,并不困难,一样的行为如果有心态上的不同,其所累积的福德就有差别!

  学员/问历史上记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请问是否有其它人以暇满人身修成佛果的例子?

  堪布/答 二千多年来,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例子,因为他是历史上唯一记载在印度悟道得证涅槃的佛陀;在西藏地区有些高僧涅槃时出现许多瑞相,他们如果尚未成佛,至少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了,这是我们现世能够看到的,又比如密勒日巴尊者的成就,也是我们在暇满人身中可以学习的。

  学员/问我们都知道渡化众生是困难的,而今生所得到的暇满人身也仅短短几十年,很难承办渡化众生的大事业。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发愿来生还能再得到这暇满人身?

  堪布/答对!菩萨行是要生生世世持续不断去做的,一些老堪布、老修行者也都是这么教导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正能渡到的众生少之又少,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人是真正能得度的,所以在个人的修行来说,最好是离开亲友,一个人到偏僻处修行,这和渡众生看起来好像是互相冲突的两回事,但在心态上可以这么调整。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修行最棒的是在山洞或偏僻处苦修,其次才是走遍各处去弘法、传法,利益众生;密勒日巴尊者也讲过,末法时代是自修成就的时代,不是广度众生的时代,因为没法自渡就无法救众生,即使如此,他们心中的愿菩提心是永不退失的,譬如对一位虹光化身的修行者来说,他可能一直都在偏僻处实修,一旦他得到了果位,他就不需要辛苦、刻意地去做些什么了,自然而然,哪里有众生需要他,他就会在那里显现,这就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可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但是在未达到百分之百的圆满或尚未达到初地菩萨之前,多多少少还有「我执」存在;在有我执的情况下,就多多少少会有私心,所以虽然嘴巴上说要利益众生,可是自私的心态仍存在,这是还没有离开我执的缘故,只有在证得胜义菩提心后,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利益众生,毫无一点自私的心态,总之,当我们处在世俗菩提心的时候,仍有一些自私的心态,所以自修与渡众生要配合起来,我们不要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事业的推广上,为了事业的推广,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是不对的,学佛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贪、瞋、痴减少,所以在这当中有可以自修成就的,也有可以广大事业的,这两者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渡众生有两种:一种是善巧的方法来广传佛法,每一个地方都有寺庙,像人间净土一般,有很庄严的大房子,这会吸引众生来学习佛法,另外一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到处去传法,像巴祖仁波切就是这样修行的。

  学员/问我们虽知要渡众生脱离轮回海,可是有些众生并不知道自己在轮回苦海之中,这时我们是应该伸出援手救他?还是让他自己去撞得头破血流,才知是处于轮回苦海?

  堪布/答 释迦牟尼佛在对弟子阿难等讲四谛时,第一谛就说到了「苦谛」:首先要「知苦」,我们众生就是不知道苦,以为自己在追求快乐,实际上是在追求痛苦,明明陷于苦中,却假装没有痛苦、假装勇敢,其实是很痛苦的,由于个人前世所累积的福德,所以今世有一些福可以享受,福报是比较快乐些,但这快乐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快乐,当他快乐的因结束了、果享完了,痛苦就会显现出来,迟早我们都会碰上痛苦,等碰到痛苦才去寻找依靠的话就晚了,所以在我们还未遇上比较严重的痛苦之前,能把福报延续下去才是最棒的,那要用什么方法让对方知道呢?就是我所说的-以较随缘的方式,不可以、也不准勉强,勉强也没有用!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一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