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堪布 久美多杰讲授
各位居士札西德勒!「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追随 释迦牟尼佛探求永恒快乐道路的信徒们应学的行止,大乘佛教徒要学习菩萨行,而菩萨的行为有如大海一般地广阔,全部归纳起来可分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所以颂中所讲的都是学佛者该做的行为。
上次我们已经讲解了题意、前行、誓愿以及赞叹,现在进入论义;论义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前行有七种,第一:人身难得,上次已经讲过了,现在讲第二颂:
第二颂 远离三毒之源-故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敌方瞋毒如烈火
取舍忘之痴暗者 抛弃故乡佛子行
这四句是说-对于一般修道或学佛者而言,追求究竟的快乐是主要目标,但如果住在家里或自己家乡,就容易对于今世的亲戚朋友产生各方面的感情,会有贪欲之心,此心犹如水一般晃地动着,使我们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无法停止希求别人能为我做些什么,或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妄想,因此,不要依恋亲友,此外,譬如敌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若有想对付他们、反击他们的强烈瞋恨心出现,那就好像有一把烈火在心中燃烧一样,由于贪欲与瞋恨心态的存在,使我们在善业与恶业上,不知如何分辨何者该做与不该做,于是我们的正知与正念便会渐渐消失,由此可见,在家中只会增长贪、瞋、痴等等修道的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远离三毒之源-家乡。
在这里修学佛法的人大部份未出家,虽然在修行的条件上没有传统出家众那么好,在家众必须照顾亲人,无法离开家庭,但是若能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暂时远离对闻、思、修佛法有障碍的地方,专心聆听解脱的方法,一定比较容易放下世俗的心态,否则,家中的小孩或亲戚朋友,对在家众的影响必定时时存在,使心倍受干扰而无法清静,这样正知和正念便难以现前,所以历来修行人多半采出家专修的方式来远离烦恼之源,当年佛陀所示现的就是如此,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印度的修行者多半是出家的,在西藏,虽有在家瑜珈士不现出家相,也有结婚,但他们都守皈依戒、居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等,一生无论工作、生活都在修行之中,没有离开闻、思、修佛法,所以在形式上不一定是要头光光的。
所谓出家众的条件比较好,是指修行人舍离了世间能增长三毒的故乡,在某个地方专修,不管俗务、一心修道,必能感得善心人士提供生活所需,不必担心吃穿的问题,像在台湾便是如此,这就是佛法最殊胜、伟大的感应之处,也是三宝恩德的加被所致,因此,唯有离家放下万缘、静心修道,才是佛子应取的行径,否则修行必有障碍,无法很快有所进益、增长,但一般人因为没有能力静下来,心都往外跑,所以远离三毒的境缘后,紧接着要依止寂静。
第三颂 依止寂静处
远离恶境惑渐灭 因无懒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 依止寂静佛子行
这一偈的涵义是:远离了那像水一般不安晃动的亲情贪欲,和像火一般燃烧的敌人瞋恨心,心中的无明惑痴自然渐渐消灭,对于该取舍的正法才能正确抉择,所以离开家乡的佛子要去哪里呢?要去寂静的地方-远离外在尘嚣,非常安静的地方。「入菩萨行」第八品静虑中提到,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处于轮回中受苦,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外在的尘嚣与内在的妄念」,所以无法获得禅定,并且进一步展现充满智慧的内在本质,因此,暂时远离外在的尘嚣,依止寂静的地方,不让增长三毒的境缘现前,就好比水,若不搅动它,或让树枝等外在事物干扰它,它自然就会澄净下来,所以当我们以戒、定、慧三学实修内心时,依止寂静处,远离贪、瞋、痴的对境,自然比较没有破戒的环境和诱因,除了修行外,你无法做别的事,想做生意也没有人来,想找工作也无处可谋职,即使你不修行,也因增长三毒的条件减少了,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渐趋宁静,心一旦静下来,禅定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内心的定力增强时,我们才有能力掌控不安的妄念,而内在的智慧也会在此深入的禅定中开发出来,总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依止寂静的佛子,必须远离尘嚣安于静虑,在深入禅定中开发内在的智慧,如果没有禅定的根基,智慧就不会稳固。
「经庄严论」中提到四个修习禅定者的助缘:
(一) 能享用天然现成的食物,不必靠人工辛苦的制造,更没有添加物或污染物;现今在台北要取得天然食物,似乎颇不容易,食、衣、住、行不仰赖科技便无法生存的样子,人们每天都得为生活忙碌奔走而无暇修行。
(二) 没有盗贼,不必担忧遭窃。
(三) 住处清静自然,不受污染,水与环境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能安适修行。
(四) 周遭同处的伙伴,如动物之类的众生,不会伤害修行人,行者也不必为牠们做什么事,彼此间无任何怀疑、猜忌,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前面所说的寂静处可以远离「禅定的刺」,当你修定时有人在旁边吵闹,让你无法得定,当你入定了,有干扰你禅定之乐的人、事,使你不得其乐等等,都是禅定的刺、禅定的违缘,远离这些违缘,便可加速成就道业,所以真正的修道者在成就之前,必得依止寂静处,实修戒、定、慧,等能力足够了才可以入于人群,住在尘嚣市集当中,如藏传佛教的转世佛爷或仁波切们,也是在自利能力成就后,才与众生接触大转*轮,犹如世间谋职必先暂时远离贪欲享乐,到学校智虑专一地求学,取得足够的学识及充实谋生的技能,之后才能在社会上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同理,修行人为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也是如此。阿底峡尊者曾说:「自利未成就之前,必须依止精进,以免被环境所转!」虽然在寂静处精进修行的境缘和直接利益众生不同,但是只要我们不舍愿菩提心,那么即使离群闭关也是佛子应做的抉择,其实,佛子依止寂静闭关修行,是西藏佛教最赞叹的行持方式,密勒日巴尊者所示现的榜样正是如此,他不要庄严的佛堂,也不依赖眷属、信众,他一人苦修到底,终成大器,这种纯粹的自修行径,成就的是明心见性、即身成佛的道业,所以他能真正利益到众生!不像我们一般人互称活菩萨,但对于真正的解脱之道该如何走却一无所知,那么当神识要离开肉体时,要如何保持清醒的状态呢?那如何有把握真正利益他人呢?
修道的方式分上、中、下三部,以上所说的在这浊世时代,连出家人都未必能做得到的,更何况是在家众,所以阿底峡尊者说:「五浊恶世的时代,不是聚集很多信众的时候,佛子应依止寂静,自度而后度他。」在未成就自度前,能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很少、很困难的,只能表面上意思、意思做做而已,因此,第二个修行方式就是-出家人应示现专心修持的榜样,而在家众应护持正法,提供出家人安心修行的条件,帮忙道场弘法利生的事业,引领信众信仰三宝、听闻佛法,使发心因缘成熟、广度众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显教法师们在这方面教育得非常成功,有很多人发心并随喜付出心力和财物,积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但是,除此之外,你们也要多自修,以免只有享受富有安乐的福报,而终不免受轮回之苦,唯有甚深的空性见解才能断轮回的根,福智二资粮必须配合一起修才能有成就;累积福德资粮是有条件的,它的前行基础是持戒、修定,尤其是禅定,若没有很好的禅定基础,就无法生起坚固的智慧,想要修习「无我」的甚深正见,就必须依止寂静处!
第四颂 观无常而舍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 累积财物留人间
身之客堂识终离 舍弃此世佛子行
此颂是说明无常的真相;无常的现象我们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深刻体会,而且还稍一安逸就忘记这个事实!首先,观察我们此生最亲近的父母、家眷、亲朋好友,无论是哪个人,最后终究还是要分离,无法永远相聚!其次,我们今生辛苦累积的财物及贪爱的人、事、物,最后一样也带不走,全部都得留在人间,然而,为了拥有这一切,我们毫无顾忌地沉沦在贪、瞋、痴三毒之中,无法片刻舍离烦恼,它紧随着我们,带给我们无限的痛苦,而我们却不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无常的真相,所以一次又一次累积恶业所造成的,如果今生我们的心仍然无法放弃这些烦恼,不能舍弃对亲眷财物的贪爱,临终时我们将痛苦不堪,因为到时候即使我们不想舍弃它们,也由不得我们做主,无常终将到来,我们势必孤独而去。
为了生死自在,首先我们要看破无常、放下贪执,在一息尚存之时,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舍弃此世无谓的追求,在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心情比较轻松的时候,从容地学习佛法,训练我们的心,使它不管在什么时候面临死亡都能不紧张,其次,自我们受胎以来就与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贪执此身为「我」、「我所有」,完全不知此身为客堂,意识为客人,死时,我们的意识需要重新找寻投身之处,正如客人要移居新客房一般,死亡时,我们必须和身体分开,如果现在我们不能认清这个现实,还要为它疲于奔命,是不是冤枉啊?要知道-投胎为人已经很苦了,而为这一生的利益奔走,更苦!试想,从五、六岁起,我们上学求知,学习如何在今生谋求更好的生活,就连父母亲也要为我们付出很大的心力,如果我们在修行上有这样的付出,想必会很有成就吧?然而这些出自无明的追求,能让我们真正如意的却很少,且付出那么多心力,今生是否就能过得很好也不知道,就算能够过得很好、很快乐,也不过是短短七、八十年的享乐而已,一旦年老病苦降临时,就不快乐了,这是必然的!其实,不论你今生拥有多少财富、人们如何赞赏你,你也不会真正得到永恒的安乐,当我们衰老,对外在事物的掌握、利用的能力渐渐消失时,就无法享用现前的这一切,如果此时我们不懂得佛法,…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