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无法对治我们内心的贪、瞋、痴、嫉妒、傲慢等烦恼,那么当我们看到灵活能干的年轻人时,我们就会心生嫉妒,觉得比不过他们,很苦!人就是这样!别人并没有来伤害我们,我们却常如此伤害自己,这种嫉妒之心便是造成痛苦非常、无法明白的来源,如果没有嫉妒心,见到别人好,我们赞叹或随喜,不但自己能快乐也有功德,但我们凡夫却偏偏做不到,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习惯于嫉妒他人,无法放下这种错误的执着,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不要用百分之百的时间为今生的利益去奋斗,应该把百分之五十的精力拿来为来世的安乐而学习准备,才不至于浪费这暇满的一生;在这里,大家都相信有来世与因果,不同于一般没有信仰的人,所以信了就要好好学习、有所准备,不至于临终后悔,起大恐怖。
佛经上说:「三界有如秋天的云彩-变化莫测」,在西藏,秋天的天空变化很大、很快、非常无常、很不稳定,正如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皆是无常,变化迅速、不安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来世或因果轮回,一样要面对这一切、一样是要受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无常中安住此心有备而去呢?经论上告诉我们应以思惟「三根本、九因相」来建立信念;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一】我一定会死;为什么呢?首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能长生不死的,我们自历史中可看到许多有大能力、大智慧的人也都时候到了就离开人世,没有例外,所以我们也必定会死,即便科技再发达,仍不免一死!不止人类如此,连外在的宇宙万物,也在每一剎那中变灭消失。其次,凡「有为法」,必是无常变灭的,我们的肉体也是有为法,也会因无常而消失、死亡。第三,由于我们的寿命是一剎那、一剎那在衰竭、改变当中,所以它只会越来越减少,最后终必归于死亡。
【二】死无定期;我们不知何时会死,为什么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寿命没有一定,不像北俱卢洲的人寿命固定是一千年,在千岁的寿命之中,不会意外死亡。第二,我们的身体极微弱、不坚实,是污秽组合之物,没有精华和意义存在,但是为了它,我们每天要照顾、梳洗、打扮,否则就会恶臭不堪,好比身上如果有流脓的伤口,即使你在皮肤上刻意包扎,迟早都会有脓水流出来把它弄脏一般,也许在年轻时,我们可保有一、二十年青春美好的形象,但岁月不饶人啊,它迟早要失去光彩、显出老病丑态的,况且生命危脆不知死神何时召唤,我们能不正视这个现象吗?第三,能使我们死亡的条件越来越多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许多因车祸或瓦斯、电器…等等所引起的意外,这些死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所以说,造成死亡的条件比以前进步很多,如果人类不使用瓦斯、电器…,人也许反而可以活得久些,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确知什么时候会死。
【三】死时除了佛法,其它都没有用;亲人、钱财、身体,这三种我们最贪着难舍的人、事、物,在我们死亡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例如,某某亲戚往生了,我们会比较伤心,到亡者身边哭一哭或念念佛;念佛算是有益的,但如果他生前没有念佛修行的话,那此时怎么能听得进佛号呢?这样如何解脱轮回?在能控制的时候都不想修了,更何况临终现前神识极度不安的时候呢?所以助念的亲友能给亡者多少帮助,全看他生前是否有修持过佛法了,否则,他也只能和这些挚爱的亲友们永别了!再说,当我们要离开人世时,再多的钱财、美食及享用品,都没有用了,钱只是一堆废纸而已,我们身体受用的能力没有了,已经无法享用这一切了,最后,由于我们神识所依的身体消失了,它让我们心定下来的能力也退却了,它更显得毫无用处,因此临终时,唯有曾经修习的佛法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要对这点生起坚定的信解,在生前好好修学佛法。
总之,我们已确知自己终将一死,但又不知何时死,而死的条件又越来越多,死时除了佛法,其它全无用处,所以不要再浪费生命去追求其它的事物了,要认真修行佛法!以上就是思惟无常的三个根本决定及九个理由,如果我们能时时修习,思惟其中的真理,内心必能产生无常感,愿意好好修行;以前,噶当派的高僧喀拉巴尊者曾说:「世间没有一个能让人逃避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逃一死。」所以人一定会死,不但一定会死,而且很快就会死,死时除了你所受持的佛法,其它万物皆无用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现在年轻、还有很多时间而悠哉游哉地过日子,要赶快准备好好修行才是;另一位噶当派的高僧嘎玛巴尊者也讲过:「我们凡夫要有现在就会死亡的恐惧,到了真正临终时,我们就不会害怕。」因为我们现在若能产生强烈地无常感,就会对佛法有巨大的希求心,就能放下对世间法无益的追求、减少对世间的欲望、增长出离心、舍弃现世的安乐而依止寂静处精进修行,死时自然能远离恐怖,然而我们凡夫正好相反,现在不怕死,死时才真怕死,但到那时也无法可施了,所以佛子要时时忆念无常而精进修行!
第五颂 远离恶友
交近某侣增三毒 闻思修行令退失
灭尽仁慈悲心因 远离愚伴佛子行
凡夫想追求究竟快乐的佛果就必须依止三宝,佛陀教导我们、佛法保护我们、僧众与同行善友会在修学的过程中教导、提携我们,而凡愚的友伴和愚痴的恶知识则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三毒增长,道心退失而堕落,如果没有坚固的决心,亲戚朋友的一句话就可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一定要远离愚伴及恶友;佛经上讲:「在檀木林中放一根普通的木材,下雨时雨水直接渗到这根普通的木头里,时隔一年,这根木头也会熏有檀香的味道。」同理,愚钝的人如能常与贤善之人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不需要特别学什么,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好的改变,反之,如果贤善之人常跟恶友相处,刚开始会因理念不同而处不来,但是时间久了,彼此妥协、影响就越来越糟了;然而远离这愚痴的友伴,是不是就不慈悲他了呢?是不是还要去帮助他呢?是的,要帮他!但因为我们现在其实跟他差不多(或许比他稍好一点点),如果真的帮他了,会不会两人都堕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有能力知道对方的需要,才帮得上忙;生活中常有这种状况:我想帮助某人,但某些事情是否应不应该帮呢?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确定,眼见没有人愿意帮他,自己又有疑虑时,我们就陷入烦恼中了,有烦恼就没有进步,当自己都帮不上自己时,如何帮别人呢?到最后被他拖下水,两人都沉沦退转,可见不远离恶友,会断掉我们解脱的根,使三毒增长、身、口、意三业的修行退步,大乘佛法的根-慈悲心也渐渐消沉,往昔所修的功德不仅无法增长,甚至会忘失或退转,所以佛子修行首要谨防亲近恶友,保护善根!在皈依戒里,皈依僧以后,有不要跟外道共住、学法这一条,在西藏,古时候比较容易做到,因为那时候社会单纯,大家都不会因信仰不同而互相评论、仇视,因此只要修行学道上不要共住,被他影响而退转即可,现在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很好的善知识,就更需要远离恶友了;又例如,在世间亲友之间互相贪着情感,彼此又有借贷金钱的关系,那么遇到对方无力偿还时,那就很可能两人一起往下沉沦,因此,在修行上,这样的朋友也会让我们增长三毒、道心退转,所以一定要离开恶友。
第六颂 依止善知识
依止谁师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善师如自身 恒常依止佛子行
此偈说明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处;首先,能依止善师可渐渐减少内心中的罪恶及贪、瞋、痴等烦恼,进而在闻、思、修及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发展上,都能越来越增长,就如同上弦月般日趋圆满,所以走在修学佛法的成佛大道上,我们的心态和行为都需要善知识来带领,我们才能顺利成就。善知识对我们而言,比自己的生命或身体更重要!在「普贤上师言教」提到-「修行首务是依止善知识(上师)!」然而,在台湾、乃至于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分辨善知识的真假,为了寻找善知识产生许多困扰,所以我在这方面就多讲一些,由于目前是末法时期,因此无论学生、老师或者我们自己的心,乃至外在大自然皆在没落当中,在物质条件上,外表好像是进步了,其实他们的精华或本质都是日趋没落的,而精神层面,如宗教信仰等,不单是佛教,连其它宗教也都大大不如往昔,所以合格的善知识很难找到,一个合格、正确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要持戒严谨。例如在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密乘的戒律)都要守得非常好、非常清静,同时,对三藏经律论及密续的内容理解必须十分深广,有高度的智慧,对修行的一些仪轨更是熟悉无误,并且还要能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众生,一般人只能做到前三个,但,上师连最后一个「同事」(与众生一起共事)也要做,这样才能感化大众,因为众生的根器各个不同,所以有许多不同调伏度众的善巧方式,例如,有些金刚上师用诀窍指点我们的心,让我们觉悟,这就是我们说的根本上师,好比续部瑜珈里的密续中所讲的:「凡受灌顶后受持所有戒律的上师,如果他的传承清静,没有中断过,他的贪、瞋、痴和妄念会比较少。」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妄念多,修法会产生障碍,当然每个众生都有妄念,但不应过多或太执着,要对妄念的实质有所认知,知道那些虚幻的妄念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应执着它为实有,甚至改变我们的内心,譬如说「我昨天梦见什么?是什么原因吗?他们是好呢?还是不好呢?…」这些都是妄念,要知道,妄念多的时候,麻烦就多,麻烦多的时候,痛苦就会多,所以妄念比较少的善知识,对金刚乘的根、道、果都较能够理解,对密续的修持必能较深入而有真实的体验,对众生也才有加持及利…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