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就無法對治我們內心的貪、瞋、癡、嫉妒、傲慢等煩惱,那麼當我們看到靈活能幹的年輕人時,我們就會心生嫉妒,覺得比不過他們,很苦!人就是這樣!別人並沒有來傷害我們,我們卻常如此傷害自己,這種嫉妒之心便是造成痛苦非常、無法明白的來源,如果沒有嫉妒心,見到別人好,我們贊歎或隨喜,不但自己能快樂也有功德,但我們凡夫卻偏偏做不到,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習慣于嫉妒他人,無法放下這種錯誤的執著,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因此我們不要用百分之百的時間爲今生的利益去奮鬥,應該把百分之五十的精力拿來爲來世的安樂而學習准備,才不至于浪費這暇滿的一生;在這裏,大家都相信有來世與因果,不同于一般沒有信仰的人,所以信了就要好好學習、有所准備,不至于臨終後悔,起大恐怖。

  佛經上說:「叁界有如秋天的雲彩-變化莫測」,在西藏,秋天的天空變化很大、很快、非常無常、很不穩定,正如我們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皆是無常,變化迅速、不安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來世或因果輪回,一樣要面對這一切、一樣是要受報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無常中安住此心有備而去呢?經論上告訴我們應以思惟「叁根本、九因相」來建立信念;所謂叁根本就是叁種必然發生的定律,而九因相即每種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別有叁個理由,呈現出人決定在面對生死無常時所應有的信念;我們簡單地說一下:

  【一】我一定會死;爲什麼呢?首先,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能長生不死的,我們自曆史中可看到許多有大能力、大智慧的人也都時候到了就離開人世,沒有例外,所以我們也必定會死,即便科技再發達,仍不免一死!不止人類如此,連外在的宇宙萬物,也在每一剎那中變滅消失。其次,凡「有爲法」,必是無常變滅的,我們的肉體也是有爲法,也會因無常而消失、死亡。第叁,由于我們的壽命是一剎那、一剎那在衰竭、改變當中,所以它只會越來越減少,最後終必歸于死亡。

  【二】死無定期;我們不知何時會死,爲什麼呢?第一,因爲我們的壽命沒有一定,不像北俱盧洲的人壽命固定是一千年,在千歲的壽命之中,不會意外死亡。第二,我們的身體極微弱、不堅實,是汙穢組合之物,沒有精華和意義存在,但是爲了它,我們每天要照顧、梳洗、打扮,否則就會惡臭不堪,好比身上如果有流膿的傷口,即使你在皮膚上刻意包紮,遲早都會有膿水流出來把它弄髒一般,也許在年輕時,我們可保有一、二十年青春美好的形象,但歲月不饒人啊,它遲早要失去光彩、顯出老病醜態的,況且生命危脆不知死神何時召喚,我們能不正視這個現象嗎?第叁,能使我們死亡的條件越來越多了,我們每天都可以在電視新聞中看到許多因車禍或瓦斯、電器…等等所引起的意外,這些死緣都是過去所沒有的,所以說,造成死亡的條件比以前進步很多,如果人類不使用瓦斯、電器…,人也許反而可以活得久些,所以我們真的不能確知什麼時候會死。

  【叁】死時除了佛法,其它都沒有用;親人、錢財、身體,這叁種我們最貪著難舍的人、事、物,在我們死亡時是幫不上任何忙的,例如,某某親戚往生了,我們會比較傷心,到亡者身邊哭一哭或念念佛;念佛算是有益的,但如果他生前沒有念佛修行的話,那此時怎麼能聽得進佛號呢?這樣如何解脫輪回?在能控製的時候都不想修了,更何況臨終現前神識極度不安的時候呢?所以助念的親友能給亡者多少幫助,全看他生前是否有修持過佛法了,否則,他也只能和這些摯愛的親友們永別了!再說,當我們要離開人世時,再多的錢財、美食及享用品,都沒有用了,錢只是一堆廢紙而已,我們身體受用的能力沒有了,已經無法享用這一切了,最後,由于我們神識所依的身體消失了,它讓我們心定下來的能力也退卻了,它更顯得毫無用處,因此臨終時,唯有曾經修習的佛法對我們是有用的,我們要對這點生起堅定的信解,在生前好好修學佛法。

  總之,我們已確知自己終將一死,但又不知何時死,而死的條件又越來越多,死時除了佛法,其它全無用處,所以不要再浪費生命去追求其它的事物了,要認真修行佛法!以上就是思惟無常的叁個根本決定及九個理由,如果我們能時時修習,思惟其中的真理,內心必能産生無常感,願意好好修行;以前,噶當派的高僧喀拉巴尊者曾說:「世間沒有一個能讓人逃避處,無論你走到哪裏,都難逃一死。」所以人一定會死,不但一定會死,而且很快就會死,死時除了你所受持的佛法,其它萬物皆無用處,所以你們不要以爲現在年輕、還有很多時間而悠哉遊哉地過日子,要趕快准備好好修行才是;另一位噶當派的高僧嘎瑪巴尊者也講過:「我們凡夫要有現在就會死亡的恐懼,到了真正臨終時,我們就不會害怕。」因爲我們現在若能産生強烈地無常感,就會對佛法有巨大的希求心,就能放下對世間法無益的追求、減少對世間的欲望、增長出離心、舍棄現世的安樂而依止寂靜處精進修行,死時自然能遠離恐怖,然而我們凡夫正好相反,現在不怕死,死時才真怕死,但到那時也無法可施了,所以佛子要時時憶念無常而精進修行!

  

  第五頌 遠離惡友

  交近某侶增叁毒 聞思修行令退失

  滅盡仁慈悲心因 遠離愚伴佛子行

  

  凡夫想追求究竟快樂的佛果就必須依止叁寶,佛陀教導我們、佛法保護我們、僧衆與同行善友會在修學的過程中教導、提攜我們,而凡愚的友伴和愚癡的惡知識則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叁毒增長,道心退失而墮落,如果沒有堅固的決心,親戚朋友的一句話就可影響我們的修行,所以一定要遠離愚伴及惡友;佛經上講:「在檀木林中放一根普通的木材,下雨時雨水直接滲到這根普通的木頭裏,時隔一年,這根木頭也會熏有檀香的味道。」同理,愚鈍的人如能常與賢善之人在一起相處,久而久之,不需要特別學什麼,無形中也會受到影響,産生好的改變,反之,如果賢善之人常跟惡友相處,剛開始會因理念不同而處不來,但是時間久了,彼此妥協、影響就越來越糟了;然而遠離這愚癡的友伴,是不是就不慈悲他了呢?是不是還要去幫助他呢?是的,要幫他!但因爲我們現在其實跟他差不多(或許比他稍好一點點),如果真的幫他了,會不會兩人都墮落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有能力知道對方的需要,才幫得上忙;生活中常有這種狀況:我想幫助某人,但某些事情是否應不應該幫呢?連我們自己也無法確定,眼見沒有人願意幫他,自己又有疑慮時,我們就陷入煩惱中了,有煩惱就沒有進步,當自己都幫不上自己時,如何幫別人呢?到最後被他拖下水,兩人都沈淪退轉,可見不遠離惡友,會斷掉我們解脫的根,使叁毒增長、身、口、意叁業的修行退步,大乘佛法的根-慈悲心也漸漸消沈,往昔所修的功德不僅無法增長,甚至會忘失或退轉,所以佛子修行首要謹防親近惡友,保護善根!在皈依戒裏,皈依僧以後,有不要跟外道共住、學法這一條,在西藏,古時候比較容易做到,因爲那時候社會單純,大家都不會因信仰不同而互相評論、仇視,因此只要修行學道上不要共住,被他影響而退轉即可,現在如果我們身邊沒有很好的善知識,就更需要遠離惡友了;又例如,在世間親友之間互相貪著情感,彼此又有借貸金錢的關系,那麼遇到對方無力償還時,那就很可能兩人一起往下沈淪,因此,在修行上,這樣的朋友也會讓我們增長叁毒、道心退轉,所以一定要離開惡友。

  

  第六頌 依止善知識

  依止誰師滅罪過 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勝善師如自身 恒常依止佛子行

  

  此偈說明依止善知識的殊勝處;首先,能依止善師可漸漸減少內心中的罪惡及貪、瞋、癡等煩惱,進而在聞、思、修及慈悲心與菩提心的發展上,都能越來越增長,就如同上弦月般日趨圓滿,所以走在修學佛法的成佛大道上,我們的心態和行爲都需要善知識來帶領,我們才能順利成就。善知識對我們而言,比自己的生命或身體更重要!在「普賢上師言教」提到-「修行首務是依止善知識(上師)!」然而,在臺灣、乃至于這個時代,我們很難分辨善知識的真假,爲了尋找善知識産生許多困擾,所以我在這方面就多講一些,由于目前是末法時期,因此無論學生、老師或者我們自己的心,乃至外在大自然皆在沒落當中,在物質條件上,外表好像是進步了,其實他們的精華或本質都是日趨沒落的,而精神層面,如宗教信仰等,不單是佛教,連其它宗教也都大大不如往昔,所以合格的善知識很難找到,一個合格、正確的善知識,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

  首先,要持戒嚴謹。例如在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戒(密乘的戒律)都要守得非常好、非常清靜,同時,對叁藏經律論及密續的內容理解必須十分深廣,有高度的智慧,對修行的一些儀軌更是熟悉無誤,並且還要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受衆生,一般人只能做到前叁個,但,上師連最後一個「同事」(與衆生一起共事)也要做,這樣才能感化大衆,因爲衆生的根器各個不同,所以有許多不同調伏度衆的善巧方式,例如,有些金剛上師用訣竅指點我們的心,讓我們覺悟,這就是我們說的根本上師,好比續部瑜珈裏的密續中所講的:「凡受灌頂後受持所有戒律的上師,如果他的傳承清靜,沒有中斷過,他的貪、瞋、癡和妄念會比較少。」這點非常重要,因爲妄念多,修法會産生障礙,當然每個衆生都有妄念,但不應過多或太執著,要對妄念的實質有所認知,知道那些虛幻的妄念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不應執著它爲實有,甚至改變我們的內心,譬如說「我昨天夢見什麼?是什麼原因嗎?他們是好呢?還是不好呢?…」這些都是妄念,要知道,妄念多的時候,麻煩就多,麻煩多的時候,痛苦就會多,所以妄念比較少的善知識,對金剛乘的根、道、果都較能夠理解,對密續的修持必能較深入而有真實的體驗,對衆生也才有加持及利…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