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益;什麼是所謂的「加持力」呢?例如,有一本關于大圓滿的書,是以中文寫的,因爲你們都是有知識、學問的,文字上面不用我多說,你們自能理解,如果我個人沒有實證到那個境界的話,我對你們就沒有加持力,你們也無法因此深入密境,因此所謂指點自心的上師,也就是根本上師,必須自己有足夠的經驗,不但聽聞過大圓滿的法,得到口訣,並要有足夠的修持,在任何境界中都能運用大圓滿的法,有以上這些條件,才真符合根本上師的條件,這也就是爲什麼指點自心的上師比較少的緣故,故而,完美的上師,應當有修證大圓滿教法及解脫五欲苦海的行持,並能攝受衆生增上、修持教法、解脫輪回的苦海。

  我們經常爲了尋找一位圓滿的上師而煩惱,事實上,依止一位上師,並沒有禁止依止其它的善知識,因爲能依止更多的善知識,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一定要是真的善知識,否則你學到的可能會比較雜,如果是真善知識,當然是越多越好,一、兩百年前,西藏的高僧們都依止多位善知識,善知識也分很多種不同的性質,有平日在課堂上教導你、教育你及修道時教你取舍之法的,也有爲你灌頂、加持、指點你心的本質的,這些都是真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前可以觀察,在「大圓滿前行」中我們也講過,但一旦依止後就不要再觀察了,否則會造惡業;所謂「觀察」有一定次序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具德相的上師有哪些?巴祖仁波切講的「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所提到的,大多是關于法師應做好的行爲,如果法師們沒示現好樣子,因爲在家信徒不方便講他們,有一些法師就會因爲信徒的贊歎和尊敬,生起傲慢心而不再注意觀察自己,甚至被信徒寵壞了,就好像小孩被寵久了就會變壞一樣,所以當恭敬、贊歎過多時,法師們就應該要小心了,依止上師要一個個仔細觀察,你們聽了一些具格與不具格上師的內容後,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很好的修行者,哪些不是,切記!嘴裏不要講出來,心裏明白就好。

  第一種不具格的上師是名譽很高,但沒有真實度衆的能力。例如有些對聞、思、修佛法沒有實際修爲,卻以「我是某某大活佛轉世」或「我是某某高官的孩子」自诩的人,自以爲種性優越而覺得與衆不同,在傲慢心、不平等心作意之下,名不符實,就不是依止的對象。釋尊曾說:「行者應超越種性、不分高下、名譽與出生皆不必注重。」 巴祖仁波切也說過:「在西藏有所謂的某某上師,自诩是轉世佛爺的人,卻連叁十個字母都要學半天才會,何況是生起次第的內涵呢?如果這些法要的學習看過後也和一般人一樣地忘記,那怎麼能以慢心自誇呢?」可見這種自誇爲轉世佛爺或高官後代的心態,並非爲了來世修行或度衆的心願而發,而是想在今生傳承自己的身分、保護自我的名譽所産生的分別心,這好比某某教派、政黨或國家,爲了保護自己團體的名利而宣揚其威勢一樣,不是真善知識爲得佛果的行徑,這種非真善知識的境界,可以用木磨子的比喻來形容,木頭做的磨子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動起來卡、卡作響,卻不能發揮功用,而石頭做的實心磨子,因爲很重,其所發出來的聲音就比較小,但它卻能發揮功用,那種名望很高而內心空虛、無真實功德的人,正如木磨子般的上師,沒有真實成就自己的經驗與度化衆生的能力,只是徒具虛名而已。

  第二種不具格的上師是如井底之蛙般見識淺薄的上師;這種上師沒證得慈悲心,也無高于一般人的智慧,更未曾修學過殊勝的妙法,因爲他本身無知,所以看不見他人的優點,但卻有很多愚癡的信徒贊歎、尊敬他,讓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正如井蛙沒見過大海而自以爲見識廣闊一樣;在「大圓滿前行」中講過兩只青蛙的故事:住井底的青蛙問住大海的青蛙說:「大海有多大?」海蛙回說:「很大!」井蛙又問:「有沒有我水井十分之一大?」海蛙說:「不止!」井蛙再問:「我水井的二分之一大?」海蛙又答說:「當然不止!」井蛙:「那有沒有我的水井大?」海蛙再答:「不止啦!」井蛙實在不相信,直到來到海邊見識到大海之大,才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這種愚癡而不自知的上師,因爲見識淺陋,在信衆盲目的崇拜後就會得意忘形,所以依止前我們一定要善加觀察,不要做盲從的信衆,以致增長彼此的無明。

  第叁種不具格的上師就像瘋子帶路一樣。 巴祖仁波切說:「身爲上師,內心的境界要勇敢果決,但在行爲上要戒慎恐懼,非常小心!」但是,如瘋子般的上師卻剛好相反,因爲他沒有依止過有智慧的上師,對佛法的聞思也少,對經、律、論及密乘的內涵沒有精進地學習,內心充滿了貪、瞋、癡,比一般的凡夫更糟糕,但他卻做一些如天一般高的成就者的行爲,缺乏正知正念,破了所有戒律及叁昧耶,由這樣的瘋子帶路是非常危險的,身爲佛子應謹慎地觀察,不要隨便依止!

  第四種是如眼盲的上師。上師的智慧一定要比我們高,否則我們就無法進步,上師如果沒有擇法的明眼、沒有慈悲心,對該取舍的智慧有欠缺或過失的話,就如眼盲者,以盲引盲一樣,無法讓我們打開智慧之眼,我們就毋需依止他了。

  以上所說就是 巴祖仁波切在書中傳達給大家擇師依止的大略方向,請各位多加思考。

  

  第七頌 皈依佛門

  自亦束縛輪回故 世間神力能救誰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叁寶佛子行

  

   這意思是說-一切衆生(包括世間所有的神祇)從無始劫來都沈淪在生死輪回的大海中,不得自在,由于世間神祇在輪回裏,祂們也被自身的煩惱、惡業等痛苦的鐵鏈綁住而無法解脫,所以在世間法上,不論祂們有多大的力量,終究無法幫我們遠離叁惡道及輪回的痛苦,因此,我們要求得究竟解脫的依靠,必須找到有能力而且不欺騙我們的永恒對象,而這可靠的依止對象就是佛、法、僧叁寶!而皈依叁寶與否,也是區別我們是佛教徒或外道的主要依據。

  想要皈依叁寶,首先,要知道叁寶的功德;所謂「皈依」就是接受保護,如果我們不知道祂有多大的能力可以保護我們,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怎會想去求祂們呢?所以我們先要知道祂的能力和功德。

  『佛』梵音爲「布達」,意思是什麼都已得到了、都圓滿了,是覺悟者的意思;「佛」,藏文譯爲「桑傑」;「桑」,是消除一切無明,凡該取該舍的都消除了,過失與錯誤的缺點都斷盡了,「傑」代表證悟,即成就一切善德,圓滿開悟了,「桑傑」二字合起來,就是藏文裏「佛」的意思。

  『法』梵音譯爲「達瑪」,意爲「持住」,如果我們以大乘佛教的皈依來說,就是把我們從叁惡道中抓住,把我們從輪回與涅槃中拉出,「持住」就是抓住我們,不讓我們去這些地方;「達瑪」藏音是「秋」,意即-改變,從那裏改變呢?從我們世間法的觀念裏改變,能把我們貪、瞋、癡的心態整個改變過來的就是法寶。

  『僧』梵文是「僧伽」,意爲「希求」,是指長期對善的行爲有熱烈希求心,能對行善一直保持興趣的人,稱作僧。

   我們接受叁寶的保護,在內涵上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等叁種不同層次的皈依;在中國,非常流行皈依,「你皈依那位上師啊?」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話題,甚至有些父母讓腹中的胎兒皈依,事實上,想要皈依的人應對皈依的種類、區別、心態及方式等有所了解,因爲叁寶的功德無量無邊,它可說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所以在此對于皈依叁寶,我們分別從叁士道皈依內涵介紹起:

  (一) 下士道的皈依:皈依者的心態是-爲了讓自己能從叁惡道及今生所有的恐懼、害怕中得到保護與解脫!所以今生他能活多久,他就求叁寶庇佑他多久,時間上是短短一生的皈依,心態上是利己的,皈依對境的佛寶是指佛像,例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等,法寶是指佛經,僧寶則不需要聖者高僧大德,只要能好好受持戒律的一般出家衆即可,這是佛教徒下士道的皈依方式。

  (二) 中士道的皈依:是指聲聞衆與阿羅漢們的皈依心態,他們希求自己今生能出離六道輪回的痛苦與恐懼,爲了得到安樂而求皈依,在時間上是自今生直到證得阿羅漢果位爲止,皈依處的區別,佛寶是指皈依佛的意,也就是佛所證得的法身,而不是他的色身,因爲他們不相信佛有輪涅,認爲離開了輪回與涅槃,才是佛的境界,所以在他們的觀念中,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示現爲國王身、做過轉輪王,所有煩惱都消滅盡了,是證悟法身者,這是佛身、語、意中意的成就,而不是釋迦牟尼佛父母和合創造出的色身,他們認爲這個身體也是苦果,不值得皈依,所以佛的肉身不是皈依處,佛的智身-內在覺悟的法,才是皈依的佛寶;至于所皈依的法寶不是佛經,而是佛內在證悟的法,佛法有教、證二法,而證法又分道、滅二種,阿羅漢們認爲「道」仍不是究竟皈依處,那只是修行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的工具而已,究竟法的皈依處是滅谛,滅盡所有煩惱與痛苦的內證之法,才是要皈依的法寶;而僧寶在他們眼中,無論在家、出家皆是指預流果以上的小乘四果級僧衆,即預流、一來、不來、阿羅漢四果,而不是一般的凡夫僧。

  (一) 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態上求皈依者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而來,在時間上不只是今生,也不只到證得阿羅漢果爲止,而是直至成佛,這是大乘上士求皈依的心態和時間;在皈依對境上,「佛寶」是指圓滿證得所有智慧,獲得四身(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或者說是五身(法、報、化身及不變金剛身和現證菩提身)的佛陀;「法寶」則專指大乘佛法的教、證二法;「僧寶」則有兩種,一種是由四個比丘所象征的凡夫僧衆,另一種是指初地菩薩以上的聖者,而後者才是值得皈依的對境,這就是上、中、下叁士道不同的皈依內涵。

  以上是顯宗共同的皈依;至于密宗金剛乘不共的皈依,因爲現在很多人學密,所以在此略提一下,…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