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益;什么是所谓的「加持力」呢?例如,有一本关于大圆满的书,是以中文写的,因为你们都是有知识、学问的,文字上面不用我多说,你们自能理解,如果我个人没有实证到那个境界的话,我对你们就没有加持力,你们也无法因此深入密境,因此所谓指点自心的上师,也就是根本上师,必须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不但听闻过大圆满的法,得到口诀,并要有足够的修持,在任何境界中都能运用大圆满的法,有以上这些条件,才真符合根本上师的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指点自心的上师比较少的缘故,故而,完美的上师,应当有修证大圆满教法及解脱五欲苦海的行持,并能摄受众生增上、修持教法、解脱轮回的苦海。

  我们经常为了寻找一位圆满的上师而烦恼,事实上,依止一位上师,并没有禁止依止其它的善知识,因为能依止更多的善知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一定要是真的善知识,否则你学到的可能会比较杂,如果是真善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一、两百年前,西藏的高僧们都依止多位善知识,善知识也分很多种不同的性质,有平日在课堂上教导你、教育你及修道时教你取舍之法的,也有为你灌顶、加持、指点你心的本质的,这些都是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前可以观察,在「大圆满前行」中我们也讲过,但一旦依止后就不要再观察了,否则会造恶业;所谓「观察」有一定次序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具德相的上师有哪些?巴祖仁波切讲的「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所提到的,大多是关于法师应做好的行为,如果法师们没示现好样子,因为在家信徒不方便讲他们,有一些法师就会因为信徒的赞叹和尊敬,生起傲慢心而不再注意观察自己,甚至被信徒宠坏了,就好像小孩被宠久了就会变坏一样,所以当恭敬、赞叹过多时,法师们就应该要小心了,依止上师要一个个仔细观察,你们听了一些具格与不具格上师的内容后,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很好的修行者,哪些不是,切记!嘴里不要讲出来,心里明白就好。

  第一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名誉很高,但没有真实度众的能力。例如有些对闻、思、修佛法没有实际修为,却以「我是某某大活佛转世」或「我是某某高官的孩子」自诩的人,自以为种性优越而觉得与众不同,在傲慢心、不平等心作意之下,名不符实,就不是依止的对象。释尊曾说:「行者应超越种性、不分高下、名誉与出生皆不必注重。」 巴祖仁波切也说过:「在西藏有所谓的某某上师,自诩是转世佛爷的人,却连三十个字母都要学半天才会,何况是生起次第的内涵呢?如果这些法要的学习看过后也和一般人一样地忘记,那怎么能以慢心自夸呢?」可见这种自夸为转世佛爷或高官后代的心态,并非为了来世修行或度众的心愿而发,而是想在今生传承自己的身分、保护自我的名誉所产生的分别心,这好比某某教派、政党或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团体的名利而宣扬其威势一样,不是真善知识为得佛果的行径,这种非真善知识的境界,可以用木磨子的比喻来形容,木头做的磨子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动起来卡、卡作响,却不能发挥功用,而石头做的实心磨子,因为很重,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小,但它却能发挥功用,那种名望很高而内心空虚、无真实功德的人,正如木磨子般的上师,没有真实成就自己的经验与度化众生的能力,只是徒具虚名而已。

  第二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如井底之蛙般见识浅薄的上师;这种上师没证得慈悲心,也无高于一般人的智慧,更未曾修学过殊胜的妙法,因为他本身无知,所以看不见他人的优点,但却有很多愚痴的信徒赞叹、尊敬他,让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正如井蛙没见过大海而自以为见识广阔一样;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住井底的青蛙问住大海的青蛙说:「大海有多大?」海蛙回说:「很大!」井蛙又问:「有没有我水井十分之一大?」海蛙说:「不止!」井蛙再问:「我水井的二分之一大?」海蛙又答说:「当然不止!」井蛙:「那有没有我的水井大?」海蛙再答:「不止啦!」井蛙实在不相信,直到来到海边见识到大海之大,才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这种愚痴而不自知的上师,因为见识浅陋,在信众盲目的崇拜后就会得意忘形,所以依止前我们一定要善加观察,不要做盲从的信众,以致增长彼此的无明。

  第三种不具格的上师就像疯子带路一样。 巴祖仁波切说:「身为上师,内心的境界要勇敢果决,但在行为上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但是,如疯子般的上师却刚好相反,因为他没有依止过有智慧的上师,对佛法的闻思也少,对经、律、论及密乘的内涵没有精进地学习,内心充满了贪、瞋、痴,比一般的凡夫更糟糕,但他却做一些如天一般高的成就者的行为,缺乏正知正念,破了所有戒律及三昧耶,由这样的疯子带路是非常危险的,身为佛子应谨慎地观察,不要随便依止!

  第四种是如眼盲的上师。上师的智慧一定要比我们高,否则我们就无法进步,上师如果没有择法的明眼、没有慈悲心,对该取舍的智慧有欠缺或过失的话,就如眼盲者,以盲引盲一样,无法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我们就毋需依止他了。

  以上所说就是 巴祖仁波切在书中传达给大家择师依止的大略方向,请各位多加思考。

  

  第七颂 皈依佛门

  自亦束缚轮回故 世间神力能救谁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包括世间所有的神祇)从无始劫来都沈沦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不得自在,由于世间神祇在轮回里,祂们也被自身的烦恼、恶业等痛苦的铁链绑住而无法解脱,所以在世间法上,不论祂们有多大的力量,终究无法帮我们远离三恶道及轮回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求得究竟解脱的依靠,必须找到有能力而且不欺骗我们的永恒对象,而这可靠的依止对象就是佛、法、僧三宝!而皈依三宝与否,也是区别我们是佛教徒或外道的主要依据。

  想要皈依三宝,首先,要知道三宝的功德;所谓「皈依」就是接受保护,如果我们不知道祂有多大的能力可以保护我们,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怎会想去求祂们呢?所以我们先要知道祂的能力和功德。

  『佛』梵音为「布达」,意思是什么都已得到了、都圆满了,是觉悟者的意思;「佛」,藏文译为「桑杰」;「桑」,是消除一切无明,凡该取该舍的都消除了,过失与错误的缺点都断尽了,「杰」代表证悟,即成就一切善德,圆满开悟了,「桑杰」二字合起来,就是藏文里「佛」的意思。

  『法』梵音译为「达玛」,意为「持住」,如果我们以大乘佛教的皈依来说,就是把我们从三恶道中抓住,把我们从轮回与涅槃中拉出,「持住」就是抓住我们,不让我们去这些地方;「达玛」藏音是「秋」,意即-改变,从那里改变呢?从我们世间法的观念里改变,能把我们贪、瞋、痴的心态整个改变过来的就是法宝。

  『僧』梵文是「僧伽」,意为「希求」,是指长期对善的行为有热烈希求心,能对行善一直保持兴趣的人,称作僧。

   我们接受三宝的保护,在内涵上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等三种不同层次的皈依;在中国,非常流行皈依,「你皈依那位上师啊?」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话题,甚至有些父母让腹中的胎儿皈依,事实上,想要皈依的人应对皈依的种类、区别、心态及方式等有所了解,因为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它可说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所以在此对于皈依三宝,我们分别从三士道皈依内涵介绍起:

  (一) 下士道的皈依:皈依者的心态是-为了让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恐惧、害怕中得到保护与解脱!所以今生他能活多久,他就求三宝庇佑他多久,时间上是短短一生的皈依,心态上是利己的,皈依对境的佛宝是指佛像,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法宝是指佛经,僧宝则不需要圣者高僧大德,只要能好好受持戒律的一般出家众即可,这是佛教徒下士道的皈依方式。

  (二) 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他们希求自己今生能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与恐惧,为了得到安乐而求皈依,在时间上是自今生直到证得阿罗汉果位为止,皈依处的区别,佛宝是指皈依佛的意,也就是佛所证得的法身,而不是他的色身,因为他们不相信佛有轮涅,认为离开了轮回与涅槃,才是佛的境界,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示现为国王身、做过转轮王,所有烦恼都消灭尽了,是证悟法身者,这是佛身、语、意中意的成就,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父母和合创造出的色身,他们认为这个身体也是苦果,不值得皈依,所以佛的肉身不是皈依处,佛的智身-内在觉悟的法,才是皈依的佛宝;至于所皈依的法宝不是佛经,而是佛内在证悟的法,佛法有教、证二法,而证法又分道、灭二种,阿罗汉们认为「道」仍不是究竟皈依处,那只是修行过程中让我们理解的工具而已,究竟法的皈依处是灭谛,灭尽所有烦恼与痛苦的内证之法,才是要皈依的法宝;而僧宝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家、出家皆是指预流果以上的小乘四果级僧众,即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四果,而不是一般的凡夫僧。

  (一) 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求皈依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来,在时间上不只是今生,也不只到证得阿罗汉果为止,而是直至成佛,这是大乘上士求皈依的心态和时间;在皈依对境上,「佛宝」是指圆满证得所有智慧,获得四身(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或者说是五身(法、报、化身及不变金刚身和现证菩提身)的佛陀;「法宝」则专指大乘佛法的教、证二法;「僧宝」则有两种,一种是由四个比丘所象征的凡夫僧众,另一种是指初地菩萨以上的圣者,而后者才是值得皈依的对境,这就是上、中、下三士道不同的皈依内涵。

  以上是显宗共同的皈依;至于密宗金刚乘不共的皈依,因为现在很多人学密,所以在此略提一下,…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