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
堪布 久美多傑講授
各位居士劄西德勒!「佛子行叁十七頌」是追隨 釋迦牟尼佛探求永恒快樂道路的信徒們應學的行止,大乘佛教徒要學習菩薩行,而菩薩的行爲有如大海一般地廣闊,全部歸納起來可分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所以頌中所講的都是學佛者該做的行爲。
上次我們已經講解了題意、前行、誓願以及贊歎,現在進入論義;論義分爲前行、正行與結行叁個部份;前行有七種,第一:人身難得,上次已經講過了,現在講第二頌:
第二頌 遠離叁毒之源-故鄉
親方貪心如沸水 敵方瞋毒如烈火
取舍忘之癡暗者 抛棄故鄉佛子行
這四句是說-對于一般修道或學佛者而言,追求究竟的快樂是主要目標,但如果住在家裏或自己家鄉,就容易對于今世的親戚朋友産生各方面的感情,會有貪欲之心,此心猶如水一般晃地動著,使我們沒有辦法安定下來,無法停止希求別人能爲我做些什麼,或我能爲別人做些什麼的妄想,因此,不要依戀親友,此外,譬如敵人對我們不好,我們若有想對付他們、反擊他們的強烈瞋恨心出現,那就好像有一把烈火在心中燃燒一樣,由于貪欲與瞋恨心態的存在,使我們在善業與惡業上,不知如何分辨何者該做與不該做,于是我們的正知與正念便會漸漸消失,由此可見,在家中只會增長貪、瞋、癡等等修道的障礙,所以我們應該遠離叁毒之源-家鄉。
在這裏修學佛法的人大部份未出家,雖然在修行的條件上沒有傳統出家衆那麼好,在家衆必須照顧親人,無法離開家庭,但是若能用幾個小時的時間,暫時遠離對聞、思、修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專心聆聽解脫的方法,一定比較容易放下世俗的心態,否則,家中的小孩或親戚朋友,對在家衆的影響必定時時存在,使心倍受幹擾而無法清靜,這樣正知和正念便難以現前,所以曆來修行人多半采出家專修的方式來遠離煩惱之源,當年佛陀所示現的就是如此,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印度的修行者多半是出家的,在西藏,雖有在家瑜珈士不現出家相,也有結婚,但他們都守皈依戒、居士戒及在家菩薩戒等等,一生無論工作、生活都在修行之中,沒有離開聞、思、修佛法,所以在形式上不一定是要頭光光的。
所謂出家衆的條件比較好,是指修行人舍離了世間能增長叁毒的故鄉,在某個地方專修,不管俗務、一心修道,必能感得善心人士提供生活所需,不必擔心吃穿的問題,像在臺灣便是如此,這就是佛法最殊勝、偉大的感應之處,也是叁寶恩德的加被所致,因此,唯有離家放下萬緣、靜心修道,才是佛子應取的行徑,否則修行必有障礙,無法很快有所進益、增長,但一般人因爲沒有能力靜下來,心都往外跑,所以遠離叁毒的境緣後,緊接著要依止寂靜。
第叁頌 依止寂靜處
遠離惡境惑漸滅 因無懶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 依止寂靜佛子行
這一偈的涵義是:遠離了那像水一般不安晃動的親情貪欲,和像火一般燃燒的敵人瞋恨心,心中的無明惑癡自然漸漸消滅,對于該取舍的正法才能正確抉擇,所以離開家鄉的佛子要去哪裏呢?要去寂靜的地方-遠離外在塵囂,非常安靜的地方。「入菩薩行」第八品靜慮中提到,我們無始以來一直處于輪回中受苦,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心始終沒有離開過外在的塵囂與內在的妄念」,所以無法獲得禅定,並且進一步展現充滿智慧的內在本質,因此,暫時遠離外在的塵囂,依止寂靜的地方,不讓增長叁毒的境緣現前,就好比水,若不攪動它,或讓樹枝等外在事物幹擾它,它自然就會澄淨下來,所以當我們以戒、定、慧叁學實修內心時,依止寂靜處,遠離貪、瞋、癡的對境,自然比較沒有破戒的環境和誘因,除了修行外,你無法做別的事,想做生意也沒有人來,想找工作也無處可謀職,即使你不修行,也因增長叁毒的條件減少了,心便會自然而然地漸趨甯靜,心一旦靜下來,禅定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內心的定力增強時,我們才有能力掌控不安的妄念,而內在的智慧也會在此深入的禅定中開發出來,總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依止寂靜的佛子,必須遠離塵囂安于靜慮,在深入禅定中開發內在的智慧,如果沒有禅定的根基,智慧就不會穩固。
「經莊嚴論」中提到四個修習禅定者的助緣:
(一) 能享用天然現成的食物,不必靠人工辛苦的製造,更沒有添加物或汙染物;現今在臺北要取得天然食物,似乎頗不容易,食、衣、住、行不仰賴科技便無法生存的樣子,人們每天都得爲生活忙碌奔走而無暇修行。
(二) 沒有盜賊,不必擔憂遭竊。
(叁) 住處清靜自然,不受汙染,水與環境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能安適修行。
(四) 周遭同處的夥伴,如動物之類的衆生,不會傷害修行人,行者也不必爲牠們做什麼事,彼此間無任何懷疑、猜忌,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前面所說的寂靜處可以遠離「禅定的刺」,當你修定時有人在旁邊吵鬧,讓你無法得定,當你入定了,有幹擾你禅定之樂的人、事,使你不得其樂等等,都是禅定的刺、禅定的違緣,遠離這些違緣,便可加速成就道業,所以真正的修道者在成就之前,必得依止寂靜處,實修戒、定、慧,等能力足夠了才可以入于人群,住在塵囂市集當中,如藏傳佛教的轉世佛爺或仁波切們,也是在自利能力成就後,才與衆生接觸大轉*輪,猶如世間謀職必先暫時遠離貪欲享樂,到學校智慮專一地求學,取得足夠的學識及充實謀生的技能,之後才能在社會上創造更多、更好的財富,同理,修行人爲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也是如此。阿底峽尊者曾說:「自利未成就之前,必須依止精進,以免被環境所轉!」雖然在寂靜處精進修行的境緣和直接利益衆生不同,但是只要我們不舍願菩提心,那麼即使離群閉關也是佛子應做的抉擇,其實,佛子依止寂靜閉關修行,是西藏佛教最贊歎的行持方式,密勒日巴尊者所示現的榜樣正是如此,他不要莊嚴的佛堂,也不依賴眷屬、信衆,他一人苦修到底,終成大器,這種純粹的自修行徑,成就的是明心見性、即身成佛的道業,所以他能真正利益到衆生!不像我們一般人互稱活菩薩,但對于真正的解脫之道該如何走卻一無所知,那麼當神識要離開肉體時,要如何保持清醒的狀態呢?那如何有把握真正利益他人呢?
修道的方式分上、中、下叁部,以上所說的在這濁世時代,連出家人都未必能做得到的,更何況是在家衆,所以阿底峽尊者說:「五濁惡世的時代,不是聚集很多信衆的時候,佛子應依止寂靜,自度而後度他。」在未成就自度前,能利益衆生的事業是很少、很困難的,只能表面上意思、意思做做而已,因此,第二個修行方式就是-出家人應示現專心修持的榜樣,而在家衆應護持正法,提供出家人安心修行的條件,幫忙道場弘法利生的事業,引領信衆信仰叁寶、聽聞佛法,使發心因緣成熟、廣度衆生;臺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顯教法師們在這方面教育得非常成功,有很多人發心並隨喜付出心力和財物,積累了廣大的福德資糧,但是,除此之外,你們也要多自修,以免只有享受富有安樂的福報,而終不免受輪回之苦,唯有甚深的空性見解才能斷輪回的根,福智二資糧必須配合一起修才能有成就;累積福德資糧是有條件的,它的前行基礎是持戒、修定,尤其是禅定,若沒有很好的禅定基礎,就無法生起堅固的智慧,想要修習「無我」的甚深正見,就必須依止寂靜處!
第四頌 觀無常而舍今生
長伴親友各分離 累積財物留人間
身之客堂識終離 舍棄此世佛子行
此頌是說明無常的真相;無常的現象我們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深刻體會,而且還稍一安逸就忘記這個事實!首先,觀察我們此生最親近的父母、家眷、親朋好友,無論是哪個人,最後終究還是要分離,無法永遠相聚!其次,我們今生辛苦累積的財物及貪愛的人、事、物,最後一樣也帶不走,全部都得留在人間,然而,爲了擁有這一切,我們毫無顧忌地沈淪在貪、瞋、癡叁毒之中,無法片刻舍離煩惱,它緊隨著我們,帶給我們無限的痛苦,而我們卻不知道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爲我們不明白無常的真相,所以一次又一次累積惡業所造成的,如果今生我們的心仍然無法放棄這些煩惱,不能舍棄對親眷財物的貪愛,臨終時我們將痛苦不堪,因爲到時候即使我們不想舍棄它們,也由不得我們做主,無常終將到來,我們勢必孤獨而去。
爲了生死自在,首先我們要看破無常、放下貪執,在一息尚存之時,做好心理准備,我們要舍棄此世無謂的追求,在不知道哪一天會死、心情比較輕松的時候,從容地學習佛法,訓練我們的心,使它不管在什麼時候面臨死亡都能不緊張,其次,自我們受胎以來就與自己的身體息息相關,無時無刻不貪執此身爲「我」、「我所有」,完全不知此身爲客堂,意識爲客人,死時,我們的意識需要重新找尋投身之處,正如客人要移居新客房一般,死亡時,我們必須和身體分開,如果現在我們不能認清這個現實,還要爲它疲于奔命,是不是冤枉啊?要知道-投胎爲人已經很苦了,而爲這一生的利益奔走,更苦!試想,從五、六歲起,我們上學求知,學習如何在今生謀求更好的生活,就連父母親也要爲我們付出很大的心力,如果我們在修行上有這樣的付出,想必會很有成就吧?然而這些出自無明的追求,能讓我們真正如意的卻很少,且付出那麼多心力,今生是否就能過得很好也不知道,就算能夠過得很好、很快樂,也不過是短短七、八十年的享樂而已,一旦年老病苦降臨時,就不快樂了,這是必然的!其實,不論你今生擁有多少財富、人們如何贊賞你,你也不會真正得到永恒的安樂,當我們衰老,對外在事物的掌握、利用的能力漸漸消失時,就無法享用現前的這一切,如果此時我們不懂得佛法,…
《佛子行叁十七頌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