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也會敬禮這偉大的菩提心。
※ 能滿一切願的功德:就像如意寶能去除衆生貧窮的痛苦,同樣的,依靠菩提心能滿足衆生的一切需求,也能斷除衆生的一切痛苦。
※ 日日增長的功德:沒有菩提心的善業,就如芭蕉樹只成熟一次就枯萎了,具有菩提心的善業,功德則會愈來愈增長,一直到成佛之前也不會耗盡。
※ 滅罪的功德:菩提心就像劫末的大火,能燒盡一切罪障。
總而言之,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菩提心可使一切善業愈來愈圓滿,一切罪障日益消除,如果大家想更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看『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因爲慈悲力度不同,而有叁種不同的發心:
※ 國王式的發心:現在我沒有能力解決衆生的根本痛苦,無法讓每個衆生了解輪回的真相,並且完整地告訴他們解脫輪回的方法,所以我要先成佛,等我有了智慧再來度他們,如國王必需先登上王座,才有能力照顧民衆。
※ 船夫式的發心:因爲成佛需要很長的時間,怕衆生等待太久,所以我要一邊學習一邊幫助他們,大家一起努力同時成佛,如船夫與乘客一起到彼岸。
※ 牧羊人式的發心:慈悲心非常強烈的發心,完全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佛,一心只想爲了讓衆生成佛而加倍努力,猶如牧羊人總是把羊趕在前面,而且小心翼翼地守護牠們,直到帶回家裏。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差別:「願」與「行」的差別就像一個人想要達成某個目的,「願」是想要的階段,而「行」則是已進入執行的階段;「願菩提心」是心中發願要度化一切衆生,「行菩提心」則不但已發願度衆,而且實際去修持六度幫助衆生。
正式觀修菩提心
首先,觀修知母、念母、報恩,接著再修菩提心;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除了不斷地思惟如何解決衆生的痛苦,而且還要實際去行動,但,解救衆生這樣的大事,需要佛陀般的大智慧才能做得到,所以爲了利益衆生,我們要閉關、修法、行六度,凡是有利于衆生的事都要努力去做,盡己所能幫助衆生明白解脫的道路,而且不單是明白,還要幫助他們內心生起出離心和悲智。
爲了解決一切衆生的根本痛苦而發誓成佛,對這兩者(度一切衆生與圓滿佛果)從內心深處不斷反複地思惟、修練!在內心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之後,再受菩薩戒!
下座時的修法
要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大家要多多閱讀有關于菩提心的公案、故事。大家一定要相信: 佛陀所教的,是我們一定做得到的!
結語
我們的身體想做什麼,都是由心來控製的,如果我們的心出離的話,不管什麼惡劣的環境,還是充滿歡喜跟快樂,如果你的心不快樂,那麼就算你住在皇宮也無法生起快樂。佛陀一再告訴我們:「快樂不在外面的物質上面!」但,我們凡夫就是喜歡外在的東西,認爲有了它們才會快樂,甚至有些學佛的人把叁寶當成是上帝或靈驗的神,我祈求祂,祂就會來加持我,自己不必用功佛菩薩就會來保庇我!很多人這樣想;我心中有佛,佛菩薩就保庇我,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佛陀講:「我沒有能力把慈悲心直接給你們,我唯一能給你的是如何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方法。」佛有能力教我們脫離痛苦的方法,但修不修完全是靠我們自己,這很重要的,佛法就是藥,治療心病五毒的藥!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做,肯定能去除我們的五毒;有的人身體生病不去看醫生而念佛經,他是一位虔誠的人,但,佛陀告訴我們:「身體的病要看醫生,心的病需要學習佛法!」佛陀沒規定我們生病不用看醫生而求佛菩薩,佛陀並不鼓勵我們這樣做,身體生病就要看醫生!
現在我們是有病之人,充滿「五毒」的凡夫,針對五毒 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而所有法門的精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已生令不退而且持續增長的方法,就是修持願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重自輕)、行菩提心(六度般若波羅密多),當我們有了菩提心,成佛必需具備的所有條件就都俱全了,寂天菩薩說:「沒有菩提心想要成佛,猶如根本不了解戒條,卻以爲自己在守戒一樣可笑。」大家要知道-不具備菩提心而欲求成佛,這是癡心妄想!修持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愈是有自私的想法就愈不能成就。今日大家有幸聽聞而且修持菩提心,是累世福報的顯現,忏悔要依靠菩提心,成佛也要依靠菩提心,若犯五無間罪,依靠修持菩提心亦可不墮地獄!
爲何修菩提心可以淨罪?因爲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就像我們在清醒的狀態下就沒有昏沈一樣,所以可以對治任何罪障。佛經上說:「即使這一世修練造作的菩提心,其所種下的菩提心種子,下一世就有能力度化整個南瞻部洲數量的衆生!」其原因就是願力和菩提心的加持力。
如果自己在家修的話,早上跟晚上修比較好,也比較有時間,結束後,以『普賢行願品』的精華八句:「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及「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作回向。
相較于六道其它衆生,獲得人身是解脫的最好機會,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不要放在世間法上,而是要以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爲第一要務,否則就太浪費這次出生爲人的機會了。
從無始以來,貪念跟執著使我們困在輪回中不斷地受苦,始終無法解脫,猶如貪光撲火的飛蛾,至死猶不知其過,「貪念」和「執著」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必須要了解它的過患與對治的方法;佛教提倡「少欲知足」,但並不排斥富裕,我們要戒除的是對富裕的執著,因爲金錢本身並不會讓你痛苦,對金錢執著才是痛苦的因,對自己的貪欲愈重,因爲害怕失去自己,對死亡就愈恐懼,如果是好的修行者,就應該把死亡看成換衣服一樣地簡單,貪戀、執著這一生的快樂、重視這一生的享受,就不是修行者。
我們要隨時保持正知、正念;反省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好的要繼續,不好的要修改,這是「正知」;「正念」是時時刻刻憶念在正法上,要斷惡修善,惡業剛萌生時要馬上對治、忏悔,較不易形成習氣,成了習氣就很難改。
我們一般非常好奇的「神通」,其實就是我們的分別念,認爲大的佛像不可能裝進小的杯子裏,這是我們固著的概念,我們要辨別某人是不是修行者呢?不是看他的神通、衣著或者頭銜,而是要看他有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有些人只是「信佛」,而不是「學佛」,他有的只是修行者的外衣,對于內心的貪執沒有修改,就不能算是修行者;慈善機構救困濟貧是很好的,解決眼前的問題,暫時讓窮困的人們有吃的、穿的、住的,但,這不能解決以後的、下一世的問題,身爲佛教徒,我們的眼光要看得更遠、更大,我們要以解脫輪回爲目標!
我們凡夫衆生時時刻刻都戴著「五毒」的眼鏡,所以看到的事物也都充滿著五毒、肮髒和不幹淨,就像原來是白色的雪山,戴上太陽眼鏡就看不見原來純淨的顔色,「淨觀」的含意並非某一法它本來不清淨,而我們要觀之爲清淨,而是所有一切法本來清淨,「修習淨觀」就是學習凡事都要看到『一切法清淨不受汙染的本質』,我們要多多練習淨觀!
要謹記,藏傳、漢傳佛教所傳的都是大乘經典,我們常常稱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呢?這不是因你居住的地區、你的服飾,或者你的上師、你的傳承,或你修的法而定的,而是要看你是否發菩提心而修,不依菩提心而修,則不論學習怎樣的大法、依靠怎樣的上師、穿著怎樣的服裝,也是小乘法,大家要時時不忘修持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東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