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 (飲譽天竺 留芳華夏)

  曾經統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發出敕命,命印度知識界、學術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識之士,共赴曲女城,參加他親自舉辦的無遮大會。這個大會是爲來自中國的一名僧人舉行的。無遮大會,就是無論僧俗、貴賤,一律平等參加的大會。在這個大會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只要他得到公衆的認可,他就會成爲法會之主,從而成爲印度宗教界的領袖。這名中國僧人是這個無遮大會的論主。這意味著,他將接受來自個整個印度的所有學有專長,身懷絕技的人們的挑戰。古代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到戒日王時期,佛教得到了充分地發展,高僧輩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名中國僧人要想獲得全印度的承認,摘取無遮大會的法主桂冠,談何容易。

   敕命頒布之後,過了近一個月,全印度的有識之士紛紛來到曲女城,參加無遮大會。五印度的十八國王全部到會,著名的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參加法會。此時,曲女城內人聲鼎沸,參加法會的達一萬多人。

   佛教曆史上著名的無遮大會就這樣開始了。

   按照慣例,這種大會,會期爲十八天。在十八天中,只要有人對論主提出的衆多論點中的一個論點提出疑問,並能夠把它駁倒,論主就必須當場割掉舌頭,向衆人謝罪。參加大會的衆人,也都是帶著要向論主提出挑戰的想法來到曲女城的。

   這位中國僧人將自己所寫的包含法相唯識精義的《會宗論》和《製惡見論》用大字書寫,高懸于會場之上,接受衆人的提問。在這十八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這名中國僧人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國僧人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把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圓滿的解答。

   無遮大會結束了。這名中國僧人終于被整印度人所接受,成爲來自異邦的佛教領袖。舉行大會的戒日王非常高興,賞賜給參加大會的衆人許多財物。又命幾個大臣,拿著這名中國僧人袈裟,到各地巡遊,演唱宣傳,把中國法師在曲女城大會的空前成就宣告衆人。這時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歡慶,祝賀佛法大興。大乘教派的僧人們,給這名中國僧人共同加了個稱號——“大乘天”;小乘教派則稱其爲“解脫天”。聲譽之隆,無可複加。

   這位揚名異域的中國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國佛教四個譯經師之一,被尊爲“叁藏法師”的玄奘。

   玄奘俗姓陳,原名祎,洛州缑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村(今河南偃師縣陳河村)人。隋開皇二十年,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庭爲官。祖父陳康,曾做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縣令,後解職還鄉玄奘五歲時,母親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陳素,早年出家,法名長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讀老莊,人稱“釋門棟幹”。玄奘十歲時,父親病故。第二年,玄奘隨二哥長捷一同到淨土寺。

   玄奘幼年時就聰明異常。進淨土寺後,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佛經。他聰明好學,十一歲時就能背誦《經摩經》、《法華經》。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淨土寺的衆僧在誦經做功課,時間一長,僧人們就走了神。此時又趕上住持不在,衆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經,談論起一些有趣的事來。正當衆僧談得興致濃厚,吵鬧聲不絕于耳時,只聽得有一人高聲斷喝:

   “佛經上不是說過嗎?出家人要遠離世俗,追求佛法。你們怎麼能做這種遊戲呢?這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衆僧擡頭一看,只見他們面前站著一個神色凜然,面容清峻的男孩。衆僧都爲此而羞愧不已。頓時談笑之聲消失,衆僧又認真地讀起經來。

   此時,東都洛陽大興佛法,有許多法師到此宣講佛經。玄奘每講必聽不誤,聽完之後就認真思索。在衆人還對所講佛經有所疑惑時,玄奘卻能夠升座講法,而且解釋經理頭頭是道,衆人對他贊歎不已。

   炀帝大業末年,饑荒連年,又加上炀帝驕奢淫逸,各地起義不斷,天下大亂。洛陽成爲當時混亂的中心地區。于是玄奘和哥哥長捷法師離開了洛陽,向西行進。

   玄奘和長捷走到長安時,聽說京中的道基的道法高深,于是他們前去投奔,住在長安的莊嚴寺,向道基學習佛法。玄奘的聰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驚。道基常歎息說:

   “我過去曾經到過許多講經之處,從來就沒有見過如此聰明的少年!”

   也就是從這時起,玄奘開始了周遊各地,學習佛經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長捷在長城聽說蜀地比較安甯,且聚集了許多高憎。

   他們就沿著當年諸葛亮修建起來的劍閣樓道,曆盡千辛萬苦,來到成都。到成都時,隋已被大唐所滅。

   在成都,玄奘聽法師講阿毗昙論,一聽不忘,被當時的人們稱爲奇迹。玄奘每說出話來,都表達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樣。婆沙論,雜心論等,在東方流傳很廣,而且版本衆多,每論大約有十多種。玄奘對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記在心,不會産生絲毫的混亂,而且他能夠論述每個版本論述佛理上的得失。衆僧對他的超常的智慧感到驚奇 。

   在蜀地,有一個高僧,名叫景,精通攝論,人們稱他爲“難加人”。拜他求學的人衆多。但他所講述的攝論之義有十二種之多。他講經的習慣是,他邊講邊讓衆人修煉閱讀。然而經義繁雜,聽講者都感到很混亂,可玄奘一聽就記住了,而且沒有一點兒錯誤。當玄奘上座講述時,引用攝論中的論述不用看書,好象他已研究了很長時間。

   武德(唐高李淵的年號)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爲僧,這時他二十一歲。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聲大振,但他對此並不滿足。他立志要學遍華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曾說:

   “學經貴在理解經的奧妙之義,重在修持求證。如果只在一個地方學習,是不能求得經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決定離開巴蜀,去其它各地繼續學法。他的哥哥長捷法師深知玄奘的遠大志向,對他的決定表示贊同。玄奘辭別衆人,沿著大江和峽谷走出巴蜀。沿途走過荊州、楊州,接著又北上燕趙。他先後向道深、慧休等人學習佛法。玄奘每到一處,他的名聲就在那裏傳播。

   後來,玄奘又到京師向道嶽法常和僧辯學習佛法。在向法常學法時,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個個切中佛經的奧妙之義。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師。

   仆射宋蕭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華,他奏請皇帝,讓玄奘住在莊嚴寺。這也並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對他說:

   “我周遊吳蜀,走遍燕趙,曆訪周秦各地,爲的是學習佛法。中國現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蘊藏于胸中。但我國法師,所說義理,往往各執己見,派別分爭激烈,對于佛法的流傳非常不利。而且各種佛經的譯文又欠缺完備。我想親自讀一讀那些原始的佛經版本,然後再返回中土來傳播。這樣才能夠使佛法得到振興。我爲此已將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玄奘于是開始了西去求法的准備工作。他先是在京城各處向各蕃地的人學習他們的語言,接著又向朝庭奏請西行,但沒有得到批准。但玄奘並不灰心,而一邊靜坐修煉,一邊等待西去的時機。

   貞觀(唐太宗年號)叁年,霜害成災。太宗傳旨,讓百姓自謀生路。玄奘借著這個機會,開始西去求法的艱難而漫長的征程。

   玄奘先到姑臧,然後到敦煌。玄奘從敦煌要向西行時,只見眼前沙海茫茫,無邊無際。玄奘只得繞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一帶),打算從高昌西行。

   這天晚上,高昌王麹文泰領著妃子和衆大臣,在殿前等待玄奘的到來,高昌王的母親也出來迎接玄奘。高昌王信奉佛教,商人和旅客們早把玄奘的名聲傳到了西域。當他得知玄奘要到高昌時,就親自來迎候這位來自東土的高僧。

   高昌王和衆人手舉著火把,靜靜地伫立在大殿的院子裏,人們的眼睛都注視通往東方的大道。半夜時分,玄奘進入高昌城。這時,高昌城內,被千萬個熊熊燃燒的火炬照得如同白晝。衆人簇擁著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高昌王急忙走上前去,拉住玄奘的手。此時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濕,上面沾滿了灰塵。但玄奘神情振奮,兩眼炯炯有神。高昌王激動不已:

   “久聞大師法名,今日與大師相見,真是叁生有幸。”

   國母、衆王妃以及諸大臣都前來與玄奘相見,高昌城內歡聲笑語,人們在歡迎著這位東土高僧的到來。

   玄奘向高昌王講明自己西行的目的,高昌王和衆人感動不已。高昌王希望玄奘地高昌呆一段時間,玄奘想到要爲繼續西行做更充分的准備,就答應了高昌王的請求,在高昌開講法席。高昌王的母親非常喜歡這位佛法高深,品行端正的高僧,就認玄奘爲自己的兒子,高昌王認玄奘爲自己的弟弟。玄奘在高昌給僧俗開講了仁王等佛經,聽講者塞滿了寺廟的院子。他的講述,條理清晰,能夠揭示佛經的微妙含義,聽講的人都說這是前所未聞的。高昌五和衆人都希望玄奘留下來,在高昌弘揚佛法。玄奘對高昌王說:

   “我離鄉背井,不惜生命,是爲了西行求得正法。如果我留在此地,求法之願不能實現,如不讓我西行,我甯願死在此地。”

   玄奘爲此而叁天不食,以示自己的決心。高昌王知道玄奘的志向不可動搖,就答應了玄奘西去的請求。高昌王爲玄奘西行進行了充分地准備。高昌王贈給玄奘黃金一百兩,銀錢叁萬,绫帛五百匹,作爲一路的費用。爲了使玄奘路途順利,高昌又寫了二十四封書信,每信附贈绫一匹,給玄奘所要經過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讓他們爲玄奘西行提供方便。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的勢力遍級大雪山以北…

《玄奘 (飲譽天竺 留芳華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