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六節 止觀

  第六節 止觀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觀的技巧,連金剛乘也不例外。止觀是一切其他禅修技巧的基礎,它能産生甯靜、專注與清明,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産生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據經典,止觀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禅定的菁華。

  “止”使你的專注範圍變窄,因此減低了心靈的造作,創造一種甯靜的狀態。這並不表示你的心變得狹窄了;你的心愈甯靜,就愈寬廣、愈柔和,這使得你想怎麼用它、什麼時候用它,都能隨心所欲。然而,如果只有甯靜,無法讓你體會“空性”的見地:所以,由“觀”産生的銳利洞察力,也是必要的。

  如果你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裏想要看東西,你同時須要點燃一根蠟燭,並保護它不受幹擾,因爲搖晃不定的燭光不能讓你看清楚東西。同樣地,“止”保護你的心不受幹擾,而“觀”則提供光亮讓你看得見。

  一旦“止”平靜了你的心,“觀”加大、加深並使心更清晰、更敏銳地去認識心的本性。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個小湖,“止”的狀態就好比是風、落下的小石子、漩渦等所有會形成漣漪的幹擾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靜。由平靜産生清晰,使你能夠看到湖底的景象、魚以及其他棲息的動、植物。“觀”就是使湖能顯示它美麗本性的清明,因此“觀”就是洞徹現象本質的智慧。不過要産生“觀”之前,心必須先用“止”調柔才行。平常我們的心到處亂跑、東蹦西跳,就像尾巴著了火的貓一樣,完全失去控製;煩惱波濤漫天洶湧,念頭追逐緊密相連,念頭之間的間隔一點都看不出來。

  由于濃密的混亂狀態,光線也照不透,所以你無法看清任何事物。把注意力集中在“止”的修行,多少可以幫你遠離心的瘋狂境界,讓你能注視它,而不會完全地卷入紊亂中,受它的控製。當念頭和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你不帶成見地注視它,既不攪亂它,也不捏造更多的念頭,那麼它們就能自己沈靜下來——只要你不做什麼,心就會靜下來,這時候,“觀”的光明才可能進入你的心中。

  修“止”的目的就是讓你的心得到“輕安”,它表示心受到良好的訓練,使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放棄粗重的習性。就像你非常喜愛一位朋友,她能讓你覺得“輕安”,以致于當你忙完一天的工作,依約去見她的時候,不論剛才多麼疲憊,只要一見到她,所有的倦意都抛到九霄雲外去了,立刻神清氣爽、充滿活力,可以面對任何挑戰。

  通常我們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和心依照意願行動,因爲它們都是習性的奴隸,而習性就是在時間的過程中,那些我們經常依循的成規。當我們由這些習性中得到自由並能控製身心的時候,那就是“輕安”。例如,你可能想提早一、兩個小時起床來修禅,卻無法克服賴床的習慣;當你習慣修“止”之後,只要你一想到修“止”,身體就不會背叛你而會立刻起床。

  一般上,當你坐在蒲團上試著修習慈悲或空性的時候,常會發現心與自己意願相反:不是在期待計劃將來,就是在回憶過去的事情。當你能夠阻止心這樣做的時候,就是“輕安”。

  通常,心的“輕安”先發生,然後身體逐漸生起“輕安”。“輕安”從非常微細的層次開始,然後慢慢地進入比較粗重的層次,最後從外表也看得出來。

  在你開始修行“止”之前,應該先聚集順緣或友善的環境,以便能好好修行。什麼是合宜的外境,依個人情況不同。合宜的地點是需要的:大部分的人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但是也有少數的人覺得,在極吵鬧的環境中,“止”的功夫反而更好。修行的地點溫度要宜人,同時應該整齊清潔,因爲紊亂也能間接幹擾到“止”的修行。通常,最有利的修行環境,就是一個能反映出你所希望成就的心理狀況的地點。

  朋友和伴侶對于修行成敗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有一位非常聒噪的朋友,讓你起很多煩惱,他可能會危及你對“止”的修行;讓你敬畏的朋友能幫你精進,能以言語幫助你修行的人也是修行良伴。

  內在的安排,或是在希望修“止”的正確心態上,不要抱持太多野心。如果你非常希望成名,努力開創致富的道路,或者迷戀一些其他的事物,這些心態必定會打擾你修“止”。要是在禅修的時候,這些野心讓你很苦惱,試著把它們當成沒有究竟意義、只是夢幻而已,這樣應該能減輕它們對你的控製力。在座上修行的時候,你必須集中在“專注”上,而且一定要信任自己用來穩定心境的特殊方法。如上所寫的,借由思惟修“止”的利益,你便能建立信心,並發展出專注的能力。

  在禅修的同時能守某個特殊的戒,是有幫助的。有些和你習性相左的戒律,即使是一點點,也能創造出一種有益的新模式,逐漸滲透到你的修行和整個生活中。戒律可以是任何東西,甚至節食也可以是戒律,例如不喝酒、晚上不吃東西;穿也有戒律,例如永遠穿得很優雅、很恰當。或者你也可以規定,一到禅修時間,即使無法上蒲團去打坐,也不可看電視,就算有不可不看的節目也不行。剛開始,如果這樣做顯得很困難,那麼可以在平常生活中製造一點小幹擾,例如早上打開佛堂、把幾個杯子裝滿水,晚上把杯子裏的水倒空、關閉佛堂,這一類的事情都能夠幫助你的生活走上軌道。但是如果能夠更直接地規範自己就會更好——這些就是利于修“止”的內在條件。

  除了製造利于修“止”的因緣外,你也應該學習避開幹擾修“止”的五種過失;當過失生起時,立刻加以對治。這五種過失分別是:

  一、懈怠或對于修“止”不感到喜悅:對治的方法,就是借由思惟修止的利益,激起修止的熱忱。

  二、缺乏清明:有時候,即使你很精進,卻因爲不明白禅定技巧而缺乏清明;有時候是你忘了教法,或者是從開始就沒有完全了解教法。對治的方法,就是借由一再地聽聞教法或開示,盡可能完全弄清楚修行的技巧。

  叁、昏沈失念:即使你非常清楚修行技巧,有的時候心還是非常呆滯,連這些技巧也懶得用,甚至忘記自己正在修什麼。對治失念的方法,就是提起專注和警覺心。你也應該記住修“止”的效果,使自己對修行産生歡喜心,讓它産生難以抵擋的吸引力,把沈悶轉成活潑的狀態。

  四、掉舉:有的時候你的心變得太活動,東奔西跑,而須要加以節製,以警覺心、出離心和悲傷心讓這種興奮騷動的情況冷靜下來。

  五、沒有善用對治:另一項過患,就是當心受到幹擾時,沒有善加對治。你必須去對治它,一旦對治法驅除不良狀況後,應該立即回到“止”。誤用對治法的情況有二:一是對治之後沒有回到止上面;二是迷上了打擊障礙這件事,反而開始期待障礙,而沒能專注在真的修行上。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對治方法本身成爲修止的障礙,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你就應該試著住于不偏不移的狀況。

  在實修上,有些人喜歡有個專注的物體在,有些人則不喜歡。最好是對于兩種技巧都很熟悉,根據不同時間的需要,選擇一種。根據傳統,拿來做專注目標的東西有很多,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一尊佛像、一瓶花、一朵花,甚至一片花瓣。你也可以專注在美妙的音樂上,但音樂通常有太多旋律,不太適合集中在一點上。一旦你的心非常甯靜,可以使用音樂,但不推薦初學者這麼做。出入息常被用來當作練習專心的對象,然而對于心像猿猴東奔西跑的初學者來說,最好是使用看得見的東西,特別是美麗的東西,例如一朵花,這樣你的心便會很自然地受到它的吸引。

  你應該以喜悅和熱忱的心開始進行禅修。開始的階段,你可能須要捏造喜悅和熱忱——這沒有關系,因爲你只是聽到、讀到有關修“止”的利益,還沒有體驗到這些,所以你必須思惟自己所聽到、所讀到的教法,建立修行熱忱;直到你修“止”有一些造詣、略得“輕安”之後,自然會湧現熱忱。你的禅修可能經常很枯燥,讓你想找些理由逃避修行,所以你絕對需要熱忱和喜悅的力量,讓你能坐上蒲團修下去。

  在我們目前的修行階段,幾乎要造作一切事物——包括出離心、虔誠心、信任與專注。造作這些是一種善巧方便,一方面可以對治我們的習性,一方面可以喚起或吸引真實的東西,就像獵人用模型鴨勾引真鴨一樣。如果你想想,就能明白: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讓你能夠自在地創造身心,使你不再成爲習性的犧牲品。

  目前僞裝成自己的這個身體和心,實際上都是由你所受的影響、煩惱和念頭所創造的串習而已,這一切全是造作。你的身體是由血、肉、骨頭等組成的,不過大部分都是由你對它的念頭和感覺所組成。這就是前面所提過的自我形象,與真實了無交涉。這個現象的一個粗略例證就像得到厭食症的人,已經瘦得如同集中營的囚犯,幾乎就要餓死了,但是仍然覺得自己太胖了。你的心或自我也以同樣的機製運作著,侵犯你真實本性的煩惱,在你的本性上蓋了一些棚屋村莊,但是你才是真正的地主,你可以把它們趕走,蓋自己想蓋的房子。

  在開始修行之前,必須喚醒出離心。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例如,想想生活有多少麻煩——不論現在、未來,自己總會遇到一些麻煩。用對你最有效的想法,真正地警覺到生命的不確定性,就能産生出離心。當你具足熱忱、喜悅和出離心的時候,精進就幾乎會立刻自然地出現。

  修行的開始,先集中注意力;如果你是用某種物體,那就看著它。在一座開始的時候,努力集中注意力;到了中間,可以稍爲放松,但仍繼續維持專注,隨時都應提起正念,要有警覺心。如果心變得昏沈,就想一想讓心平靜下來的利益,由此産生喜悅與熱忱,驅除昏沈;如果心變得掉舉,就思惟出離心,讓自己冷靜下來。昏沈、掉舉消失之後,立刻回到專注上。呼吸順暢,把你的心和你的感覺都集中在那個物體上;這樣修一陣子之後,會有五種體驗生起。

  開始時,你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像暴流般停不下來,就像山間的瀑布一樣無法控製。膽小的行者遇到這種情況,就認爲自己無法好好修下去,由于沮喪便生起懈怠。你應該歡迎禅定的…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六節 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