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來完成你的佛道,真無窮,佛道是福慧無邊嘛,所以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淨性因,】這就是說,爲什麼特別提出來呢?因爲一般人一直想斷這一關,可是斷不了,這一關斷不了他就煩惱,所以就一直痛苦、一直自責,他雖然知道要修行,但是斷不了,所以他很苦惱,變成欲望根本性在交戰,理性根感性在交戰。所以他一方面感到很罪惡感,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修行人,又一方面又沒有它的辦法。所以六祖了解衆生的根器,就是說,淫性雖然是煩惱的東西,但是你若是能觀照,當下就是空,這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特別舉出:淫性本是淨性因,也就是說,你不必爲了這種事而感到很煩惱,你若是透得出此關,你就是出塵羅漢。所以凡夫用離開得辦法,當然這也是一種辦法啦,若是大徹大悟的人,離跟不離完全一樣。譬如龐蘊居士娶妻生子,維摩居士也娶妻生子,他照常是佛,沒有他的辦法,對不對?爲什麼?這對他沒有作用。簡單來說,你若是有大智慧,這一關對你沒什麼差別,你若是不會運用,那麼這就是生死法。所以說:淫性本是淨性因,因爲這一關特別難斷,六祖也了解,衆生大家也了解,這一關特別難斷,所以說:【除淫即是淨性身,】你若是放下這個念頭,你當下就是清靜的本性。因此修行的人應該在修行好好下功夫,盡量減少,是不是?本性中應各自離五欲六塵,【性中各自離五欲。】本性當中應該漸漸漸漸馬上離開這個五欲,也就是說漸漸淡薄。【見性刹那即是真。】與我們的本性相應,刹那間這就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世尊”就是指我們本來的面目,今生若是遇到頓教法,忽然間悟入了,見到自己的世尊,就是我們的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性。【若欲修行覓作佛,】想要尋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擬不知道要從哪裏找,我告訴你,【若能心中自見真,】你若是了解,心中就是有佛,【有真即是成佛因,】若是有真實的智慧,找到悟性,那麼明心見性,這就是成佛的因。【不見自性外覓佛,】你若是不了解你的本性,想要找佛,【起心總是大癡人,】起心動念要找,總是大愚癡的人,佛不能找,放下就是本來面目。【頓教法門今已留,】現在已經留下來了。【救度世人須自修,】救度世人就是要利用他,想要利他,要須先自利,自修就是自利。所以救度世人先自修,你若是想救度世間,要利益衆生,一定要先自修自利,叫做要須自修自利。【報汝當來學道者,】也就是很誠懇的告訴大家,想要學道的人,【不作此見大悠悠。】不作此見,把筆拿起來,此見就是頓教法門,你若是不用這個頓教法門,那麼大悠悠,就是悠忽的度日,想要成佛了無止期,了無期,就是沒有精進的功夫,悠悠就是懶散懈怠的意思,散兵部隊,懶散懈怠。你說我是有在聽,我卻不去行持。所以說:大悠悠,不作此見大悠悠,沒有精進的功夫。【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我滅度之後,【莫作世情】像世間的人情世故,【悲泣雨淚受人 間】做一些儀式讓人 間,【身著孝服,】孝服就是像孝男所穿的,【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你若是了解你的本來面目,【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你看六祖的慈悲,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像師父在講經一樣,怕你們聽不懂,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來解釋常、無常的東西。【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就像我在的日子一樣。所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複說偈曰:兀兀不修善,】兀兀把筆拿起來,兀兀,就是真如本性是不動的,也不必去修什麼善,它本來就是清靜的東西。兀兀就是不動,不動不修善,也不必去修什麼善。【騰騰不造惡,】騰騰就是自在無所爲,自在無挂礙叫做騰騰,他也不會去造這個惡。意思就是說,本性本來就不動,也不必修什麼善,本性本來就自在,也不會去造什麼惡。【寂寂】就是安靜,以在這個寂靜當中【斷見間,】斷見就是說,一切見間都是煩惱的來源嘛,你在清靜心的當中,定慧均等的當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當中,寂寂就是安靜。你內心只要擁有一顆如如不動的安靜的心,那麼這些見聞覺知就對你沒有什麼作用,斷這些見聞,你就沒什麼煩惱。【蕩蕩心無著。】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不用再解釋了。師說這首偈之後,【師說偈已,端坐至叁更,】端坐就是正坐叁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吾行矣,我要去了。【奄然 化,】奄然就是忽然、忽然,忽然間就往生了,也就是斷氣了。【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屬就是連,天空的這個白虹連在這個地上,屬地就是白色的光連在地上,【林木變白,】因爲一代祖師入涅磐了。【禽獸哀鳴。】十一月廣,在十一月的時候,也就是開元元年十一月的時候,這個法性寺、國恩寺。【十一月廣韶新】把筆拿起來,廣州有法性寺,我們法性師的這個“法性”法性寺。韶州有寶林寺,新州呢有國恩寺,這叁間寺廟在爭奪,現在要爭奪六祖的真身。【叁郡官僚洎門人】也就是弟子,【缁白】缁就是出家人,黑色衣服叫做缁,所以就是指出家人。“白”就是指俗家人,出家、在家【爭迎真身,】都搶著要迎接六祖,【莫決所之。】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因此就點香,【乃焚香禱曰:】也就是求指示要歸于何處。【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很靈驗!一燃香,就知道欲歸于何處,【十一月十叁日,遷神龛並所傳衣缽而回。】神龛就是在從前的時候,現代人是沒有了,從前在修禅時,都釘一個小小的這個龛,人就坐在裏面,六祖往生了,就將這個龛,那麼他所坐的小小的龛、所傳的衣缽,把他遷回來。【次年】經過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也就是爲他塑造金身,【門人憶念取首之記,】取首,就是六祖的頭回被砍走,張淨滿回來砍頭。【逐先以鐵葉】鐵也就是鐵片、鐵片,把鐵片放在裏面,再用【漆布】安在這個六祖的頸部,【固護師頭】固定保護六祖的頸子,【入塔】再安放于塔中。【忽于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叁日始散。】所以韶州奏聞,【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所以皇帝就立這個石碑,紀這個師,六祖得道,他的一生一世的經過。【師】就是六祖,【春秋七十有六。】也就是七十六歲。春秋,一個春秋就是一年嘛,所以就是七十六歲。印光大師活到八十歲,那麼六祖活到七十六歲,我已經四十了,若是像六祖的年紀,只剩叁十六年可活了。【年二十四傳衣,】也就是得到衣缽,經過十幾年之後,【叁十九祝發。】祝發就是剃度、剃度。【說法利生,叁十七載。】所以他也是很認真的說法。得旨,得到頓悟入道要門的宗旨,傳法者,嗣法就是傳法,後代接衣缽的叫做嗣法,【得旨嗣法者,四十叁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六祖太厲害了!【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磨衲寶缽,“衲”就是所謂的袈裟,寶缽就是這個水晶缽,所以說磨衲寶缽就是袈裟跟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就像六祖生前一樣端坐著,【並道具等,】以及其他六祖修行所用的叫做道具。【主塔侍者屍之,】“屍之”就是負責的人,就是負責,要他來負責、組織。交代這些人負責,看誰負責,叫他好好的來看管。【永鎮寶林道場。】所以他是回到這個韶州的寶林寺,【流傳壇經,以顯宗旨,】來顯示這個宗旨。興隆叁寶,【興隆叁寶,普利群生者。】這個道場現在還在,他們去大陸的人有去看,還在、還在。那麼講這個《六祖壇經》,是要讓大家了解本性的東西,悟到本性要用功就易如反掌,很簡單的就能完成我們的道業。我們若是沒有悟到本性,我們每天拼死拼活的,以分別心來修行,是非善惡都放不下,那麼我們就沒辦法修行,所以最基本的修養也是要做到的。因此講《六祖法寶壇經》也就是說能夠悟道這是很好,若是不能悟道,最基本的修養,放下,那麼泥的日子也比較好過,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六祖法寶壇經》就講到今天,總共講了十六卷錄音帶,所以想買的人要預約的,去孫太太那裏預約,或是玉清師姑那裏預約,今天就到此結束。祝大家早日開悟,大徹大悟成佛道,以後大大的普度衆生,好不好?
《六祖壇經(1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