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道堅

  【教學目的與要求】 一個民族的崛起,必有相應民族文化的興盛,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的美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存在至今的國家。中華民族在曆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叁教文化爲中心的文明主體,佛教傳入後,致力于中華文明的建設,並成爲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佛教對中國倫理學的影響

  一 佛教與中國倫理學

  中國倫理學流派紛呈,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虞唐叁代的天道思想形成始,至周季的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爭鳴,及漢武帝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而漸以儒家倫理爲正統。中國儒家倫理學的範疇極爲廣博,依蔡元培先生之說,哲學及心理學爲中國倫理學的前提,其他如““爲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學範圍于倫理也。曰“國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製梃以撻堅甲利兵”,是軍事學範圍于倫理也。曰“攻擊異教,恒以無父無君爲辭”,是宗教學範圍于倫理也。“評定詩古文辭,恒以載道述德,眷懷君父爲優點”,是美學亦範圍于倫理也”。因此,中國倫理學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學科。

  作爲正統中國倫理學的儒家,在宗法製度及家庭觀念的影響下,以“叁綱五常”爲綱要,具有濃郁現實主義及人生化的色彩。叁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叁綱以倫理爲基礎,以“家天下”的皇權思想統攝六紀(即君、臣、父、子、夫、妻六紀),確定了君、父、夫的絕對權威,並以“忠”、“孝”爲人生最高道德行爲。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爲五常之首,是儒家理想中人格完成的聖人道德論,從其德言爲“仁”,從其行言爲“孝”,從其性言爲“忠恕之道”。仁是重視生命的尊嚴,普濟博愛的精神境界,並以“仁者愛人,知者知人”及“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來說明仁的道德論。

  佛教東傳初期,對中國傳統倫理綱常來說可謂嚴重的挑戰。儒家倫理爲封建倫理道德體系,屬于世俗的,即以神化君權結合家庭倫理觀念,形成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而佛教倫理提倡種性平等,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理念,宣揚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自由思想,顯然與儒家倫理相悖。佛教自稱以解脫世間種種纏縛,證得具有“常、樂、我、淨”四德的涅槃寂靜境界爲目標。因此佛教並不以世俗道德倫理爲最高准則,而是以世俗谛基礎,超越世谛的出世間倫理道德爲歸趣。這種圓融真俗二谛的倫理道德觀,甚而不受現實倫理綱常的束縛,具有超道德的性質。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注重融攝傳統倫理道德,即吸取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以補入世之不足,逐漸形成完整的中國佛教倫理學體系,成爲中華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佛教倫理道德

  (一)佛性論

  中國佛教倫理學以對人的本質、本性的思考爲基礎,認爲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神聖性,都具有解脫成佛的潛能。然而佛性受到煩惱妄想的覆蓋而不顯發,因而輪回六道,不得解脫。衆生若能斷除無明惑業,則見佛性,獲得涅槃的永恒之樂。佛性論是佛教人性論的基礎,爲去惡從善、修行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對宋明以來的儒家道德修養論有直接的啓示作用。

  人人本自具足佛性,都可以成就佛道。在人性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尊卑貴賤之分,打破人爲的階級劃分,讓不同職業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在佛性論的思想下平等互利。這種超越狹隘民族主義、地方主義的理念,爲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佛教客觀分析了人性的善惡性質後,以佛性論性善惡學說來論證成佛及衆生生死輪回的根據,爲社會倫理道德提供了許多積極的思考,如一闡提成佛說,表明有罪衆生雖然犯有嚴重過失,但不失其人性的尊嚴,因而應該給予起碼的人道主義關懷等。

   (二)因果報應學說

  所謂因果報應學說,也稱萬有因果律,指善惡行爲必將獲得一定的善惡果報。佛教認爲生命是永恒的,在業力的牽引下,輪回于生命的各種類型中,其類型大致分爲六種,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天、人、阿修羅的境遇相對較好,屬叁善道,地獄、餓鬼、畜生叁道生活在比較痛苦的環境中,屬叁惡道,也稱叁途(地獄爲血途,餓鬼爲火途,畜生爲刀途)。佛教認爲,未來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修十善業上升天道,修持五戒轉生人間,修福不修慧生于阿修羅道,貪婪的衆生轉生餓鬼道,造作惡業則墮落地獄,不明真理愚癡無智轉生畜生道。六道升沈,全憑自己的心念和行爲作主,而不是命運或上蒼的安排。過去的行爲影響現在的生活,現在的行爲又影響著未來的命運,人在命運流程中始終占著主動的位置,從而形成佛教獨特的生命觀。

   (叁)佛教戒律學

  在佛教倫理學中,戒律學始終貫穿佛教思想體系,認爲“戒”爲佛教總綱“戒定慧”叁學之首,受到佛教界空前的重視。

  戒與律原有不同的意義。戒音譯爲屍羅,意指行爲、習慣、性格、道德和虔敬,引申爲防非止惡義。律是梵語優婆羅叉的意譯,一指禁製之法,一指诠量罪的輕重。而“戒律”並用,意謂維持佛教教團的道德性、法律性的規範。亦即“律”指爲維持教團秩序而規定的種種規律條項及違犯規律之罰則,屬于形式的、他律的。“戒”指內心自發性地持守規律,屬于精神的、自律的。然而戒與律並非分離而行,而是平行地共同維持教團秩序。總之,戒的範圍窄,律則包含一切律儀,如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也含攝其中。廣義而言,“戒律”有戒、律、律儀等義,有規範身心,引生善果的勝用。

  佛教一般以叁聚淨戒來說明戒律學。第一攝律儀戒是佛教分層管理的基本行爲准則,即佛教教團所受的戒。攝律儀戒以消極的約束來規範人們的行爲,其主要強調不許幹什麼,以自利爲主。第二攝善法戒強調佛教徒的個人、家庭、社會等義務,並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遠大理想,勤修一切善法,如四宏誓願、六度和十善等。攝善法戒要求佛弟子積極面對現實,爲營造衆生的福祉作最大的努力,以利他爲主。第叁攝衆生戒,玄奘譯爲饒益有情戒,即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廣作饒益衆生事業。爲利益無邊衆生,甚至可以以一切方便行門,不受教條主義的約束,如看病、說法、報恩、救護、勸慰、布施等等。攝衆生戒屬自他二利結合,甚至具有超越倫理的性質,如爲救護衆人的生命和財物,以慈心殺盜賊,則不犯戒。

  (四)佛教孝道論

  佛教認爲孝爲人道的基本倫理准則,人而不孝,則連畜生都不如。父母恩沈似海,應如何報答?《五分律》卷二十說:“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因而供養事親爲基本報恩方式。《梵網經》卷下雲:“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爲戒。”佛教將孝的觀念與戒結合起來,認爲孝道是成就佛道的必備因素,甚至有“百善孝爲先”的說法。

  佛教又將孝道分爲世間孝與出世間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爲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爲出世間之孝。出世間孝擴大世間孝的局限性,將所有的人作爲自己的父母,“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而供養承事。這是超越家庭觀念的普遍孝道論,爲社會提供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

  佛教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佛教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了中國哲學的內容,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兩漢以前,中國哲學的發展與古代的傳統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在魏晉以後,中國哲學在儒、釋、道的沖突與交融中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以儒、釋、道文化爲主體的哲學系統。佛教哲學自兩晉的格義化、玄學化,逐漸影響中國哲學,到隋唐佛教哲學高度發達,在中國哲學史上大放異彩。

  二 佛教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一) 宇宙論的擴展

  儒家以天地四方爲界,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道家以“道”來表示宇宙的無限性。佛教以“叁千大千”說和“劫波”說揭示了空間上多元層次性和時間上的多元階段性,並以“華藏世界”的宏觀宇宙哲學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佛教的宇宙觀注重生命體在自然中的地位,認爲有情生命和無情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情生命爲有情世間,無情界爲器世間,二者圓融一體,相互依存,協調統一。

  (二) 本體論的深化

  中國傳統哲學的本體論不甚發達,佛教形而上本體論傳入,如“二谛圓融”和“事理相攝”的理論,即分析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的相互辯證關系,使中國的本體論思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叁) 心性論的開拓

  隋唐以前,中國哲學側重于天人關系的闡釋,隋唐佛教後,因受到佛教涅槃佛性說和般若無知說的影響,儒家哲學也重點轉移到心性之學上來,強調本心的清徹明覺和返本複性的功夫,形成一套系統的性理之學,這是接受佛教心性論薰陶的結果。

  (四) 人生論的提升

  佛教有豐富的人生論,如以悲苦人生論爲基礎的“四谛”說,著重認知這個世界的真相爲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念,並要求面對苦難的世間,去探尋苦的根源,尋求解脫諸苦的方法,最終導致永恒的快樂。以慈悲喜舍四無…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