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心和積極濟世的六度思想,豐富了人生智慧,使人從現實中得到超脫,獲得不爲凡情所動的保持自我能力,對中國的人生哲學發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
(五)
佛教的法相唯識學長于名相的分析,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認知過程有極爲細致的研究,以八識學說剖析精神現象,並以“種子說”、“薰習說”、“變現說”等闡述了系統的認識論,從而彌補了中國哲學缺乏獨立的認識論之不足。
(六) 辯證法的豐富
佛教辯證法以華嚴學的“圓融無礙”思想爲代表,打破一切人爲的界域,將差別、矛盾、對立統一溝通起來,恢複世界的整體性和普遍聯系的規律,是高度發達的辯證法。
第叁節 一 佛教爲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文體,新的意境,新的命意遣詞方法,也就是帶來了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重大變化。在形式方面,佛教對于律體詩和俗文學(包括說唱文學、通俗小說、戲曲等)的産生有著直接的作用;在內容方面,主要主張就人生而觀其無常苦空,就宇宙而知其變轉幻化,從而爲文人開拓了新的意境及超現實的想像力,表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一) 佛教翻譯文學的形成 從漢末到西晉,安世高、支婁迦谶、竺法護等人采取直譯的方法翻譯佛經,“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宋高僧傳·安世高傳》)東晉以來,佛經翻譯家逐漸創造了一種融冶華梵的新體裁——翻譯文學,爲中國文學史開辟了新的園地。如姚秦時譯經大師鸠摩羅什主譯的《維摩诘所說經》、《妙法蓮華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等,譯文宏麗優美,語意顯明曉暢,爲曆代文人所喜愛,常被人們作爲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對文學界影響很大。佛陀跋陀羅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文瀾壯闊,宏偉瑰奇。昙無谶譯《佛所行贊經》,傳述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是一部韻文形式的傳遍文學。這兩部佛經的文學色彩極爲濃厚,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不小。中國漢魏以來,散文和韻文日益走上骈俪的道路,此時的佛經翻譯家以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譯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這種新文體對改變當時中國文學的文體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代的文學發展。 (二) 佛教推動音韻學的和律體詩的産生和發展 佛教對于中國詩歌的影響十分巨大,一方面是伴隨著佛教而傳入的印度聲明論,導致南朝音韻學上四聲的發明和詩歌格律上八病的製定,從而推動了唐以來格律詩新體裁的開創;一方面是佛教的思想,尤其是般若學空宗理論和禅宗思想,給詩歌的內容以強烈的刺激,豐富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的面貌更爲多姿多彩。 (叁) 佛教導致說唱文學——變文、寶卷、彈詞、鼓詞的相繼産生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佛教對于說唱文學和小說的影響,比對詩歌的影響還要顯著。自南北朝以來,佛教爲了弘法的需要,開始推行經文的“轉讀”、“梵呗”的歌唱和“唱導”叁種宣傳教義的方式。由于誦讀、講說、歌唱、贊歎等形式多樣化,說唱結合不僅開佛教俗唱的風氣,而且有變文之作,繼之有寶卷、彈詞、鼓詞等文學藝術出現。 (四) 佛教爲古典小說提供了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 佛教對我國古代志怪小說和神魔小說提供故事來源,啓發藝術構思。我國上古文學作品注意“辭達”,風格質樸,不利于小說的創傷和發展。而佛教典籍則廣取譬喻,以寓言、故事來說明教義,往往把佛理融化在華麗奇妙的文藝形式裏,取得形象教化的成效。佛教典籍的流傳,有利于打破中國小說的博物、逸聞、笑話等傳統題材的束縛,爲小說創作打開文闊的天地。六朝時佛道盛行,形成了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從而産生了許多志怪小說。如幹寶的《搜神記》等。 (五) 隨著佛教典籍的翻譯和流傳,佛教典籍中不少優美的典故和具有藝術美的新詞語,被引進了我國六朝尤其是唐以後的文學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語,幾乎占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和中國佛教的新詞彙豐富了我國文學語言的寶庫,使漢語言的表現力更爲靈活,爲中國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佛教建築及造像藝術等逐漸發展,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文化與印度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推進了中國藝術的發展。此時佛教的作用非常巨大。北方佛教重修持,立寺建塔,造像刻碑,蔚然成風。南方佛教重義理,詩歌、繪畫、書法及佛寺建築藝術盛極一時,與北方的石窟藝術等交相輝映。唐代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佛教建築、雕像、繪畫藝術,燦爛輝煌,登峰造極。到了元代藏傳佛教的造像藝術傳入內地,豐富了佛教藝術的寶庫。本文擬從如下幾方面寫: 佛教建築藝術——佛殿、佛塔和經幢 佛教雕塑 佛教繪畫 佛教音樂 叁 (一)佛教與醫藥衛生學 佛教的養生論、禅學對中國古代的醫療、養生、健身和開發智慧有密切關連。禅定能使人斷除煩惱,淡化欲念,純淨思慮,安適身心,自然能治病健身。西藏密宗的瑜伽修煉有益于養生,在僧人的推動下,藏醫藏藥有獨特的療效。 (二)佛教與印刷術 佛教爲了傳播文化,對中國印刷術的貢獻傑出。 (叁)佛教與天文、地理和曆史學 我國僧人來往于絲綢之路,見識廣闊,其遊記域志對中國和亞洲地理學、曆史學作出過重大貢獻。如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爲中外學界所推崇。 唐代僧人一行大師精于曆象陰陽五行之術,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改撰《天元大衍曆經》,續成《魏書·天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線的長度等。 (四)佛教與園林種植學 佛教寺院的園林藝術發達,對中國園圃種植業有很大的英魂,其不僅林木花果種類繁多,而且引進國外新品種,培植奇花異木、菜疏藥草,並向社會推廣,如茶葉種植業的發展,僧人便有很大的功勞。 【思考題】1、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閱讀材料】1、牟鍾鑒等著《中國宗教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祁志祥《佛學與中國文化》,學林出版社。 3、黃頌一主編《佛教二百題》,四川人民出版社。 4、方立天《中草藥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