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心和积极济世的六度思想,丰富了人生智慧,使人从现实中得到超脱,获得不为凡情所动的保持自我能力,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五)
佛教的法相唯识学长于名相的分析,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的研究,以八识学说剖析精神现象,并以“种子说”、“薰习说”、“变现说”等阐述了系统的认识论,从而弥补了中国哲学缺乏独立的认识论之不足。
(六) 辩证法的丰富
佛教辩证法以华严学的“圆融无碍”思想为代表,打破一切人为的界域,将差别、矛盾、对立统一沟通起来,恢复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的规律,是高度发达的辩证法。
第三节 一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也就是带来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包括说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内容方面,主要主张就人生而观其无常苦空,就宇宙而知其变转幻化,从而为文人开拓了新的意境及超现实的想像力,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 从汉末到西晋,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等人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佛经,“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宋高僧传·安世高传》)东晋以来,佛经翻译家逐渐创造了一种融冶华梵的新体裁——翻译文学,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园地。如姚秦时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译文宏丽优美,语意显明晓畅,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常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对文学界影响很大。佛陀跋陀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澜壮阔,宏伟瑰奇。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传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是一部韵文形式的传遍文学。这两部佛经的文学色彩极为浓厚,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小。中国汉魏以来,散文和韵文日益走上骈俪的道路,此时的佛经翻译家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译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这种新文体对改变当时中国文学的文体方向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发展。 (二) 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和律体诗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十分巨大,一方面是伴随着佛教而传入的印度声明论,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一方面是佛教的思想,尤其是般若学空宗理论和禅宗思想,给诗歌的内容以强烈的刺激,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多姿多彩。 (三) 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佛教对于说唱文学和小说的影响,比对诗歌的影响还要显著。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梵呗”的歌唱和“唱导”三种宣传教义的方式。由于诵读、讲说、歌唱、赞叹等形式多样化,说唱结合不仅开佛教俗唱的风气,而且有变文之作,继之有宝卷、弹词、鼓词等文学艺术出现。 (四) 佛教为古典小说提供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佛教对我国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提供故事来源,启发艺术构思。我国上古文学作品注意“辞达”,风格质朴,不利于小说的创伤和发展。而佛教典籍则广取譬喻,以寓言、故事来说明教义,往往把佛理融化在华丽奇妙的文艺形式里,取得形象教化的成效。佛教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打破中国小说的博物、逸闻、笑话等传统题材的束缚,为小说创作打开文阔的天地。六朝时佛道盛行,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从而产生了许多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等。 (五) 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了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新词汇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为中国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佛教建筑及造像艺术等逐渐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文化与印度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此时佛教的作用非常巨大。北方佛教重修持,立寺建塔,造像刻碑,蔚然成风。南方佛教重义理,诗歌、绘画、书法及佛寺建筑艺术盛极一时,与北方的石窟艺术等交相辉映。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佛教建筑、雕像、绘画艺术,灿烂辉煌,登峰造极。到了元代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传入内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宝库。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写: 佛教建筑艺术——佛殿、佛塔和经幢 佛教雕塑 佛教绘画 佛教音乐 三 (一)佛教与医药卫生学 佛教的养生论、禅学对中国古代的医疗、养生、健身和开发智慧有密切关连。禅定能使人断除烦恼,淡化欲念,纯净思虑,安适身心,自然能治病健身。西藏密宗的瑜伽修炼有益于养生,在僧人的推动下,藏医藏药有独特的疗效。 (二)佛教与印刷术 佛教为了传播文化,对中国印刷术的贡献杰出。 (三)佛教与天文、地理和历史学 我国僧人来往于丝绸之路,见识广阔,其游记域志对中国和亚洲地理学、历史学作出过重大贡献。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中外学界所推崇。 唐代僧人一行大师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术,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改撰《天元大衍历经》,续成《魏书·天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等。 (四)佛教与园林种植学 佛教寺院的园林艺术发达,对中国园圃种植业有很大的英魂,其不仅林木花果种类繁多,而且引进国外新品种,培植奇花异木、菜疏药草,并向社会推广,如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僧人便有很大的功劳。 【思考题】1、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阅读材料】1、牟钟鉴等著《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 3、黄颂一主编《佛教二百题》,四川人民出版社。 4、方立天《中草药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