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察自心。
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菩薩修習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都是離不開一心所成。所以應當勤修善法,以般若之智啓發自心。在塵境中磨砺身心,以無上的大願莊嚴其心,更要精進修諸善法,成就自心。有的人不明白心該萬法的道理,認爲萬法皆心,何必勞心勞力地驅馳于萬行呢。這種片面強調心的本性具足,執淨執空的觀念,忘記了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也不離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與衆生,迷悟一如,然衆生因無明所覆,輪回六趣而不得解脫,應增修萬行,令心體明淨。佛陀告訴我們萬行由心,並不是說不修萬善,不作佛事。其實萬法即心,修諸萬善,也不離于自心。
(叁)萬善是成佛之基
延壽禅師認爲,修諸福業,成就善行,爲成佛的基石,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方便行門。他說:
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攝之門。利己真修,無先七覺八正之道。攝四念歸於一實,總四勤不出一心。嚴淨五根,成就五力。若論施則內外鹹舍,言戒則大小兼持,修進則身心並行,具忍則生法俱備,般若則境智無二,禅定則動寂皆平,方便則普照塵勞,發願則遍含法界,具力則精通十力,了智則種智圓成,愛語則俯順機宜,同事則能隨行業,運慈則冤親普救,說法則利鈍齊收,七覺則沈掉靡生,八正則邪倒不起。乃至備修叁堅之妙行,具足七聖之法財,秉持叁聚之律門,圓滿七淨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斷塵習之根源。
作爲大乘菩薩利他的微妙善行,不外十度四攝。十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加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化衆生的法門。菩薩自利之法,不外七覺支八正道。七覺支八正道指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是自覺的必然途徑。
佛道的圓成需要福德智慧的具足,而修持萬善是集聚福德的具體方法。延壽禅師認爲叁堅、七聖、叁聚、七淨就是修持萬善,斷除煩惱而福慧具足的表現。他認爲修道者忘卻身命,棄舍財寶等世間種種有漏法,而獲得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此叁種身、命及財雖經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盡而不盡,故稱七堅法。萬善的修習能成就這殊勝的微妙叁堅法,更能具足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這七聖法財是信、戒、聞、慚、愧、舍、慧等,因修諸善而得。對戒律的行持,必要踐行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聚淨戒。在叁聚的基礎上,勤修善法,則成就七淨之法(戒淨、定淨、見淨、度超淨、道非道淨、行斷淨、菩提分上法上淨)。
修習善法是“以叁界之有,爲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萬善與真性一體,是度生方便,也是“菩薩入聖之資糧,衆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如果只一味強調理體而忘記修行善法,延壽禅師比喻爲“若有目而無足”,是永遠也不能達到解脫的涅槃境界的。
萬善不僅僅與真性統一,也是真正的菩薩行,延壽禅師援引《華嚴經》等文論證道:
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叁昧,而慈悲不舍衆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叁界,而莊嚴叁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爲一切衆生起滅貪嗔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衆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叁世惟是一念,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維摩經雲,菩薩雖行於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菩薩行是圓成佛道,曆劫修因的行門,延壽禅師認爲修持萬善即菩薩行,即成佛的必經之路。
(四)修持萬善的具體內容
延壽禅師提倡修持萬善,或坐禅或念佛,或誦經禮拜,或講經禮忏,將諸善業,回向淨土。他說:
經雲,如坐禅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忏,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爲究竟。……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
在衆多的善行中,延壽禅師最爲重視戒律的行持,甚至他說雖然具足智慧而無戒德則如禽獸無異。有的人雖然知識淺薄,地位卑下,但受持淨戒而名爲“勝士”。他勸導說:
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又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怖畏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於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舡。
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故經雲,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從定發慧,因事顯理。若阙叁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戒能除諸惡病,除大怖畏,照破昏暗,濟渡惡道等,並指出宗門中已經流行以大乘甚深之法爲名,而輕視戒律的現象,倡導以戒爲戒定慧叁學之首,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是典型的“以戒爲師”的風範。
在大乘諸度門中,延壽禅師提出以布施(檀施)爲先的理念,布施能真正體現大乘菩薩的度世情懷。《萬善同歸集》載:
又且諸佛化門,檀施一法,爲十度之首,乃萬行之先,入道之初因,攝生之要軌。大論雲,檀爲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禦開示天道,檀爲善府攝諸善人,檀爲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爲集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悭敵,檀爲淨道賢聖所由,檀爲積善福德之門,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衆中之要法,稱譽贊歎之淵府,處衆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薮。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濟。
延壽禅師將布施一法首推爲萬行之先,十度之首,是入于佛道的首要因素,滋養色身慧命的重要方法。在修習佛道之路上,以身口意叁業的淨化爲基准,而布施波羅蜜中是清淨叁業的最好手段,所以他說布施爲入道之初因。布施,不僅爲十度之首,也是菩薩四攝法之首要行法。布施能使人遠離無盡的貪婪,對個人的修持及家庭的和睦、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宇宙的和協,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延壽禅師重新拈起達摩初祖“藉教悟宗”的古訓,認爲語言文字在修持佛道中有重要的地位,所謂“谛入圓诠深探佛意,即多聞而成寶藏,積學以爲智海。從凡入聖,皆因玄學之力”。這裏說的玄學即是佛陀爲化導群生的種種言教,即叁藏十二部靈文。雖然真性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所诠表,然語言文字如標月之指,能令人依聖教量而見道起修。所以,“言爲入道之階梯,教是辯正之繩墨”,不能因爲直下見性的說法而覆沒佛陀開演的廣大智慧法門。這是針對有些禅師執于偏空,否認言教的通用而墮入無知的偏見,甚至自蔽慧光,于甚深的般若法門如聾若啞。其實延壽禅師的這種批評是悲心切願所發,今日的佛教同仁應當深思之。
佛子不但應當深入教理,廣學博究,還要學習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精進求法精神,參尋十方,親近善知識。延壽禅師引《法華經》中佛陀曾經“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來引導衆生的向進之心,應廣泛地學習聖教,親聞善士。佛教的發揚和傳播,善知識的作用極其廣大,是衆生成佛的一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可輕視而自甘墮落。
在薰修佛法的過程中,有人傾向于保守的姿態,以爲凡是未證佛地就不能說法度人,甚至于說法有損自行。延壽禅師鮮明地告訴我們,說法度人是代佛宣揚的一大福德資糧,即“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講經說法者應當以聖教量爲根本,以種種譬喻開顯正道,“其福最勝”。甚至說法之人戒足羸劣,然能說法利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爲供養十方佛”。可見說法利人是住持正法的基本手段,修習萬善利人,當講經說法。
樂修善法之人,應修禮拜供養之法。禮拜供養的對象是“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及叁寶等。爲人謙恭謹慎是一個人德行具足的表現,能禮拜供養叁寶及父母師長有德之人者,都是大菩薩曆劫修因的曆程。
延壽禅師根據《諸佛福田經》等內容,認爲聚集福德因緣的方法應該廣泛參與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如修治道路,潔淨“佛塔僧房”等,乃至“看病、浴僧、義井、圊廁,扶危、拯急、濟用備時”,都是不思議之行。他引《大報恩經》的修福之業說:
若以飯食璎珞施人,除去嗔心,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乃至掃塔塗地,給侍衆僧,起恭敬心,成殷重業,發一念之微善,成無邊之淨緣。
以一念的微善都能成就殷重的道業,何況瞻病施藥令衆生叁業清淨,修建浴池淨化衆生,開鑿義井濟世饑渴,安設廁所予人方便,甚至濟困扶危,救濟急難,功德更是難可稱計。他還廣引經證,開示種種社會慈善事業:
經雲,若種樹園林,造井廁橋梁,是人所爲福,晝夜常增長。高僧傳雲,道安法師感聖僧語曰,行解過人,只緣少福,能浴衆僧,所願必果。或平治坑塹,開通道路。或造立船筏,興置橋梁。或於要道建造亭臺,或在路傍栽植華果,濟往來之疲乏,備人畜之所行。六度門中,深發弘揚之志。八福田內,普運慈濟之心。……或施食給漿,病緣湯藥,住處衣服一切所須。安樂有情,是諸佛之家業。撫綏沈溺,乃大士之常儀。……或施無畏,善和诤訟,哀愍孤露,救拔艱危。福受梵天,行齊大覺,因強果勝,德厚報深。華嚴經雲,又放光明名無畏,此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滅。能於衆生施無畏,遇有惱害皆勸止。拯濟危難孤窮者,以是得成此光明。又慈悲喜舍種種利益,度貧代苦轸念垂哀。及施畜生一抟之食,皆是佛業無緣慈因。
延壽禅師根據《諸佛福田經》所示的慈善事業,從公共、衛生醫療到扶危濟困等,關注面非常的廣泛。他以爲“放生贖命,止殺興哀”能“續壽量之海,成慧命之因”。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慈悲之心,救護一切生命,乃至齋戒不殺,“或不啖有情,或永斷葷血”,以之爲長壽之緣,積大慈之種智。因尊重生命及護生因緣,“或代誅贖罪沒命救人,或釋放狴牢赦宥刑罰,或歸複遷客招召逋民,或停置關防放諸商稅,或給濟貧病撫恤孤惸”,常懷仁恕之心,惠念一切生物,利樂有情。
總之,諸福田中,以慈心爲本,“或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履溫恭之道,敬養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或稱揚善行,褒揚賢德,“助發勇心,喜他之榮,同興好事。削嫉妒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風,起四無量之心。攝物同己,成四安樂之行”。
叁、結語
佛教是現實的佛教,在重視理性的悟入同時,不能遠離人民大衆,或脫離大乘菩薩利他情懷,墮入灰身滅智的小乘根性。也就是說,佛教固然有超然的一面,也有社會性的一面,片面地強化或執著某一方面,必然導致一定的偏差,如偏執真性而輕視善行的頑空之見,或執著外在的形式主義而否認佛教的神聖與超然等,都是偏離中道正觀的邊邪之執。
延壽禅師在五代宋初提出萬善同歸真實的理念,讓人們關注人生與社會,在世俗的磨砺中精進修習,在成就他人的奉獻中成長。佛道的圓成,本不偏離生活,在世間成就佛道,在世間踐行佛法,奉行世出世間圓融不二的精神。
若口唱大乘而偏于頑空,實際還不如小乘教有益。現代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佛教只是多元化世界的一種價值觀,如果中國佛教還偏執于固步自封,以逃避現實人生爲終極關懷,該作爲時不作爲,那麼,再優秀的文明也將在我們存在的時空裏退出曆史的舞臺。因此,以延壽禅師的萬善同歸論爲龜鑒,反省中國佛教的現代價值觀念,直面人生,在現實的社會作出自已應有的一份心力,則正法住世以濟度天下,才不是空口懸談。
《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全文閱讀結束。